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你一定想知道,动物植物卷
45222700000003

第3章 自然与生命(2)

青藏高原位于欧亚大陆南部、中国西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中国最高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区域,号称“世界屋脊”。这里终年长冬而无夏,平均气温很低。但这里海拔高,空气稀薄,光照充足,利于作物生长,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作物种植基地。

埃塞俄比亚高原

埃塞俄比亚高原位于非洲东部,平均海拔2000~2500米,号称“非洲屋脊”。着名的东非大裂谷从东北到西南把高原一劈两半。高原地势高峻,起伏不平,气候随地势高低而变化。

平原

平原是指地面宽广低平、略有起伏的地形,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是人类最主要的居住地,工农业都很发达。平原以较低的高度区别于高原,以较小的起伏区别于丘陵。世界平原总面积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

平原的形成

平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种:首先,在地壳的长期缓慢上升条件下,经海蚀、风蚀、冰蚀、水蚀等外力作用,逐渐形成了开阔的平地,这类平原被称为侵蚀平原;其次,由于地壳的下沉,地面不断受到各种不同成因的堆积物来补偿下沉,形成了平缓的堆积平原。其中,冲积平原是堆积平原中最为典型的一种。

平原的类型

平原由于组成和形成的动力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的类型:由堆积作用形成的被称为“堆积平原”;由侵蚀作用形成的被称为“侵蚀平原”。堆积平原又可分为:冲积平原、洪积平原、风积平原、冰碛平原、冻土平原、海积平原等;侵蚀平原又可分为:溶蚀平原、冰蚀平原、风蚀平原等。

三角洲

三角洲是在(湖)河流与海(湖)水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外形似三角形,向海(湖)突出的沉积地。河流在入海或入湖的河口区,水流速度降低,水流分散,便将搬运的泥沙渐次沉积下来。这样,在河口附近便形成扇形堆积体,开始是浅滩,然后逐渐形成三角洲。

侵蚀平原

侵蚀平原,也叫剥蚀平原,是在地壳长期稳定的条件下,风化物因重力、流水的作用而使地表逐渐被剥蚀,最后形成的石质平原。侵蚀平原一般略有起伏状,如中国江苏徐州一带的平原就属于典型的侵蚀平原。

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是河流搬运的碎屑物因流速减缓而逐渐堆积所形成的平原。其主要特征为地势平坦、沉积深厚、面积广大,多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两岸地区或山间盆地地区。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非常适合农业发展。

世界上最大的平原

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位于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面积约为560万平方千米。亚马孙平原发育于巴西陆台内东西向的凹陷地带,平原西宽东窄,地势低平坦荡,大部分在海拔150米以下。河漫滩约占平原面积的10%地势低下。河流蜿蜒曲折,湖沼密布,汛期普遍遭受泛滥,排水不良。河漫滩之外,45~60米的陡岸之上为高位平原。

盆地

盆地是指陆地上四周高、中间低的盆状地貌,四周一般有高原或山地围绕,中部是平原或丘陵。盆地的面积大小不一,大的有数万平方千米,如中国的四川、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和非洲的刚果等盆地的面积都在10万平方千米以上;小的盆地只有几千平方米,如中国云贵地区许多称为“坝子”的山间小盆地。

盆地的类型

陆地上的盆地按成因可以分为构造盆地和侵蚀盆地两大类。构造盆地主要是内力地质作用的产物,又可以分为断陷盆地、凹陷盆地、火山口盆地等;侵蚀盆地主要是外力地质作用的产物,包括河谷盆地和风蚀盆地。根据水流的形式,盆地还可以分为内流盆地和外流盆地。

盆地的形成

盆地是由于地壳的运动造成的。在漫长的地壳运动中,地球表面有的地方隆起,有的地方下降,并且,下降的地方正好被隆起的地方所包围,这样就形成了周围高、中间低的盆地。此外,还有一些盆地是因为地表塌陷或者是风把地面上的沙石吹走而形成的。

内流盆地

有些盆地周围的地势较高,河流只能流进去,不能流出来,这样的盆地叫做内流盆地。内流盆地大多位于内陆地区,干旱少雨,但矿产丰富。例如,中国青海的柴达木盆地和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就是典型的内流盆地。

外流盆地

有些盆地边缘上留有缺口,河流可以从中穿过,直通大海,这样的盆地叫做外流盆地。外流盆地一般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合人类生产生活。例如,中国的四川盆地就是典型的外流盆地,长江从盆地中穿过,向东注入东海。

