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四库全书精编1
45225000000027

第27章 孟子(15)

孟子说:“人对于身体,哪一部分都爱护。都爱护便都保养。没有一块肌肤不爱护就没有一块肌肤不保养。考察护养得好与不好,难道还有另外的方法吗?完全在于他重视哪一部分而已。身体有重要的部分,也有次要的部分;有小的部分。也有大的部分。不要因小损大,也不要以轻害重。保养小的部分,就是小人,保养大的部分,就是君子。假如有一位园艺家,放弃桐树梓树,却去种酸枣荆棘,那就是劣等的园艺家。如果有人只保养他一个手指,却忘记了他的肩头背脊,自己还不知道危险,那就更是糊涂的人了。只是讲究吃喝,而不讲究思想意识的保养的人,别人都轻视他,因为他保养了小的部分,丧失了大的部分。如果讲究吃喝的人不影响思想意识的保养,难道吃喝的目的仅仅为了口腹那一小部分吗?

§§§第十一章

【原文】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①,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②。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应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注释】

①钧:同“均”。②物交物则引之:朱熹《集注》以为此处之两“物”,一指外物,一指“耳目之官”。引:诱导。

【译文】

公都子问道:“都是人,有的成为君子,有的成为小人,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说:“顺从大体的成为君子,顺从小体的成为小人。”

公都子又问:“都是人,为什么有的顺从大体,有的顺从小体呢?”

孟子说:“耳朵、眼睛没有思考的功能,因此往往为事物蒙蔽,它们与事物接触就容易受到引诱。心的功能是思考,思考便有所得,不思考就没有心得。这是天赋予我们的。先确立原则的东西,那么次要的东西便无法与其争夺,成为君子不过是这样做而已。”

§§§第十二章

【原文】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①,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②。’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注释】

①赵孟:春秋时晋国执政的权臣赵盾。这里用以指代有权势的人。②见《诗经·大雅·既醉》。

【译文】

孟子说:“想要显贵,是人的共同愿望。人人都有自己可贵的东西,只是他不去思量罢了。别人所尊贵的,不是真正的尊贵。赵孟所尊贵的,赵孟能使之低贱。《诗经》说:‘喝醉了酒,又饱享了仁德。’说的是饱享仁义,因此不羡幕他人的膏粱美味,好的声誉众人的称赞围绕自身,因此不羡慕他人的锦绣衣裳。”

§§§第十三章

【原文】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①,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注释】

①彀:拉满的弓。

【译文】

孟子说:“羿教人学射箭,一定要求拉满弓,学习的人也应以拉满弓为目标。大匠教导人必定依照规矩,学习的人也应该依照规矩。”

§§§第六篇(下)告子章句下

§§§第一章

【原文】

任人有问屋庐子①曰:“礼与食孰重?”

曰:“礼重。”

“色与礼孰重?”

曰:“礼重。”

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

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

孟子曰“於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曰:‘紾②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注释】

①任:周初诸侯国名,故地在今山东济宁县境内。屋庐子:名连,孟子的学生。②紾(zhěn):扭转。

【译文】

有个任国人问屋庐子说:“礼仪与饮食哪个更重要?”

屋庐子说:“礼仪重要。”

这个任人说:“性欲与礼仪哪个重要?”

屋庐子说:“礼仪重要。”

这个任人说:“要是按照礼节去找食物,就得饿死;不按照礼节去找食物,就能得到食物,是否一定要按照礼节行事呢?要按礼迎亲就娶不到妻子,不按礼迎亲就能娶到妻子,是否一定得按礼迎亲呢?”

屋庐子不能回答,第二天到邹国去把这事告诉了孟子。

孟子听了说:“回答这个问题有什么难呢?不度量根基而只去比较末端,寸把厚的木板搁在高处,可以使之高过尖顶高楼。我们说金子比羽毛更重,难道是说一个小金带钩的重量比一大车羽毛还要重么?拿关系重大的饮食问题与礼仪的无足轻重的细微末节去相比,岂止是饮食的问题重要吗?选取性欲的重要处与礼仪的轻微处相比较,岂止是性欲重要?你去回答他说:‘扭伤兄长的胳膊抢夺他的食物,就可得到吃的;不扭伤没吃的,那你会去扭伤他的胳膊吗?翻越东边邻居的墙头去搂抱他家的姑娘,就可以得到妻子;不搂抱,就得不到妻子,那你会去搂抱她吗?’”

