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译文】
远望长吟,登高快意,豪情雅兴,迅速翻腾。爽朗明快的箫声一吹奏,清风就被引出来了;柔细的歌声延长,几乎把白云阻住。梁王竹园的宴会,豪气超过了陶彭泽的酒兴;邺水公宴时吟荷花的名作,文彩照耀着谢临川的诗笔。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件好事一时齐备;贤、王、嘉宾两种难得的人欢聚一堂。向天地间放眼纵观,在假日里尽情娱乐。天高地远,感到宇宙的没有穷尽;兴尽悲来,认识到成败兴衰都要由命运安排。在阳光下遥望长安,向云彩间指点吴会。地势尽,南海深,天柱高,北辰远。关山难于超越,哪一个怜悯不得意的人?萍水相逢,大家都是异乡客地的人。怀念朝廷,却无从进见,像贾谊那样在宣室被召见,要等到何年何月?
唉!时运既不顺利,命途又多挫折;冯唐容易老去,李广终难封侯。委屈贾谊到长沙,并非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沿海偏僻的地方,难道不是太平的时代?依赖的是君子能够安贫乐道,豁达的人能够乐天知命。人到年老时志气应当更加壮盛,难道头发白了还要改变心节;人在穷困时应该更加坚强,决不能丧失青云直上的志气。喝了清泉,胸怀仍然爽朗;处在涸辙当中,还是心情欢畅。北海虽然很远,但仗着风力还是可以接近的;早晨虽然已经失去,但能够抓紧傍晚时光大干一场,仍然不算太晚。可是,孟尝操行高洁,徒然怀着一腔报国的忠心;阮籍放荡不拘,怎么能够学他在无路可走时的痛哭!
我身份微贱,不过是一个书生。没有门路去请缨杀敌,虽然已经相当于终军的弱冠年龄;有心投笔从戎,因而爱慕宗慤的乘风破浪的豪言壮语。我只得舍弃一生的官职,到万里以外去侍奉双亲;我称不上谢家的“宝树”,却能够交接孟氏的好邻居。不久就要在父亲的庭院里聆听教诲,仿效从前孔鲤的应对;今天先在这里奉陪,高兴得以乎鲤鱼登上龙门一样。我如果碰不到杨得意,就只能白白地抚摸着凌云之赋,自己惋惜;现在已经遇到了钟子期,奏一曲高山流水,没有什么羞惭。
唉!名胜的地方不能经常存在,盛大的宴会也难以再次碰到。王羲之等的兰亭宴集早已过去了,石崇的金谷名园也已变为废墟。临别赠言,为了侥幸地在盛宴上承受了恩赐;至于登高作赋,这只能期望在座的诸公。我不敢不竭尽鄙陋的诚心,恭恭敬敬地写这篇短序。大家都要吟诗一首。我已经写成四韵八句。
高高的滕王阁,耸立在江边。佩玉声、车铃声响了,那是宴会刚散,客人离去,歌舞也停止了。早晨,南浦的云飞上彩绘的雕梁画栋;傍晚,西山的雨洒进卷起的朱帘。安静的云彩倒影在深潭中,一天天地总是那么悠闲安静;景物变了,时序换了,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个春秋?阁中的皇子,如今在哪里?留下槛外的赣江,冷冷清清地独自流逝。
刘禹锡
陋室铭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就会神奇。这虽然是一问简陋的屋子,不过,由于我的美德,也能使它名声远扬。苔藓爬上台阶,使台阶也碧绿了;草色映入竹帘,室内被染成了青色。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的读书人,来往的没有一个是缺乏文化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朴素无华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听觉,也没有一叠叠的公文劳碌身心。这就是南阳诸葛亮的茅庐,又是西蜀杨子云的草堂。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杜牧
阿房宫赋
【原文】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珠,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文】
六国灭亡,全中国统一。蜀山的树木被砍光了,阿房宫建起来了。它覆盖地面三百多里,遮天蔽日。从骊山北建起向西折,直奔咸阳。渭水和樊川,滔滔滚滚,流入宫墙。宫内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走廊像缦带一样回环曲折,屋檐高耸,像鸟儿在空中争啄;一座座楼阁就地势而起,又互相环抱围合,它们都与中心相勾连,彼此又屋角相对,像是在用角斗争夺。各种建筑一层层,一圈圈,像蜂房,像水涡,高高耸立,不知有几千万座。长长的大桥横卧在水波上面,没有云,哪里来的龙?阁楼间的天桥高架在空中,不是雨后初睛,哪里来的彩虹?高高低低的无数建筑物,使人迷迷糊糊,分不清南北西东。歌台上传出柔和的歌声,使人仿佛沉醉在融融的春光之中。舞殿里的舞女衣袖摆动,带来一派寒气,又使人仿佛处在凄凉的风雨之中。同一天之内,同一座宫中,气候却如此不同。
六国的宫妃,王侯的子孙,辞别了他们的宫殿,乘车来到秦国。日夜唱歌弹琴,成为秦国的宫人。那明亮的星光闪烁,原来是宫女们打开了梳妆用的镜子;那碧云纷绕,是宫女们清晨梳理头发;那渭水中涨起了一层油腻,是宫女倒掉的洗脸的胭脂水;那升腾的烟雾,是宫女们在用椒兰熏香;雷霆忽然响起,那是秦皇的宫车驶过;听着隆隆的车声渐渐远去,杳无声息,不知道他们驶向了哪里。宫女的每一寸肌肤,每一种姿态,都无比娇艳。她们舒缓而立,向远方凝视,多么盼望皇帝来到自己的身边。可怜有的宫女竞三十六年不得见皇帝一面。燕国赵国收藏的珠宝,韩国魏国积聚的珍奇,齐国楚国搜集的精华,不知经过多少年代,从老百姓那里掠夺而来,堆积如山。一旦国家灭亡不能保存,便被运到了阿房宫来。秦国人视宝鼎为破锅,把美玉当乱石,以金银作土块,将珍珠作碎石,扔得到处都是。秦人看到这些东西,毫不爱惜。
唉!一个人的心怎么样,千万人的心也应该怎么样。秦人爱奢侈豪华,别人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对别人连一点点财物都要掠夺干净,而自己挥霍起来竞像泥沙一样毫不怜惜?阿房宫中那些架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民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布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闪闪发光的钉子,比粮仓里的谷粒还多;屋顶上纵横交错的瓦缝,比全身衣服上的丝缕还多;纵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墙还多;嘈杂的乐声,比闹市上人们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表面上不敢讲话,心里却郁积着愤怒。秦始皇这个独夫的心,一天比一天骄横顽固。陈涉、吴广振臂一呼,函谷关就被攻破。项羽一把大火,可怜阿房官变成了一片焦土。