富饶的盆地

盆地独特的地形决定了四周山地的河流不停地注入其中。河流带来了大量的泥沙,在盆地边缘形成大面积的平原。由于泥沙中含有大量有用的矿物质和有机质,这些物质长时间堆积在盆地里,天长日久就形成了丰富的矿物资源及良好的种植条件,所以,盆地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最丰富、农业最发达的地方之一。

柴达木察尔汗盐湖

柴达木盆地中储藏着丰富的食盐、芒硝和钾盐,素有中国的“聚宝盆“之称。

世界上最大的盆地

刚果盆地位于非洲中部,大部分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境内,小部分在刚果共和国境内,面积为337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盆地南北均为高原,东部为东非大裂谷,缺口在西部即刚果河下游和河口地段,赤道线从盆地中部通过。

沼泽

沼泽是常年积水、地表过湿、长有湿生和沼生植物、有泥炭堆积或土壤具有潜育层的地段,一般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在不同的地方,沼泽的分布也不均匀。在过度湿润的地区,地表水分多,空气湿度大,因此沼泽的分布很广;而在降水量少、气候十分干燥、水分不足的地区,只有在河流泛滥或地下水露出的地段才有少量沼泽的发育。

沼泽的形成

沼泽的形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江河湖海的边缘或浅水部分,泥沙大量堆积,水草丛生,再加上微生物对水草残体的分解,使得这一地区逐渐演变成沼泽;一种是在森林地带、草甸区、洼地和永久冻土带,地势低平,坡度平缓,排水不畅,地面过于潮湿,繁殖着大量的喜湿性植物,这些植物又霉烂形成黑色泥炭层,逐渐形成沼泽。沼泽地势很低,极易被突发的洪水淹没,所以不适合人类居住。但对于鸟类来说,沼泽却是最佳的栖息地。

沼泽的类型

按照水源和演变过程的不同,沼泽可以分为低位沼泽、中位沼泽和高位沼泽。低位沼泽是沼泽发育的初级阶段,泥炭的灰分含量一般超过18%,又叫富营养型沼泽;中位沼泽是沼泽发育的过渡阶段,又叫中营养型沼泽;高位沼泽是沼泽发育的高级阶段,泥炭灰分含量不足4%,又叫贫营养型沼泽。另外,根据地貌条件,还可以把沼泽分为山地沼泽、高原沼泽和平原沼泽。

沼泽的分布规律

沼泽的分布受地域分布规律的制约,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尤其是气候冷湿和有冻土层存在的欧亚和北美大陆的寒带和温带地区。不同的自然地带沼泽类型也各不相同。北美地区靠近北极圈的地方,由于蒸发微弱,因此主要以低位沼泽为主;位于欧洲俄罗斯的西西伯利亚平原,由于泥炭灰分含量较低,所以高位沼泽居多;而在中温带和暖温带的森林地区,沼泽多分布在湖滨、河漫滩和沟谷底部,低位沼泽发育得较为完整。

沼泽地的生物

大部分沼泽都属于地势低洼平坦的水涝地,生长着辽阔的草丛和丛生植物,成为鸟类和爬行动物的乐园。鳄鱼是沼泽生态环境中的王者,隐伏在浑浊的沼泽深处,等待机会捕获食物。大青鹭、泥鱼、海牛等动物也可以在这里找到最适合的生存环境。

大沼泽地

大沼泽地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东南部,是地球上一处独特的地区。这里沼泽遍布,河道纵横,整个大沼泽地长约100千米,宽约80千米,表面覆盖着厚厚的水草,生活着无数的鸟类和爬行动物。佛罗里达州南部的印第安人称这片沼泽地为“帕里奥基”,意思是“绿草如茵的水域”。

生命的起源

地球在形成之初,表面到处都是熔化的岩浆。火山喷射出来的气体笼罩着四周,天空中雷电交加,阴云密布。数亿年后,原始生命出现了,它们伴随着地球的成长不断地演化,渐渐组成了生机勃勃的生物圈,使地球变得热闹非凡。

早期的地球

起初,地球内部温度非常高,滚烫的岩浆从地表裂缝中冲出,使大气层中充满了二氧化碳、氮和水蒸气等气体。岩浆冷却后,水蒸气凝结成雨,落下来积聚成原始海洋。那时地球上空雷电交加,地表还受到强烈的紫外线辐射。科学家认为,这些光和电带来的巨大能量激发了地球上生命的诞生。早期的生命就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一点点地孕育着。