§§§第二章

【原文】

曹交①问周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孟子曰:“然。”

“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

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今日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鸟获②之任,是亦为鸟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

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余师!”

【注释】

①曹交:春秋时曹国君王的后代。②鸟获:古时候著名的大力士。

【译文】

曹交问道:“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有这样的话吗?”

孟子说:“是的。”

曹交说:“我听说周文王身高十尺,成汤王身高九尺,如今我曹交身高九尺四寸多,每天只是吃饭罢了,要怎样才能成为尧舜呢?”

孟子说:“这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去做就行了。这里有个人,自以为力不能提一只小鸡娃,那就是没有力气的人了;如今他说力气举得起三千斤,那就是有力气的人了。那么,要是能举得起鸟获胜任的重量,这也就是鸟获了。人所最怕的难道是在不能胜任吗?只是怕在不去做啊。缓慢地走在长者之后叫作悌,飞快地走在长者之前叫作不悌。缓慢地走,难道人们不能做吗?是不去做啊。尧舜之道,也只是孝悌而已。你穿尧的衣服,说尧的话,做尧做的事,就是尧了;你穿桀的衣服,说桀的话,做桀做的事,就是桀了。”

曾交说:“我能进见邹君,可以借到一所客馆,愿意留下来在您门下学习。”

孟子说:“圣人之道就像大路一样,难道是很难了解的吗?就怕人们不去寻求阿,能当老师的人多着呢。”

§§§第三章

【原文】

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①,小人之诗也’。”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②,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③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

曰:“《凯风》④何以不怨?”

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⑤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注释】

①《小弁》(pán):是《诗经·小雅》中一首,毛诗认为是周幽王之子宜臼所作,表达对父亲幽王的怨。②关弓:关同弯。③戚:亲。④《觊风》:《诗经·邶风》中的一篇。朱熹《集注》云:“卫有七子之母,不能安其室,七子作此以自责。”⑤矶(jī):激怒,触犯。

【译文】

公孙丑问道:“高子说,《小弁》这首诗是小人作的。是吗?”

孟子问道:“这样说根据是什么?”

答:“因为诗中有怨恨之情。”

孟子说:“太呆板了,高叟论诗。有个人,越国人拉开弓箭射他,他可以有说有笑地谈这件事,这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越国人与他关系疏远;如果他哥哥拉开弓射他,那他会哭哭啼啼地讲这件事,这也没有别的原因,只不过哥哥是自己的亲人罢了。《小弁》的怨恨,正是热爱亲人的缘故。热爱亲人是合乎仁的。高先生论诗实在是太呆板了。”

公孙丑问道:“《凯风》这首诗,为什么又没有怨恨呢?”

孟子回答道:“《凯风》这首诗,是由于母亲的过错小;《小弁》却由于父亲的过错大。父母的过错大,却不抱怨,这是与父母疏远的表现;父母的过错小,却去抱怨,是触犯父母。疏远父母,是不孝,触犯父母同样也是不孝。孔子说:‘舜是最孝顺的人,五十岁还依恋父母。’”

§§§第四章

【原文】

宋牼将之楚①,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②。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注释】

①宋牼:宋国人,其时著名的学者。②号:赵歧注释为“所称名号”,犹今言提法,说法。

【译文】

宋牼将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遇见他,问道:“先生您要去哪儿?”

宋牼说:“我听说秦楚两国要交战,我去见楚王劝说他罢兵。若楚王不同意,我就去见秦王劝他罢兵,两个君王总会有一个听从的。”

孟子说:“我不想知道您游说的详细内容,希望您告诉我大概,您说怎样游说呢?”

宋牼说:“我要陈说交战的不利。”

孟子说:“先生的志向是大的,先生的说法就不太妥当。先生以利来劝说秦王和楚王,秦楚之王因为利益而罢兵,这样会导致三军将士因为罢兵而喜欢利益。为人臣的因为利益而事奉国君,为人子的因为利益而事奉父亲,为人弟的因为利益而事奉兄长,这样会使君臣、父子、兄弟间完全丧失仁义,而心怀利害来相互对待,这样做而不灭亡的从未有过。先生以仁义劝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因喜好仁义而罢兵,这样使三军将士因为罢兵而喜好仁义。为人臣属的心怀仁义事奉君主,为人子的心怀仁义事奉父亲,为人弟的心怀仁义事奉兄长,这样一来,君臣、父子、兄弟间去除利害的考虑,心怀仁义地相互对待,这样做不称王天下的还从未有过。何必说利呢?”

