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四库全书精编4
45224900000004

第4章 统兵治军篇(3)

所以将帅有五种危险:一味死拼,就可能中计被杀;怯弱贪生,就可能被敌人俘虏;急躁易怒,就可能被敌人凌侮而轻举妄动;廉洁自爱,就可能被敌人污辱而不惜殉身;溺爱民众,就可能因救护民众而陷于烦劳。以上五种偏激的性情,是将帅的缺陷,是用兵的祸害。全军覆没,将帅被杀,必然由这五种危险引起,这是不能不深恩熟虑的。

行军篇第九

【原文】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译文】

孙子说,在处置部署军队和观察判断敌情时,都应该注意:通过山地,要靠近溪谷行进,安营扎寨要驻扎在居高向阳的地方;敌人占领了的高地不要去攀登仰攻,这是军队在山地上的处置原则。横渡江河,必须在远离江河处驻扎;敌人渡水来战,不要在他到水边时予以迎击,而要等它渡过一半时再进行攻击,这样才有利;如果要同敌人决战,不要紧换水边布兵列阵;在江河地带驻扎,也应当居高向阳,不要处于江河下游处,这是军队在江河地带上的处置原则。通过盐碱沼泽地带,应该迅速离开,不要停留;倘若同敌人相遇于盐碱沼泽地带,那就一定要靠近水草并背靠树林,这是军队在碱盐沼泽地带上的处置原则。在平原地带要占领平坦开阔地域安营,而右翼部队则应倚托高地,做到前低后高,这是军队在平原地带上的处置原则。以上四种军队的处置原则运用带来的好处,正是黄帝之所以能战胜其他“四帝”的原因。

【原文】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译文】

在一般情况下,军队总是喜欢驻扎在干燥的高地,厌恶潮湿的洼地,重视向阳之处,轻视阴湿之地。靠近水草丰茂、军需供应方便、安全可靠的地方;将士百病不生,克敌制胜就有了保证。在丘陵堤防地域,必须占领朝南向阳的一面,而把右翼、王力部队背靠高地,这些对于用兵有利的措施,是得益于地形的辅助。上游下雨涨水,洪水骤至,水上的草木碎沫就会聚集而至,部队若想要涉水过河,得等待水流平稳后再过。凡是遇上绝润、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这六种地形,必须迅速离开,不要靠近。我军远远离开它们。而让敌人去接近他们;我军应面向它们,而让敌人去背靠它们。行军过程中如遇到险山大川阻绝之地、洼陷之地、水草丛聚之地、山林森然、草木繁茂之地,一定要谨慎地反复搜索,这些都是敌人可能设下伏兵和隐藏奸细的地方。

【原文】

敌近而静者,恃者险也;远而其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阵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者,军无悬郤,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译文】

敌人离我很近而保持安静的,是倚仗它占领着险要的地形;敌人离我很远而前来挑战的,是想引诱我军进攻,入其圈套;敌人之所以驻扎在平坦地带,是因为有利于进退自如。许多树木摇曳摆动,这是敌人隐蔽前来;在杂草丛生之处设下许多障碍,这是敌人布下的疑阵。鸟雀惊飞,这是下面有着伏兵;野兽骇奔,这是敌人大举突袭。尘土又高又尖,这是敌人的战车驰来;尘土低而宽广,这是敌人的步兵开来;尘土四散有致,这是敌人在砍伐柴薪;尘土稀薄而又时起时落,这是敌人正在结寨扎营。敌人的使者措辞谦卑又在加紧战备的,这是敌人准备进犯;敌人的使者措辞强硬而军队又做出前进姿态的,这是准备撤退;敌人战车先出动,部署在侧翼的,这是在布列阵势;敌人没有陷入困境而、王动前来讲和的,必定是有阴谋;敌人急速奔跑并摆开兵车列阵的,是期待同我决战;敌人半进半退的,是企图引诱我军。敌兵倚着兵器站立,这是饥饿的表现;敌兵打水的人自己先喝,这是干渴缺水的表现;敌人明见有利而不进兵争夺,这是极度疲劳的表现;敌军营寨上方飞鸟集结,表明是座空营;敌人夜间惊慌叫喊,这是其恐惧的表现;敌营惊扰纷乱,这表明敌将没有威严;敌阵旗帜摇动不整齐,这说明敌人队伍已经混乱;敌人军官易怒烦躁,表明全军已经疲倦;用粮食喂马,杀牲口吃肉,收拾起炊具,不返回营寨,这是打算拼死突围的穷寇。敌将低声下气同部下讲话,这表明敌将失去人心;接连不断地犒赏士卒,这表明敌人已无计可施;反反复复地处罚部属,这表明敌军处境困难;敌方将领先对部下凶暴,后又害怕部下的,是最不精明的将领;敌人派遣使者前来送礼言好,这是敌人希冀休兵息战。敌人逞怒同我对阵,可是久不交锋而又不撤退,这就必须审慎地观察它的意图。

【原文】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译文】

兵力并不在于越多越好,只要不是轻敌冒进,而能够做到集中兵力、判明敌情、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也就足够了;那种既无深谋远虑而又自恃轻敌的人,一定会被敌人所俘虏。

【原文】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敌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译文】

士卒还没有亲近依附就施行惩罚,那么他们就会不服,不服就难以使用;士卒已经亲附,而军纪军法仍得不到执行,那就无法用他们去作战。所以,要用政治道义来教育士兵,用军纪军法来整饬、规范他们,这样就必定会取得部下的敬畏和拥戴。士兵就会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军纪军令能够得到贯彻执行,这表明将帅同士卒之间相处融洽。