生命的起源

在地球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大量含碳的无机物慢慢合成了蛋白质、核酸等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和地面上许多矿物质不断地随着雨水流入原始海洋。后来,海水中的大量有机物与水分离,同时又不断地吸收海水中矿物质的能量,进行自我扩大和改造,进而演化成了原始生命。后来,这些海洋生命登上了陆地。于是,地球上的生命就蓬勃发展起来,而且衍生出了不同的物种。

地球上的生命都是由原始生命演化而来的,而水是孕育原始生命的温床,所以说,生命起源于水。

生物的进化

经过对化石的研究,科学家发现,自从原始地球上出现生命以来,变化就一直在进行,生命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进化和完善,向更高层次发展。例如马的进化就经历了始祖马——中马——草原古马——现代马的过程。难道是时间的魔力促使生物进化的吗?

生物进化

生物进化又叫生物的演化,是生物世代延续过程中所发生的积累性变化。所有生物为了适应生活环境,都会在身体构造上发生变化。例如冰川时期,一群棕熊从主群中分离出来,在北极的严寒环境下进化成了北极熊。它们的体色由棕色演化成了白色,与周围环境颜色一致,便于猎捕食物。生命正是在不断的进化中得以延续。

趋异进化

趋异进化是指同类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受不同的生活环境的作用而发生的体态变化的现象。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的进化并不是时间的魔法,而是生物根据生存环境而做出的一种适应性调整。

进化历程

生命的进化是一个前进性的运动历程,遵循着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的发展顺序。例如,植物的进化历程是先由一些结构简单的原始绿藻进化成裸蕨类植物,然后裸蕨类植物进化成蕨类植物,最后又进化成了种子植物。

多种多样的生物

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的生活环境因此显得丰富多彩。我们周围的生物不但有着许多种类的循环方式,而且有着许多种类,就连同一种生物,也有着千姿百态的样子。

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和它们所生存的环境,任何一种生物都是它所在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生态系统的种类非常多,所有的这些种类都按照它们各自的循环方式循环着。不管是从一个小的生态系统还是从全球的范围来看,这种循环都对生物的进化起着良好的作用。

农田生态系统

农田是人工建立的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农田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物种的结构单一。人们必须不断地从事播种,施肥、灌溉、除草和治虫等活动,才能够使农田生态系统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

物种多样性

我们的周围有多种多样的动物,也有各种各样的植物,还有我们看不见的微生物,它们的种类非常丰富。生物的种类越多,整个生态环境越和谐自然。物种也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但是,近年来人类的滥用资源,加快了物种的灭绝。

遗传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指的是一个物种,一类物种以及物种之间的基因种类非常多。一个物种的基因决定着物种的特点。例如,狗只能生出小狗,而不能生出其他的动物。但是同样是小狗,它们却有着不同的长相,这都是由它们的基因决定的。

孟德尔与豌豆

19世纪中期,奥地利修道士孟德尔认识到代与代之间是通过被他称为“离散因子”的东西——即今天我们称之为基因的分子而遗传其特征的。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测,他开始连续8年在菜园种植豌豆来进行实验。后来,他终于发现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

自然生态平衡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里。这个世界以它自己的方式维持着平衡,当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时,它能够自我调节。但如果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生态系统本身无法修复,生态系统就会出现危机。

有大用的屎壳郎

欧洲移民刚到澳大利亚时,见那里绿草茵茵,十分适合放牧,于是,他们在那里大力发展养牛业。结果牛粪太多了,大量的苍蝇和蚊虫开始滋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困扰。于是他们只好从中国进口屎壳郎。结果这些屎壳郎很快就吃掉了大量的牛粪,苍蝇的数量也降了下来。

成熟的生态系统

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物种越丰富,食物网就越复杂,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也就越多。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其他的环境可以起到补偿作用。这就是成熟的生态系统。

生态危机

生态系统虽然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是这个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调节就不再起作用了,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甚至导致生态危机。

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态平衡又称“自然平衡”。在自然界中,不论是森林、草原、湖泊……都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和光、水、土壤、空气、温度等非生物成分所组成。每一个成分都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综合体。它们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如果其中某一成分过于剧烈地发生改变,可能出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如果某种化学物质或某种化学元素过多地超过了自然状态下的正常含量,也会影响生态平衡。所以说生态平衡是生物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野生生物保护区

为了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现在世界各国都设有许多野生生物保护区,它们是地球上所有人共有的绿色财产。保护区有各种类型,如自然保护区、野鸟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自然公园、国家公园等。这些保护区有着不同的保护重点和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