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养殖常识——水貂
45215000000012

第12章 水貂养殖中的疾病防治(3)

(3)症状:潜伏期2~5天,一般为急性经过。病兽食欲下降、拒食,被毛粗乱无光,下痢,排出淡黄、灰白或褐色粪便,常带粘液,有的排出混有血液或煤焦油状粪便,肛门周围被污染。有的呕吐,麻痹,头颈下垂,精神高度沉郁,侧卧于小室内,2~3天后病情恶化而死亡。怀孕母兽感染,常大批流产和发生死胎。慢性经过时多转为脑炎型,愈后不良。

(4)病理变化:肺瘀血。心肌淡红色,心内膜下有点状或带状出血。肝肿大、色黄、有出血点。肾灰黄色,包膜下有出血。胃粘膜有出血点,胃肠内充满棕色粘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有的脑膜充血。侵害神经系统时,发生脑水肿与化脓性脑膜炎。头盖骨变形,脑充血和出血,脑室内常有化脓性渗出物或淡红色液体,有的在软脑膜有灰白色病灶,脑实质变软。

(5)诊断:依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准确诊断须作细菌学检查。

(6)防治:用抗血清200毫升、新霉素50万单位、维生素B12 2毫克、B130~60毫克、青霉素50万单位混合,作皮下注射,1~5日龄仔兽05毫升,5日龄以上仔兽05~10毫升。口服抗生素,链霉素10~20毫克,新霉素25毫克,土霉素25毫克,菌丝抗霉素10毫克,以上剂量分两次投给,连续3~5日,效果显著。

预防:培育健康兽群,把好饲料关。水貂配种前20天注射大肠杆菌和副伤寒病多价福尔马林疫苗两次。仔兽从30日龄起接种疫苗二次。病貂隔离治疗,搞好卫生消毒。

十、丹毒病

在毛皮动物中本病仅见于水貂。

(1)病原:为猪丹毒杆菌。

(2)流行特点:主要是食用了患丹毒病的畜肉及下脚料而感染。

(3)症状:幼兽多呈急性经过,在未表现出症状时突然死亡。成兽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食欲下降或废绝,后肢关节肿大,行走无力,继而瘫痪,精神萎靡,被毛粗乱,鼻镜干裂,体温升高,眼闭或半闭,鼻腔、眼角有粘液性分泌物,最后昏迷死亡。

(4)病理变化:营养状况良好,个别病貂皮肤上可见类似亚急性猪丹毒的不规则的炎性疹块。内脏器官出现败血性病变,肺充血、出血,有坏死性炎症,脾肿大瘀血,肾脏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胃、肠严重充血和出血,淋巴结略肿大。

(5)诊断:本病必须进行细菌学检查才能确诊。

(6)防治:肌注青霉素,每次20万单位,每日两次,连续3天。可口服红霉素或四环素进行治疗,每次用药013~017克,每日两次,连服3天。同时更换饲料,环境、笼具、饲喂用具等进行严格消毒。

预防:购入饲料要作细菌学检查,可疑饲料须经卫生处理(煮沸3~5分钟)后饲喂。病貂隔离治疗,尸体烧毁或深埋,严格进行消毒。饲管人员要搞好个人防护,以免感染。

十一、假单胞菌病

又称出血性肺炎,是水貂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呈地方性暴发流行。东北和江苏省连云港发生过此病。

(1)病原:病原菌是绿脓杆菌,该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呈短杆状,革兰氏染色阴性,有一根鞭毛,不形成芽孢和荚膜,在培养过程中产生蓝绿色色素和特殊香味,扩散到培养基中,很好鉴别。

本菌抵抗力不强,对消毒药较敏感,025%福尔马林、05%石炭酸、2%苛性钠可很快致死,煮沸1~3分钟死亡。对紫外线有较强的抵抗力,青霉素不能抑制其生长,对多粘菌素敏感。

