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狮的鳍状四肢像翅膀一样,前肢能有力地支撑海狮身体前部,后肢还能转向前方。在陆地上,海狮能行走自如,在海中,海狮又能以极快的速度游动。有时,海狮还用后肢抓挠颈部。
身边的危险
海狮在饱餐过后便离开水面,到陆地上休息。它们有时躺在岸边晒太阳,有时在海滩上慵懒地翻滚。这时既是海狮的悠闲时刻,也是危险时刻,因为虎鲸常利用这个时机从水中突然冒出,捕食离它们最近的海狮。
繁殖
每年5~7月,海狮进入繁殖期。雌海狮常在岸上喧闹的地方建造生育场所。刚刚产完仔的雌海狮会返回海中捕食,以补充体力。而刚出生的幼仔很弱小,体长不足1米,体重只有5~10千克。它们能发出一种微弱的叫声,返回岸边的雌海狮便能根据这种叫声辨认出自己的幼仔。
驯化
海狮善于游泳,喜欢在水中追逐嬉戏。它们易于与人类接近,且记忆力很好,能够被人类驯化,从而学会一些杂耍的本领。
鹿科动物
鹿科动物是世界上最漂亮的草食性哺乳动物,它们都长着修长的腿和长长的脖子。世界上约有45种鹿,它们广泛分布在除澳大利亚外的世界各地的森林里和草原上。
身体特征
鹿长有强壮的躯体,腿细长,每只脚上长有两个脚趾,因而适于快速奔跑。鹿的耳朵呈三角形,听觉十分敏锐,大眼睛长在头两侧,便于多方位地观察周围环境。
鹿角
绝大多数鹿科动物都长有鹿角。鹿角为骨质,每年都自行脱落,再重新长出。但只有驯鹿和其他许多种类的成年雄鹿才长鹿角,而不同种类的鹿的鹿角形状也有所差异。在繁殖季节,雄鹿之间利用鹿角进行格斗,争夺配偶。
鹿
鹿的种类很多,世界各地都有分布。由于居住地区不同,鹿的个儿头大小、毛色及鹿角的形状都有很大的差异。鹿一般生活在森林中,也有的生活在苔原、荒漠、灌丛和沼泽地带。鹿是典型的草食性动物,食物有草、树皮、嫩枝和幼树苗等。
梅花鹿
梅花鹿常常一二十头一起活动,活动范围与植被、地形有关,一般栖息在数十平方千米的灌木林区。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它们不会迁徙,即使受惊外逃,不久也会返回原来的地方。雄性梅花鹿多单独行动,在繁殖季节,雄鹿之间经过激烈的争斗,胜者占有雌鹿群。繁殖期过后,它又单独生活了。梅花鹿是我国最早驯养的野生动物之一。驯养梅花鹿,主要是为了获取鹿茸。由于大量捕杀,现在野生的梅花鹿越来越少了,因此梅花鹿也是我国珍稀保护动物。
鹿角和鹿茸
雄鹿头上长有角。角既是雄鹿的第二性特征,用于获得雌鹿的青睐,又是它争斗的武器。初长出的鹿角,外面包着一层像天鹅绒一样柔软的皮肤,里面分布着大量的血管,这就是鹿茸。它是名贵的中药。随着角的长大,供血逐渐减少,角的外皮会干枯脱落。角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分叉,进入成年,鹿角就基本定型了。生活在北方的鹿,过了繁殖季节,鹿角便自下面毛口处脱落,到第二年又从额骨上的毛口处长出新的鹿角。
鹿的生活习性
鹿腿细长,善于奔跑和游泳。鹿生性胆小,平时警惕性非常高,一般白天休息,早晨和傍晚出来觅食。每年的五六月间,是母鹿生产的季节。母鹿在隐蔽的草丛中生下小鹿,小鹿出生后30分钟,就可以站起来吃奶了。鹿也是一种反刍动物,有4个胃室。夏天,众多的母鹿带着小鹿聚集在一起,过着群居的生活。
驯鹿
驯鹿大多栖息在北极地区。在我国大兴安岭西北坡,一些少数民族也有放养驯鹿的习俗。驯鹿体型较大,冬天全身长有厚密的粗毛,保温耐寒。圆大的蹄子四周也密生着特殊的刚毛,便于它在雪地里行走。驯鹿雌雄都长着树枝一样的大角,而且幼鹿出生一周后即长出角来。人工放养的驯鹿,能作为运输畜力使用,鹿拉雪橇是北极地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白唇鹿