地形篇第十

【原文】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译文】

孙子说:地形有通形、挂形、支形、隘形、险形、远形六种。凡是我们可以去,敌人也可以来的地域,叫做通形。在通形地域上,要先抢占居高向阳的地方,保持粮道畅通,这样对敌作战就有利。凡是可以前往,却难以返回的地域,叫做挂形。在挂形地域上,如果敌人没有防备,就可以突然出击战胜它;如果敌人已有防备,出击就不能取胜,而且难以返回,这就不利于作战。我军主动出击不利,敌人、王动出击也不利的地域,叫做支形。在支形地域上,敌人虽然以利诱我,也不要出击,而应该率军假装退却,诱使敌人出来一半时再回兵攻击,这样就有利。在隘形地域上,先敌占领,并用重兵封锁隘口,以等待敌人的到来。如果敌人用重兵抢先占领隘口,这时就不要去打;假如敌人还未用重兵抢占隘口,我军就应该全力进攻,去争夺险阻之列。在险形地域上,如果我军先敌占领,就必须控制居高向阳的地点,等待敌人;如果敌军先我占领,就应引兵撤退,不要去攻打它。在远形地域上,敌我双方地理条件均等,不宜挑战,若勉强求战,就不利。以上六条,是利用地形的原则;也是将帅的重大责任之所在,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

【原文】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日走。卒强吏弱,日弛,吏强卒弱,日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日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日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日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译文】

军事上有“走”、“弛”、“陷”、“崩”、“乱”,“北”等六种必败的情况。这六种情况,都不是由天然的灾害所造成的,而是由将帅的过错所造成的。凡是双方势均力敌而一方以一击十的,叫做“走”。士兵强悍而军官懦弱的,叫做“弛”。军官强悍而士兵懦弱的,叫做“陷”。偏将怨怒而不服从指挥,遇到敌人擅自率军出战,将帅又不了解他们的能力的,叫做“崩”。将帅懦弱毫无威严,治军没有法度,官兵关系混乱失序,布阵杂乱无章的,叫做“乱”。将帅不能正确判断敌情,以少击众,以弱击强,作战又没有精选勇敢善战的士兵组成精锐部队的,叫做“北”。以上六种情况,都是造成军队失败的原因;也是将帅的重大责任之所在,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日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日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

地形的审用,是用兵的重要辅助条件。判断敌情,掌握、王动,考察地形的险易,计算道路的远近,这些都是高明的将帅所必须掌握的方法。懂得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然会胜利;不懂得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然要失败。所以,按照战争规律已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命令不打,坚持去打也是可以的;按照战争的规律分析没有必胜把握的,即便是国君命令要打,不打也是可以的。所以,进不企求战胜的名声,退不回避失败的罪责,只求保全民众,同时符合国君的根本利益,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原文】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爱而不能令,厚而不能使,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译文】

将帅对待士卒如同对待婴儿,士卒就可以艰他共赴患难;对待士卒如同对待爱子,士卒就可以与他同生共死。对士卒溺爱而不能命令,厚待而不能使用,违法而不予惩治,那么士卒就好像骄惯的子女一样,这种士卒是不能用来作战的。

【原文】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译文】

只了解自己的部队可以进攻,而不了解敌人不可进攻,取胜的可能性只有一半;了解敌人可以进攻,而不了解自己的部队不可以进攻,取胜的可能性也只有一半;了解敌人可以进攻,也了解自己的部队可以进攻,而不了解地形条件不利于作战,取胜的可能性同样也只有一半。所以懂得用兵的将帅,行动起来决不会有所迷惑,战术变化也不会有穷尽。所以说,既了解对方,又了解自己,争取胜利不会有危险;既懂得天时,又懂得地利,可获完全胜利。

九地篇第十一

【原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译文】

根据用兵原则,战地可分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等九类。诸侯在自己的领地上与敌作战,这样的地区叫做“散地”;进入敌境不深的地区,叫做“轻地”;我先占领对我有利,敌先占领对敌有利的地区,叫做“争地”;我军可以去,敌军可以来的地区,叫做“交地”;敌我和其它诸侯国接壤的地区,先到就可以结交诸侯国并取得多数支援的,叫做“衢地”;深入敌境,越过敌人许多城邑的地区,叫做“重地”;山林、险阻、沼泽等道路难行的地区,叫做“圮地”;进入的道路狭隘,退出的道路迂远,敌人以少数兵力能击败我众多兵力的地区,叫做“围地”;迅速奋战则能生存,不迅速奋战就会被消灭的地区,叫做“死地”。因此,在“散地”不宜作战;在“轻地”不可停留;遇“争地”应先敌占领,如敌人已先占领,不可强攻;在“交地”则军队各部应互相联系,防敌阻绝;在“衢地”则应结交邻国;在“重地”则应夺取物资,就地补给;在“圮地”则应迅速通过;在“围地”则应巧设奇谋;在“死地”要迅猛奋战,死中求生。

【原文】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译文】

所谓古时善于用兵的人,能使敌人前后无法相顾及,非主力部队与、王力部队不能互相依靠和协同,官兵无法相救援,上级与上级不相扶助,士兵分散了就无法集中,兵力集中了也不能整齐。合于利则行动,不合于利则停止。试问:“如果敌军众多而且阵势齐整地向我进攻,该如何对待呢?”回答是:“先夺其要害,就能使其就范。”用兵之理,贵在神速,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不加戒备的地方。

【原文】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