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海底捞能捞多久
45230200000017

第17章 预期的转变(2)

如果您刚好是大学生,您更应该到“海底捞”,因为您在教育背景这方面的优势,在海底捞会更加明显。此外,您必须明白:在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苦和累,这种苦和累绝不仅仅指的是身体,更艰难的是要面对内心的苦和累,在海底捞您将迅速面对这两者的苦和累,我们认为这对您来讲不一定是坏事。

海底捞的愿望是美好的,但这两个不同群体显然存在着预期上的重大不同。

一位大学生在网上发问:“海底捞的招聘信息上招聘大学生,而且最低要求是本科生,要求从基层做起。本人是本科,投了份简历,让我去面试。不知道从基层做起,是怎么个基层法啊,是去当服务员吗,端盘子吗?另外,有没有保险公积金之类啊?”http://tieba.baidu.com/f?kz=793756425

这位大学生关心自己“是不是要从基层做起,是不是要当服务员端盘子”,他这么问,显然潜意识是不希望自己从事这么“基层”的事情。

一位热心的海底捞人这样回答了他: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我还是有必要讲一下。海底捞为什么要求每一个人从基层做起呢?一开始我也很疑惑。可是凭着我在海底捞做了这么多年,我深有感触。如果你不做服务员,那么你就不知道做服务员的难处,假如做领班的你就不能设身处地地为员工着想。“得人心者得天下”,员工不服你、不信任你,那么作为领班的你就相当的失败。

这只是一个方面,那么另一个方面就是在工作上了。假如让你打扫一个包房,作为服务员的你明明用20分钟就可以完成,但是你在安排你的员工的时候他就会跟你讨价还价要用半个小时或者40分钟……只有你亲身体验过的东西,你才会做得很好,并且很好的安排别人。

作为大学生的你们,肯定是要从基层做起的,但是我相信,只要你们用心了,发展空间非常大的。今年的话海底捞要开19家分店,需要大量的人才。你们有这么好的底子,学东西肯定相当的快。我相信,只要你用心了,做服务员或者传菜员的话只是一个过渡。

看来,海底捞的铁律——干部必须从一线提拔——是不可改变的。大学生也得从基层做起。但是,“只要你用心了,做服务员或者传菜员的话只是一个过渡”。

实际上,海底捞对于大学生员工有一个更光鲜的称呼——储备干部,但储备干部也得从基层干起,只是由于他们有学历优势,获得晋升可能会容易一些。

但是,群体间的类别化偏见始终存在。大学生进入了海底捞,相对于农村青年更不容易适应,两个群体间的矛盾也始终存在。

海底捞的一位大学生员工就以“张大哥请看天津片区一名大学生无奈的心声”为题发了一个长帖:http://tieba.baidu.com/f?kz=855775160

一个我们招聘过来的重点大学生,他们刚来一定不如老员工,但是一个老员工对新员工的关怀应该是用行动去引导他们,而不是指责,用行动让新员工去感受他们的伟大。这些大学生代表的是新血液的注入,我们需要看他们带来的新东西。

……我们育英才的目的是想融入些新的东西,但是基层的时候把他们大胆说出做出自己新想法的念头抹杀在萌芽状态。他们或许沉默,或许最后因为得不到理解而含恨无奈离去。

当下班后有些人想去总结一下工作日志,看看书,思考一些东西。但是又有一群人在宿舍吸烟喝酒打闹,一两点了还在玩……宿舍的电脑是用来娱乐,来缓解工作压力的,但是也不完全是打游戏,争着登录qq上网的。有谁去上网查找一些服务理念、有关自己工作岗位的工作技巧和专业知识了?学习是多种方式,人是会传染的,我感觉那些大学生在这些“优秀的老员工”的引导下也会慢慢这么爽的,对吗?

……我真的热爱海底捞,但是我更是热爱原始的海底捞。多少文化流失了,然而又是多少老员工摆着指导的架势不去接受新思想。

两个不同的群体,如果不能相互融合在海底捞的同一个框架内,必然有一个群体会选择离开。餐饮行业的员工流失率本来就很高,海底捞也不例外。

海底捞能够吸引到大学生加入,本身就说明它的成功。但如果不能维系住新加入的大学生员工,那么久而久之,大学生群体就会渐渐疏远海底捞。

一位已经离开的大学生员工无奈地说:“现在海底捞有这样一个风气,好像没文化是他们的资本,好像只有没文化才能在海底捞做好。大学生在海底捞做不下去了,一个两个是个人问题,都做不下去了,你们也不想想你们身上的问题,是不是你没文化就光荣啊?!要不要哥给你发个文盲证啊。”

越没文化越光荣,这就有点“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味道了。但其实,海底捞创业初期的员工确实文化水平不高,它的大部分高管也没有大学学历。但海底捞在自身快速成长的同时,就像一个大熔炉,逼得这些学历起点很低的老员工奋起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这才是海底捞作为一个企业的荣耀所在。也只有这样,这些高管才能不负重任。所以,如果组织基层存在着把“没文化”当成荣耀的不良氛围,企业的发展就会失去后续的动力。不但老的员工不会有进步,新来的大学生员工要么和他们同化,要么掉头而去。无论哪种情况,都不是好的现象。这是海底捞必须正视并重视的一个问题。

外面的诱惑外面的诱惑

海底捞的员工因为工作时间长,与社会接触较少。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与世隔绝,孤陋寡闻。这个年轻人的群体,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群体。外面世界的灯红酒绿,对他们有着很大的诱惑。社会风行的价值观(不一定是正确的)对他们影响也很大。

这些曾经质朴的员工,慢慢地也在外部诱惑的作用下发生了改变。

比如,北京三店的杨玉梅,老家是陕西农村的,她看到身边的同事发生的变化后,很看不惯,专门在海底捞内部的杂志上写了一篇文章予以批评:黄铁鹰:《海底捞你学不会》,中信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第86页。

我不知道我身边的这些员工家里是否很富裕,但我估计大多数情况比我好不了多少。我们在海底捞打工和在工地上打工是天堂和地狱之别,我们每天吃不同的菜、白米饭,下班有暖气,房间有人打扫……而我们为父母想过多少?回报了什么?平时有没有给家里打电话?在寒冷的冬天想没想过给家里买一台洗衣机?我身边有的同事,从来没有提起过父母,一年半却给自己换了三款手机。我身边有很多员工,上班几个月了,从来没有给家里寄一分钱。其实,现在海底捞的员工已经形成了一种攀比风气,发了工资很快就花光。

杨玉梅是一个很难得的好姑娘。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人是一种情境性的动物,在不同的境遇情形中大多都是会改变的。海底捞的大多数员工,出身应该和杨玉梅差不多。

所以,对于那些出身贫寒、起点很低的普通员工来说,能够按时领到工资、能够住上设施齐全的公寓房、能够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能够享受公费旅游,相对于自己毫无保障的过去,就算是到了天堂,就算是改变命运了。

但是,改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非静止不动,而人对更好境况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这既是人类的基本属性之一,也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之一。

海底捞员工对组织的预期当然会随之发生变化,而不是永远固定在刚刚加入海底捞时的初始水准上。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总是以静态的眼光来看待员工,就会犯下可笑的错误。要知道,天堂并不会总是天堂。

黄铁鹰教授在向首都机场介绍如何学习海底捞时,曾经给他们提过一个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