白唇鹿的唇部长着一圈白色的皮肤,是我国特有的鹿种,被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四川西部和祁连山地区。白唇鹿全身的毛长而且硬,保暖性非常好,特别适宜在高原寒冷地区生活。平时它们以小群聚居,繁殖季节便合成大的群体。为了寻找食物,它们能进行长距离的迁徙。
豚鹿
豚鹿体型粗壮,四肢较短,体重50千克左右,雄性长有细长的三叉状角。它们多单独活动,偶尔有二三只聚在一起。一般白天休息,晚上出来觅食。在我国云南西部的森林中,有豚鹿栖息,它是国家Ⅰ级保护动物。
驼鹿
在鹿的家族中,驼鹿的体型最大,肩高达2米。它有着肥大的鼻子和上唇,雄鹿还长着一对扁平而宽大的角。驼鹿喜欢游泳和潜水,能潜到水中吃水草。在我国的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北部,生活着为数不多的驼鹿,它们已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
麋鹿
糜鹿俗称“四不像”。其实它是“四像”,即头像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驴。糜鹿是我国的特产动物,早在3000年前,就生活在黄河流域,后来灭绝了。现存的糜鹿是从国外引进的人工饲养的种群,数量很少,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
坡鹿
坡鹿体型中等,四肢瘦长,体态矫健,善于跳跃奔跑。坡鹿惊逃时,能越过一两米高的障碍物,或六七米宽的山沟、溪涧。坡鹿常栖息于灌木丛中,小群活动,吃草时有“哨兵鹿”负责放哨。坡鹿在我国仅见于海南岛,而且为数很少,已被列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
大熊猫
大熊猫为我国所独有,是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享有“国宝”之美誉,曾作为友好使者远赴日本和欧美国家,其可爱的形象博得了世界人民的喜爱。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也选用大熊猫图案作为会徽。大熊猫的家族非常古老,和大熊猫同一时期的哺乳动物,许多早已灭绝了,而大熊猫却一直生存到今天,因此有“活化石”之称。
大熊猫的生活环境
大熊猫的数量十分稀少,现在仅存有1000多只,而且只分布在我国四川省西部、陕西和甘肃省南部地区。这些地方海拔在2000~3000米左右,多雨潮湿,是大熊猫的主要食物——箭竹的生长地。这里竹林茂密,最密的地方每平方米有几十株甚至100多株箭竹,为大熊猫的生存和繁殖提供了丰富的食粮。此外,这里夏天气温在30℃左右,冬天则为零下10℃左右,特别适合既怕冷又怕热的大熊猫生活。
大熊猫的食物
大熊猫远古的祖先是食肉动物,后来在进化过程中,逐渐转变为以吃植物为主了。在自然界,大熊猫可吃的食物有四五十种,但它最爱吃的是冷箭竹、大箭竹等。因为大熊猫的消化能力较弱,要靠多吃来吸收足够的营养,一天可吃20多千克的竹子。除了竹子外,偶尔它也捕食竹鼠等小动物。大熊猫喜欢吃竹子,不仅仅是吸收竹子的营养,吃进去的竹子纤维还能像扫帚一样,把体内的垃圾打扫出来。这种对竹子的特殊依赖性,使它的生存面临着危机。因为箭竹有时大面积开花、枯死,就断绝了它的食物来源。为此,我国专门为大熊猫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生活习性
大熊猫一般生活在箭竹林里,平时很少上树,但它爬树的本领非常高明,遇到危险时,常到树上去躲避。冬季它不冬眠,常在冰雪下觅食。大熊猫的自卫能力很弱,听觉、视觉都很迟钝,嗅觉稍好些。春季是大熊猫求偶的季节,其余时间它们都独自生活,有自己相对稳定的活动范围。
大熊猫的繁殖