(2)流行特点:狐、貂均可感染。通过污染的饲料、垫料、饮水和动物间的接触而传染。幼兽感染发病率高,成年动物感染后可耐过。

(3)症状:潜伏期2~3天,主要侵害肺脏,病初体温升高,鼻腔干燥,食欲下降,精神沉郁,呼吸困难,发出乌鸦似的叫声,听诊肺部有哕音,发病后很快死亡。

(4)病理变化:主要变化是肺有出血性炎症,肺脏呈紫红色肿大、出血。支气管内有多量泡沫,胸腔积液,淋巴结色红肿大,胸腺具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和出血斑,肝、脾、肾等实质性脏器有不同程度的肿胀,且出血变性。

(5)诊断:综合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及病理变化(主要是肺水肿出血),可初步诊断。最后确诊须作细菌学检查和动物试验。

(6)防治:据连云港介绍,全群投喂复方新诺明片,每日每只016克,分两次加入料中饲喂,1周后改喂制菌磺(SD-

36),每日每只017克,连续5~7天,效果良好。

将多粘菌素2 000单位和其他抗生素(新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并用,效果较好。用青霉素或卡那霉素配合维生素B2肌注,以控制并发症。

预防:每年9月全群注射抗假单胞菌病福尔马林疫苗。已发病的养殖场,对假定健康的貂可进行疫苗紧急接种预防。发现病貂立即隔离治疗,并进行彻底消毒。严格把好饲料和饮水关,谨防感染。兽场要经常灭鼠。

十二、布氏杆菌病

系人畜兽共患的慢性传染病,母兽感染后发生流产。

(1)病原:为短的球杆菌,不能运动,不形成芽孢和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本菌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在土壤中可活2~3个月,在粪尿中可活46天,在冻肉内可活5个月。对湿热、消毒药品抵抗力较差,煮沸可立即致死。1%~2%的石炭酸、来苏儿,01%~02%的升汞1小时可将其杀死。

(2)流行特点:所有动物和人均可感染,成年动物发病率高。患病母兽娩出的胎儿及其污染物是主要传染源。经消化道、接触和配种均可感染。养殖人员应严加防护。

(3)症状:潜伏期长,可达数月。多呈隐性经过,不呈现临床症状。多发生于狐狸,主要特点是流产和死胎,个别动物有结膜炎。

(4)病理变化:子宫粘膜充血、出血,并有炎性坏死病灶,子宫内有脓性物。肝、脾肿大,肾脏皮质部有粟粒状白色小结节,淋巴结肿大。

(5)诊断:必须作细菌学、血清学检验才能确诊(细菌分离培养血清凝集反应)。

(6)防治:尚无有效疗法。淘汰阳性动物。

预防:定期检疫,淘汰病兽;把好饲料关,可疑饲料煮熟再喂;搞好卫生消毒工作;定期进行疫苗接种。

十三、自咬病

(1)病原:尚未查明。有说是神经性疾病,有说是营养性疾病,也有人说是体表寄生虫病,还有人说是病毒性疾病,并已分离出病毒。

(2)流行特点:多发生于春秋季节。患病母貂所产的仔貂也易发病。传染途径不清。

(3)症状:病貂兴奋性增高,突然发作,表现不安,或作圆周旋转,对外界刺激极为敏感,发出尖叫声,咬自己的尾巴,轻者咬掉尾部被毛和尾尖,重者可咬掉全部尾巴,甚至咬伤后肢和腹部。常反复发作,病初发作间隔时间较长,后期间隔时间短。伤口感染可引起死亡。产仔母兽发病常不护理仔兽,甚至咬死仔貂。

(4)病理变化:内脏无特征性变化,尾、后肢和腹部有咬伤。

(5)诊断:自咬情况明显,易确诊。

(6)防治:因不明病因,只能对症治疗。

用镇静剂控制症状:可用盐酸氯丙嗪25毫克,乳酸钙05克,复合维生素B 01克,葡萄糖粉05克共研成粉口服;也可用盐酸氯丙嗪05毫升,维生素B 105毫升肌肉注射。

肌注青霉素20万单位消炎。局部敷消炎药,如用5%~10%碘酊、消炎粉、5%奴夫卡因、可的松软膏进行外科治疗。加强饲养管理,给足饲料,减少外界刺激,将病兽维持到冬至前后淘汰取皮。

