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语言中的一种反映。称谓可分两类:一类是基本称谓,它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主要是亲属关系。另一类是非基本称谓,它在封建社会,反映封建伦理关系和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在当今社会,反映人与人之间新型的平等关系。基本称谓与中国封建宗法社会有密切联系。非基本称谓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性质。词汇的时代性、社会性,也明显地表现在称谓的变化上。
妇女称谓的变化是与社会发展速度成正比的。鸦片战争以来,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社会制度、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因此,妇女称谓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概括说来,表现在旧称谓的消失、词义的转移和词义的扩大三个方面。
①旧称谓的消失:如“妻子”,春秋时有嫡、媵、妾等不同称谓。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词今天已不存在了。
②词义的转移,随着时代的发展,妇女称谓冷僻的词义转移到简单,通俗的称谓中。以前丈夫的姊妹常用“女公”、“女叔”、“女妹”等称谓,后来都通称为“小姑”了。
③词义的扩大:在称谓的发展变化中,一些旧称谓有了新的涵义,保留下来了。“夫人”一词原专指天子之妾和诸侯之妻。汉魏以后,此词泛称范围逐步扩大,唐宋以后,便成为一般的尊称词。近代多用于上层社会的女人。现在我们又在一定的场合中,对已婚妇女尊称“夫人”。
随着大家庭的解体,基本称谓体系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
在大家庭中本来有实际意义的“妯娌”、“弟妹”、“姨母”等称呼也已经越来越不为人所知,泛称的“叔叔”、“阿姨”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目前提倡青年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样亲戚关系将逐步减少。这种变化80年代比较明显。
从旧称谓的消失、词义的转移、词义的扩大这三个方面来看,妇女称谓从数量上已经大大减少,新增加的则更少,主要是外来词,如“爱人”等。这个阶段妇女称谓的发展是由纷繁到简单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