大熊猫的繁殖很特殊。它们对配偶很挑剔,有明显的选择性。出生后的幼仔发育很缓慢,半岁多才开始独立进食,六七岁后进入成熟期,自然寿命只有25~30年。由于大熊猫的器官功能比较原始,感觉迟钝,繁殖存活率低,只有50%~70%,再加上它们对生存条件的特殊依赖性,所以它们现在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成了全世界珍稀动物中的重点保护对象。
小熊猫
小熊猫是浣熊科动物,比大熊猫小很多,属于杂食动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四川、西藏、云南等地,生活在海拔1500~4000米的亚高山丛林中。在尼泊尔、缅甸北部的高山森林中,也有小熊猫生活。小熊猫生性温顺,平时几个结成小群活动,善于攀爬,喜欢在细树枝间睡觉。它们一般中午和夜间睡眠,早晨和傍晚到外边去觅食。喜欢吃竹叶,有时也吃植物的果实,偶尔捕食小鸟和鸟蛋,但它的食物99%是竹子。
猴
猴属于灵长目类人猿亚目,比原猴要高级。从森林到草原的生活过程中,猴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在进化,成为与人类亲缘关系较近的一类动物。这类动物包括吼猴、猕猴、金丝猴等。
共同特征
猴体形中等,四肢等长或后肢稍长,尾巴或长或短,有颊囊和臀部胼胝,以树栖或陆栖生活为主。猴大脑发达,手指可以分开,有助于攀爬树枝和抓握东西。
交流
猴生活在群体中,所以非常重视交流。它们利用视觉信号,如手势、面部表情等来传达信息,也用叫声、触摸、气味和相互清洁来传递情感。
跳跃
树栖的猴能在树与树之间迅速灵活地跳来跳去。它们通常用强健的后腿蹬树枝,借助树枝的韧性使身体弹跳到空中,尾巴帮助它们在空中保持身体平衡,把握前进方向。着陆后,它们会用长臂和手指抓住树的枝干。
毛发的梳理
猴是一种爱清洁的动物,它们常用手指梳理自己的毛发,使毛发保持清洁,或清除头皮上的寄生虫。两只猴互相梳理对方的毛发,是群体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做法非常利于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利于群体成员问的和睦相处。
松鼠猴
松鼠猴是南美最普通的一种猴,主要栖息在海拔1500米高的树林中。其体长约有30厘米,尾长约40厘米。松鼠猴常常100多只地结成大群一起生活,主要吃坚果、昆虫、鸟卵等。
夜猴
夜猴生活在南美洲的密林中,其双眼大而圆,夜视能力非常强。它们通常白天休息,夜间靠敏锐的视觉觅食。夜猴的喉部下方长有一个可伸缩的喉囊,夜猴叫起来时,喉囊便会鼓起。
猕猴
猕猴广泛分布在草原、红树林沼泽地、落叶树林和常青树林中。其体长一般为45~65厘米,尾长为20~30厘米,前肢与后肢几乎等长,拇指和其他四指相对,能灵活抓握东西。猕猴的智商较高,在它们的群体中,社会结构与优劣地位非常明显,且十分严格。
长鼻猴
长鼻猴因其鼻长而得名,雄性长鼻猴的鼻子甚至可以长到嘴下方。长鼻猴喜欢群居,其基本家庭单位称为“妻群”,由一只雄猴、数只雌猴及其幼仔组成。长鼻猴一般白天出来活动,以植物为食。它们很会爬树和游水,有时为了逃避敌人,会在水里待上很长一段时间。
金丝猴
金丝猴是一种非常稀有的猴类,属于世界珍稀动物。金丝猴分川金丝猴、滇金丝猴、黔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四种,其中前三种是中国特有的猴类,与大熊猫同属于“国宝”级动物。
川金丝猴身体特征
川金丝猴生活在中国四川省西部、北部的针阔混交原始森林里。其全身毛色鲜艳,头顶长有一团向后生长黑褐色毛冠;两耳长在金黄色的毛丛里;鼻孔斜向上翘;面颊呈棕红色;胸腹部呈淡黄色或白色;臀部的胼胝呈灰蓝色;从颈部开始,背部和前肢上部都披着金黄色的长毛。
