书城经济穿越镀金时代
45231600000037

第37章 市场观察(4)

本质上说,市场是一部复杂的投票机器,它是一帮有着不同前景参照点(来自行为金融中的前景理论)的资金代言人不断对经济基本面、流动性和风险情绪,这三个决定性要素,进行按资金量加权的动态双重投票过程——第一重是赋予这三个要素不同权重:经济数据公布的时候(包含业绩发布的关键报表时刻),权重都在基本面上;央行领导讲话时,权重最多加在流动性上;而地缘危机和雷曼时刻,避险情绪又占据了99%的考量。第二重则是给这种投票赋予资金量的权重,大资本的话语权总是高于散户,尽管他们也不一定总对。同时,每个投资人的参考点是不一样,这就导致对于同一消息的不同判断,例如QE退出,有人觉得流动性会变差,有人觉得这是经济走强的信号,而这会导致不同的交易行为。所谓市场一致预期不过是相对得到公认的参照点,因此市场总体是根据个体相对一致预期的预期差来做反映,而其控制的资金量筹码起到权重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晴雨表式的厂商(包括意见领袖)的作用就是试图建立能够影响市场判断的重要参考点,操纵其间的预期差,并从中渔利。市场每时每刻就在这种动态、混乱,而且略显神经质的投票过程中随机游走。这种情况下,在《流动性退潮下的裸泳》(6月13日的专栏)一文中,我们提到监管者应注意蓄水池的调峰功能和财政稳定器作用,而市场亦应准备好流动性退潮下的裸泳。

前者来看,由于央行的指点,目前资金面回归正常,且情况略好于预期。而日前很热门的所谓“激活财政存量”,就是发挥财政的自动和主动稳定器功能,地方发债貌似增量但其实是标准化原来的非标存量(信托、信贷等),属于关偏门开正门,也为未来地方财政透明化后加杠杆提供蓝本,而推进棚户区改造是财政支出结构由吃饭财政(三公消费和楼堂馆所)调整为民生投入方向。这也不是总量刺激,而是结构优化,兼激活和托底操作。其实当年应对危机第一波冲击的4万亿刺激,连着地方配套的几十万亿投资,如果大部分拿来建廉租房而不是主要投入到基础设施上,那今天可能就没那么被动了,甚至可以说,也许能够摆脱资产泡沫,特别是高房价的掣肘(因供应量骤增),走在转型的康庄大道上了(当然火车坐得不会像现在这样舒适)。对中国这样的成长型经济体,不可妖魔化投资,说白了,还是个结构问题。同时应当特别注意的是,李克强总理曾强调当前工作不能给以后的改革造成阻碍,所以当前改进(增加地方发债试点省份、批准成立上海自贸区、推进棚户区改造力度)就蕴涵以后发展的方向,或者说至少实现路径兼容,要不说得更直白一些,它们是改革计划的一部分。本质上说,目前中国经济既需要拆弹专家也需要改革(阻碍)清道夫。其实,应当说守住增长底线的招数不少,不过由此指望GDP弹性突然加大,或者短期房地产大繁荣,个人觉得就别指望了。

后者来看,跳水以后,目前市场已经暂别恐慌时刻。同时受到“激活货币和政策存量”等政策的莫名激励,市场貌似乐观情绪渐起,但尽管这几天周期板块表现不错,地产也冲锋陷阵过一轮,不过它在拉动人气和推涨情绪方面作用有限,这在周五尾盘表现得比较明显,特别是在对较市场化的新一轮IPO重启压力下(未来类债券性质的优先股可能也会来凑热闹)。再加上短期经济基本面和考虑QE退出的总体流动性收缩状况,我们对三季度依旧保持谨慎态度,市场维持震荡的概率较高。目前也许还不到全面风格切换的时候,我们的研究发现沪深300跟创业板核心35种股票对应的PEG是一样的,换句话说,它们都在一条估值和成长的无差异曲线上。除非经济硬着陆或者大幅上升,否则未必小票的性价比更差,不过鉴于PEG都是根据预期计算所得,因此中报是否符合增长预期至关重要,这将是一个关键的证伪时刻。近期我们建议关注上海自贸区和中韩自贸区的主题投资机会,即将进入投资高峰期的4G通信和电力设备制造业,以及自下而上寻找业绩超预期或者遭到错杀的质优成长股。