§§§第五章

【原文】

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①,以币交,受之而不报。处于平陆,储子为相,以币交,受之而不报。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子。屋庐子喜曰:“连得间矣②。”问曰:“夫子之任见季子,之齐不见储子,为其为相与?”

曰:“非也。《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③。’为其不成享也。”

屋庐子悦。或问之,屋庐子曰:“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

【注释】

①季任:赵歧注云:“任君季弟也,任君朝会于邻国,季任为之居守其国也。”②得间:屋庐子以为从孟子的行为中悟出了道理,得到了启发。③《书》曰:此处引自《尚书·洛浩》篇。享:朝见的礼仪;多:看重,重视。全句意思是:进献看重的是礼节。礼节够不上礼物的规格叫不享,是因为心思并未放在进献上。”

【译文】

孟子在邹国时,季任代理任国的国政,派人送礼物来结交,孟子接受了礼物却不回报。孟子在平陆时,储子是齐国的相臣,派人送礼物来结交,孟子接受礼物也不回报。有一天,孟子从邹国到任国,会见了季子;从平陆到齐国时,却不与储子会见。屋庐子高兴地说:“我明白其中的道理。”问道:“夫子到任国见了季子,到齐国不见储子,是因为储子是齐国的相臣吧?”

孟子说:“不是。《尚书》说:‘进献看重礼节。礼节够不上礼物的规格叫做不享。是因为他并未把心思放在进献上。”

屋庐子很高兴。有人问他,他说:“季子不能到邹国去,但储子是可以来平陆的。”

§§§第六章

【原文】

淳于髡曰:“先名实者为人也①,后名实者自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

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汗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

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

曰:“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②,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③,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④。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

曰:“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⑤。不知者以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注释】

①名实:赵歧注云:“名者,有道德之名也;实者,治国惠民之功实也。”②王豹:赵歧注云:“卫之善歌者。”淇:水名,在今河南北部,古为黄河支流。河西:即邻近淇水的西河地区。③绵驹:齐人,善歌。高唐,在今山东禹城西南。古称西方为右,高唐在齐国西部,故云齐右。④华周、杞梁:皆齐臣,战死于莒,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后世所传孟姜女故事衍生于此。⑤税:同“脱”。

【译文】

淳于髡说:“以名誉功业为重的人是为了民众,能舍弃声誉功业的人是为了自身。先生您身列齐国三卿之中,上没有辅佐君主的声誉,下没有救济民众的功业就离开,仁者都原本如此吗?”

孟子说:“身处低位而不以贤才事奉不肖的君主的有伯夷,五次投奔成汤、五次投奔夏桀的伊尹,不嫌恶昏君、不推辞微职的有柳下惠,三个人做法不同,其趋向却是一致的。一致的是什么呢?就是仁。君子也说是求仁罢了,何必一定要做法相同呢?”

淳于髡说:“鲁缪公在位时,公仪子执政,泄柳、子思为臣。国家的衰弱也很厉害。要是这样说起来,贤人也于国家无益呀。”

孟子说:“虞国不能任用百里奚而灭亡,秦穆公任用百里奚却称霸。不任用贤人会使国家灭亡,哪会仅仅是削弱呢?”

淳于髡说:“以往因王豹住在淇水边而河西之人都善讴歌;绵驹住在高唐,故齐国西部都擅吟唱,华周、杞梁的妻子善哭其夫而改变了国俗。内部有所蕴含外部定会有所表现,做一件事而没有结果的,我从未见过。这样说来是没有贤人,如果有,我一定会知道。”

孟子说:“孔子在鲁国任司寇时不被信用,随从祭祀时,祭肉没有分给他,于是祭冕还未解下就离开了。不了解的人以为是因为祭肉的事,了解他的人则知道是因为礼的原因。而孔子其实是要找一个小借口出走,不想随便离开。君子的作为,一般人本来就不会明白。”

§§§第七章

【原文】

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人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①,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②,则有让。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是故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③,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