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使秦国灭族的也是秦国自己,并非天下人。唉:假使六国都爱护他们的百姓,就足以抗拒强秦。假使秦国又爱护六国的百姓,就可以传位三世乃至万世为天下之君,谁能灭亡得了呢?秦人无暇哀叹自己的灭亡,而后人曾为他们哀叹。后人哀叹秦朝的灭亡却不以为鉴,也要使更后的人再来为他们哀叹了。
韩愈
杂说·伯乐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乎!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不过是在不识货的人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老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名称来称呼它而已。
马当中能够日行千里的,一顿可能要吃完一石小米。喂马的人不了解它能够日行千里而喂足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可是吃不饱,力量不够,特长不能显示出来,想要跟平常的马一样表现还做不到,怎么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御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满足它的食量;吆喝它,而又不懂得它的心思。拿了鞭子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好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好马呢?还是实在不认识好马呢?
师说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道理、有知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有疑难问题却不请教老师,那疑难的问题终究不会解决了。
年龄比我大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向他学习;年龄比我小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向他学习。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用得着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卑贱,不论年龄大还是年龄小,道理在哪里,老师也就在哪里。
唉!从师学习的风气失传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的确是很困难的。古时候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着老师学习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低于圣人也很远,却把从师学习当作羞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笨。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于他自己,却把从师学习当作羞耻,这太糊涂了。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句读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读书不懂得断句,疑难问题不得解释,不懂得断句就从师学习,疑难问题不得解释却不向老师学习,小事学习,大事却反而丢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明理的地方。
巫、医、乐师、各种手工业工人,不把从师学习当作耻辱。士大夫等一类人,称谁“老师”,谁“学生”等等,就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就说:“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相仿。”称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可耻,称官职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奉承。唉!从师学习的风气不能恢复,从这里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和各种手工业工人,是士大夫们看不起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真是太奇怪了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请教。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不如孔子。孔予说:“三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专长,不过这样罢了。
李家的孩子名叫蟠的,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全都学了,他不受时俗的拘束,来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正道,写一篇《师说》来赠给他。
柳宗元
捕蛇者说
【原文】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疏、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