川金丝猴幼仔
川金丝猴幼仔出生时体色呈乳黄色,1岁时颈侧长出黄红色的金毛,4岁时毛色变为金黄。幼仔出生后一直由母猴精心照料。在遭遇敌害追击或是受惊逃跑时,母猴便紧紧地将幼仔抱在怀中。如果它们无法逃脱,母猴便丢下幼仔,让幼仔逃生,自己则挺身迎向敌害。
川金丝猴群
川金丝猴属于群居动物,常成群游荡,徐徐转移,各群体都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和相对稳定的活动路线。猴群通常由一只身体最强壮的大雄猴担当首领,即猴王。如果发现异常情况,猴王率先发出惊叫声,其他成员便立即停止活动。一旦危险靠近,猴王便迅速带领猴群逃生。
食性
川金丝猴以树叶、野果嫩枝芽为食,有时也吃苔藓植物。而滇金丝猴主要以松萝、苔藓、地衣禾本科和莎草科的青草为食,并且采食的植物种类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有一定变化。
滇金丝猴身体特征
滇金丝猴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和西藏,生长在人迹罕至的高山地带。其头顶上长有尖形的黑色毛冠;面部呈粉白色,唇宽厚且鲜艳;颈部、上肢内侧、胸部及臀部多为白色;腹部为橘黄色;背郜和四肢多为黑色。
滇金丝猴群
滇金丝猴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暗针叶林带,是猴类中栖息地海拔最高的种类,喜结群生活,且有垂直迁移的习性,冬季下到海拔较低处活动。滇金丝猴通常数十只或百余只地结群生活,每个猴群由多个家庭组成,每个家庭由一只雄猴、数只雌猴及其幼仔组成。
狒狒
狒狒属于灵长目动物,广泛分布在非洲中部有岩石的干燥草原上和半沙漠地区以及阿拉伯半岛西南部。它们的面部多呈黑色,额头突出,成年雄性狒狒的牙齿长而尖,肩上的长毛形似披风。
群居生活
非洲地区的狒狒通常40~80只地结群生活,且群体中等级结构复杂。通常,群体中成年雌狒狒的数量比雄狒狒多两倍以上,等级结构由雄狒狒设立。每个群体由多个“家庭”组成,在每个“家庭”中,雄狒狒地位最高,幼仔依年龄高低而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固定的活动路线
每天早晨起来,每个家庭的狒狒都会沿着一条固定的路线外出活动。这种活动具有非常大的安全隐患,因为狮子或巨蟒常常在狒狒的固定活动区域伺机捕食。因此,每次外出活动前,狒狒都要做出周密的安排,以防遭遇捕食者的袭击。
幼仔的出生
在狒狒群中,幼仔的出生是一件大事,许多狒狒都会前来凑热闹。成年雌狒狒每胎只产1仔,幼仔出生时毛色偏黑。起初,幼仔每天都待在母狒狒的怀中,一段时间后才能下地。大约7个月后,幼仔的毛色变为棕色,它们便都由一只专门照顾幼仔的母狒狒进行照顾。
御敌
狒狒群在集体行动时,群的首领、雌狒狒和小狒狒通常处于群的中心位置,雄狒狒则在外围行走。如果遭遇敌害,首领便率领雄狒狒迎战,它们先展示其锐利的长獠牙,进行恐吓。如果敌害没有退缩,雄狒狒便会和敌害进行打斗。
长臂猿
长臂猿是灵长类动物中动作最灵活的动物。其体长不足1米,而双臂展开却有1.5米长,它们站起来时“手”可碰到地上。长臂猿一般生活在森林中,多数喜群居生活。
群居生活
多数长臂猿过群居生活。群居生活可有效地抵御敌害的侵袭,保护个体的安全和整个群体的领地。在群居生活中,长臂猿通过叫喊、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相互梳理毛发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巩固彼此的关系。
活动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