预防:无有效办法预防本病,只能是淘汰病兽及其后代。

十四、结核病

是人畜和毛皮动物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1)病原:病原体为结核杆菌,狐、貂对牛型和禽型结核杆菌最易感。菌体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菌体外包有一层脂蜡质膜,在干燥的土壤和痰中可存活1年,在冰冻的奶油中可保存10个月。在直射阳光下很快就死亡,70℃10分钟、80℃5分钟煮水即死亡。苛性钠、漂白粉、石炭酸的消毒效果都很好。

(2)流行病学:水貂和狐狸都易感,幼龄动物的感染率高,传染来源主要是食入带菌的动物性饲料,也可由排泄物(痰、粪、尿)污染环境,经空气媒介由呼吸道传染。感染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饲管条件差或营养不良时可促使本病的发生。

(3)症状:本病为慢性病,常呈隐性经过,临床症状不明显,其症状因传染途径、病变部位、病菌数量和毒力等的不同而异。潜伏期长,可达2周至数月。

肺结核:病兽消瘦、低热、不爱活动,被毛无光,咳嗽打喷嚏,眼、鼻常有脓性分泌物,呼吸频数、困难,听诊有Ⅱ罗音,有的病兽体表淋巴结肿大,破溃后流出脓汁。

肠结核:表现进行性消瘦,间歇性下痢,贫血。

(4)病理变化:病兽营养不良,主要是肺脏受侵害,病灶大小不等,其特征是内脏发生结核性结节。病灶中心常呈凝乳状,淡黄色。有的病兽在肋膜、支气管粘膜也有结核结节,肺部可形成空洞。淋巴结肿大,内有结核病灶。肠结核时,肠浆膜有多数结核结节,粘膜上有溃疡,在网膜及肠系膜淋巴结上,有干酪样坏死结核灶,肝、脾、肾中也常出现结核灶,水貂患结核时还侵害子宫,子宫角和子宫体内生长有结核结节。

(5)诊断:剖检时依据内脏的结核病灶和取病料涂片检查菌体。动物生前可用结核菌素作眼睑皮内注射,狐注02毫升,貂注01毫升,经48~72小时观察变态反应,眼睑肿胀、流泪为阳性;眼睑半闭合为可疑;无变化为阴性。

(6)防治:雷米封是治疗的较好药物,狐狸每日口服8毫克,水貂用量减半。连服3~4周。

预防:患结核病动物的肉类饲料不能生喂,饲喂时要去掉病变部位。牛奶必须煮熟再喂。秋季对兽群采用结核菌素检疫,阳性者养至取皮时淘汰。

十五、钩端螺旋体病

又称出血性黄疸病,是人畜和毛皮动物的共患病,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饲养的北极狐曾流行过此病。

1病原

为钩端螺旋体,菌体呈细长的线条状,具16~18个细密螺旋,菌体两端呈钩状弯曲,用墨染后在暗视野下镜检可看到银白色菌体。本菌对低温有较强的抵抗力,~20℃时可长期保存生命力,但毒力逐渐降低,通过易感动物2~3代后,其毒力又获恢复。对高温、阳光、干燥及一般消毒药品均较敏感,56℃30分钟可被杀死,05%的石炭酸、2%的来苏儿、酒精和碘酊等为其常用消毒品。

2流行特点

狐易感本病。啮齿动物可长期带菌,是传播本病的重要因素。3~6月龄幼兽感染发病率高。带菌的肉类、被粪便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均可引起流行,也可通过皮肤的伤口或粘膜传染。多在秋季出现地方性暴发,有较高的死亡率。耐过动物可获得免疫。

3症状

潜伏期2~12天,依据病程可分为超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

(1)超急性型。又称闪电型,多见于流行初期,病兽突然拒食、呕吐,体温升高(达415℃),然后很快又降至常温以下,呼吸频数(70~80次/分)、心跳加快(150~180次/分),最后死亡,死前痉挛,病程1天。

(2)急性型。拒食、呕吐,伴有下痢,病兽急剧消瘦,精神沉郁,常卧于小室,可视粘膜黄染,此时体温下降至365~375℃,有时口腔粘膜有溃疡,尿频色红黄。死前痉挛,肌肉收缩,病程2~3天,病程稍长者伴有化脓性结膜炎,淋巴结肿大,死亡率高达80%~90%。