理解A股风格,追寻隐形冠军

2013年6月15日,国足合肥惨败(1比5输给泰国)以后,有人开玩笑说,中国转型成功,跟男足世界杯争冠,那个更加困难,这确实是个好问题,两者应该都是中国梦的构成内容吧。对于前者,我们倒是理性乐观,又是市场人士,自然会讨论假若转型来临,如何投资市场呢?2013年A股的走势或许能提供些线索。

2013年创业板指数和中小板指数远跑赢主板指数,市场风格极度偏向中小盘股票。随着创业板的强势上涨,市场也纠结于其上涨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泡沫,会不会发生风格切换?我们在7月9日明确认为其上涨具有合理性,未来仍然可获得成长性溢价,建议自下而上配置创业板个股。那时至今创业板继续强势上涨又超10%,基本符合判断。

为什么我们会坚持看好呢?实际上,自2012年12月4日指数见底至2013年7月12日,创业板指数累计上涨85%,创业板综指上涨70%,创业板指数成分中,涨幅超过指数的有35家,平均涨幅达168%,我们将其定义为“创业新蓝筹”。这35家个股在创业板指数涨幅中的贡献度达到78%,在创业板综指的上涨中贡献度达到53%,可以说这35家公司引领了创业板的大幅上涨,占所有创业板355家公司的比重约为10%,这与我们平时所谈论的大约只有5%—10%的个股能够穿越牛熊的比例也相差不大。

问题是,这些股票真的很贵吗?从估值来看,目前创业板指数的PE(动态PE仅34倍)在50倍左右,相当于2011年水平,比2010年最高水平70—80倍低不少,但由于创业板设立时间过短,估值纵向对比意义不大。而且高估值还是来源于高成长,因此考察PEG指标才更有意义。

这35家核心公司的代表性较为明显,Q1公布的净利润增速和2013年整体预测净利润增速基本保持在50%左右,从PEG的角度来看,上个观察点预测(7月8日)PEG在0.85左右,而沪深300的2013年预测PEG也是0.85左右。也就是说,他们处在估值与成长的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创业板估值并没有明显的高估。但最新的数据显示,35家创业新蓝筹的PEG提升到0.95左右,在过去一周快速上涨了约10%,这也与创业板指数的上涨幅度相符合,仍然说明这35家创业新蓝筹很好地代表了创业板指数的上涨。

事实上,这些创业新蓝筹平均PEG从年初的0.5附近逐步向1回归(2012年28%,年初PE约30倍,按此增速计算的PEG约为1.1,而2013年上调至50%左右),并且在过去两周中逐步超越沪深300,充分代表了市场对代表转型方向的成长股的偏好在逐步增加,未来在业绩预测明显下调之前仍可以给予一定的成长性溢价。

鉴于PEG都是根据预期计算所得,因此最为核心的问题就落实到成长性也就是G的探讨上。中报是否符合增长预期至关重要,这也是一个关键的证伪时刻。这35家“创业新蓝筹”一季度业绩增长率为49%,全年预测50%左右,也就是说起码从一季报来看,35家公司的业绩基本符合预期。笔者认为从全年来看,35家公司大幅低于预期的概率并不高。原因有四:

一、大部分创业板公司是2010年、2011年上市,经过1—2年的业绩沉淀,2013年很可能迎来拐点。

二、募集资金陆续投产,到了发挥效益的阶段。据Wind数据统计,创业板公司募投项目已投入资金占募集资金超过60%,大部分项目已进入投产期。

三、解禁临近,释放业绩的动力很足。35只股票中有23只个股的大非在2012年底至2013年期间解禁,上市公司释放业绩的动力更为充分。

四、并购重组,充实业绩。据统计,A股上市公司并购案数量在2013年二季度出现了大幅上升,环比一季度上升50%,其中创业板并购数量的增速是最快的,二季度增加近70%。由于经济趋弱,各产业将面临产业集中度提升的要求,而创业板公司现金储备较好,随着募投项目集中投产释放后将有更多动力进行并购。并购行为往往是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度的重要手段,因此,对于企业的未来经营甚至是当下的业绩都会有影响。

截至目前,创业板公司基本上都发布了中报业绩预告,我们也统计了35家公司的中报业绩预告,整体来看35家核心公司净利润在29.8亿—33.6亿元之间,业绩增长范围为33.4%—50.4%,基本符合全年预期,而整个创业板业绩预增6%—10%,再次验证核心股票带动指数上涨是具有一定业绩支撑。具体来看,约一半的公司业绩符合预期或超预期,剩下的个股中存在一定差异性的原因,例如上半年有并购后尚未完成并表、项目结算周期集中在下半年等,业绩确实低于预期的有3家,占比不到10%。

尽管貌似2013年小盘股热点与2010年如出一辙——主题投资风格盛行,热点的轮动都与经济转型的大方向相关。唯一的不同在于那次的转型是虚的,而这次应该更靠谱些。一个可以类比的案例是所谓“漂亮50”——1970年代,美国经济也经历了潜在增速下降阶段和转型期,这与今天的中国非常类似。以标普500为大盘股样本指数,纳斯达克为小盘股样本指数,在潜在增速下降初期阶段跑赢大盘股,而在转型的中期则大幅跑输,在成功转型后又再次跑赢,整个阶段来看表现出的更多是小盘股的高弹性。在此期间,美国股票市场也出现了一批受市场青睐的成长股。

2012年底,笔者判断2013年和市场的格局大体是——新常态(经济减速波动并缺乏弹性)、求改革(星星点点,深秋季进入高潮),追寻隐形冠军(找主题和转型受益)。所谓在隐形冠军,细分子行业中的隐藏着一些“看不见的冠军”,它们或拥有先进的业务模式,或占据独特的竞争niche,或拥有较高技术壁垒——它们有可能成长为参天巨木。在经济适度增长、货币中性的新常态中,行业将趋于分化,符合政策方向,业务模式领先或利基市场占优的“隐形冠军”将脱颖而出。你想想这是不是也对应到了官方的口径——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呢?当然这里面可能有业绩地雷,但从大趋势上来看,市值从传统行业向新兴行业的切换不可避免,从PEG上仍然可给予适当的成长溢价。如果给予10%—20%的并购和转型溢价,即核心股票PEG修复至1.1-1.2的区间,则拉动创业板指数在目前基础上(7月12日)继续上涨15%—25%。之后,我们就建议大家警惕泡沫和风险了。

市场其实是很聪明和有效的,这也倒影出一个缺乏弹性,在转型中受到磨难的经济体和投资者的心路历程,市场也不断尝试风格切换,特别是对于跌幅过大的强周期板块,每每有些宏观政策松动的猜测,或者数据略微有些起色,就躁动不已,但始终切得不太成功。逻辑其实很清楚,即便未来有以新型城镇化为推手的再度加杠杆的机会,那也得等七大改革的关键议程明确以后,那时再考虑配置风格的再平衡吧,可能是在四季度。

中国经济正在平稳着陆

2013年9月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8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比上月提升0.7个百分点,再次超过市场一致预期。

这个数据符合我们的前期预判。我们的逻辑是,库存扰动、基数效应与结构性稳增长政策形成共振,支撑三季度宏观经济企稳;四季度公共财政支出发力,接过经济企稳的接力棒,并对经济形势形成支撑。总体来看,下半年GDP增速7.7%左右,年内经济无忧,看好企业盈利改善的持续性。

PMI指数的五大分项扩散指数,在8月普遍出现回升。新订单指数较上月提升1.8个百分点至52.4(占比30%),是导致8月PMI显著提升的主要因素,暗示需求层面近期在发生显著改善;其中,新出口订单指数较上月提升1.2个百分点至50.2,年初以来首次达到50枯荣线以上,显示随着外围经济形势的转好,外需也在逐步向好。供货商配送时间指数较上月提升0.3个百分点至50.4(占比15%)。生产指数较上月提升0.2个百分点至52.6(占比25%)。原材料库存较上月提升0.4个百分点至48(占比10%)。从业人员指数较上月提升0.2个百分点至49.3(占比20%)。从企业类型来看,大型企业较上月提升1个百分点至51.8,持续在50枯荣线之上;中型企业与上月持平为49.6;小型企业较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至49.2,数据发布以来持续在5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