(3)慢性型。由急性转变而来,病兽表现消瘦、下痢、贫血,病程可达2~3个月,最后衰竭死亡。

4病理变化

急性型死亡尸体营养状况良好,慢性者则消瘦,可视粘膜黄染,皮下脂肪、胸、腹膜、肠系膜黄染,胃肠粘膜肿胀,有出血点或斑。肝肿大变性呈橘黄色,质脆,包膜下有出血斑或坏死,胆囊扩张充满胆汁。肾肿大变性,皮质部出血,与髓质部之间的界线消失,螺旋体常存在于肾小管中。淋巴结肿胀,胸腺肿大并有出血。肺水肿,肺膜下有出血,切面可从细支气管中流出多量泡沫状液体,心内、外膜出血,胸膜血管充血,脑水肿。

5诊断

依据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最后确诊必须作实验室检查。

6防治

抗钩端螺旋体血清是治疗本病的特效药,早期用药效果良好,幼兽一次皮下注射5~10毫升,成兽加倍,一般一次即可见效。效果不良时,过1~2天再重复注射一次。病情严重时可用半量进行静脉注射,配合对症治疗效果更好(如强心剂、补液等)。

预防:可疑饲料煮熟后喂;坚持灭鼠,防止污染饲料和饮水;病兽和可疑病兽立即隔离治疗:饲管人员严加防范,以免感染。

十六、狐脑炎

又称狐传染性肝炎,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1病原

属腺病毒科、腺病毒属的传染性肝炎病毒。该病毒能凝集人“O”型红细胞。有很强的抵抗力,37℃时需26~29天才灭活;60℃时3~5分钟失去活性,在室温下可活10~13周,低温冷藏9个月仍有感染力。对乙醚和氯仿有抗受性。在02%甲醛中24小时才灭活。

本病毒对内皮细胞和肝细胞有亲和力,在细胞内形成核内包涵体。感染本病毒耐过后,可获得长期免疫力。

2流行特点

狐易感本病,特别是3~6月龄的幼狐最易感。貂也能感染。幼兽发病率40%~50%,2~3岁狐感染率2%~3%。

病兽发病初血液内出现病毒,以后在所有分泌物、排泄物中都带毒。康复动物的尿中仍有排毒,达6~9个月之久。康复和隐性感染者是疫源。分泌及排泄物污染了饲料、水源和环境,即经消化道途径传染。外寄生虫也会传染。病初死亡率高,中后期死亡率逐渐下降。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夏、秋季节对传播本病最为有利。此期间幼兽多,易暴发感染。

3症状

自然感染本病时,潜伏期10~20天或以上。

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

(1)急性。开始拒食,反应迟钝,体温升高达41℃以上。呕吐,渴欲增加,病程3~4天,最后昏迷死亡。

(2)亚急性。开始精神沉郁,病兽躺卧,站立不稳,后肢无力,步态摇晃,体温呈弛张热。很快消瘦,可视粘膜贫血或苍白、黄染,后肢不完全麻痹或麻痹。因体温升高,心血管系统出现障碍,每分钟心跳100~120次,脉软弱无节律。病兽兴奋与抑制交替出现,喂食时表现有攻击性。有的病兽个别肌肉群痉挛,兴奋或沉郁,病程长达1个月,最终死亡或转为慢性。

(3)慢性。病兽症状不明显,常出现食欲减退或消失,有时出现胃肠障碍,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进行性消瘦。出现短时间的体温升高。有不良因素影响时可发生死亡。一般慢性病兽,能延至取皮季节处死。

4诊断

依据流行病学、症状和病理解剖可初步诊断。作病毒分离培养,查出核内包涵体时,可最后确诊。

5防治

初次发热期可用血清作特异性治疗,但到中后期效果不佳。用丙种球蛋白也能达到短期治疗效果。有人提出用维生素B12肌注治疗,成兽每只350~500微克,幼兽250~300微克。同时饲料中加喂叶酸,每只05~06毫克,持续10~1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