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多方面的,然而其中主要差异不外如下两方面:
首先,西方思维方式的基点是个体性,而中国思维方式的基点则是整体性。在西方人看来,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由个别的物质单元即“始基”组成,万物的差别是由始基的特性所决定的。而在中国人看来,世界不是由个别的物质单元组成,而是由一团混沌的无形之“气”生化而成。从这两种不同的基点出发,形成了中西不同的思维特征。
其次,在思维途径问题上,以个体性为基点的西方思维方式,把复杂的事物分解成简单的要素,逐个地进行研究,因而更多的是强调逻辑分析;而以整体性为基点的中国思维方式则把事物作为有机的整体,进行笼统的直觉综合。西方人注重分析的思维倾向,促进了形式逻辑的发展,并形成了严密的形式逻辑体系。而中国的形式逻辑则并未形成自己完整的体系。
产生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首先,与中西不同的科学认识目的有关。西方哲学家们以自然界为客体,力图揭示自然界的奥秘,并作为社会思想的理论根据。这种西方人特有的科学认识目的和价值取向,导致西方的哲学家几乎都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家。而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先哲则以探求社会政治问题的答案为目的,人才是认识的核心对象,探求自然的奥秘,只是作为理解和解释社会问题的例证。
因此,中国古代哲人少有自然科学家。其次,与中西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有关。西方古代从“重农”发展到“重商”推动了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手工业、商业和航海业的高度发展,对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有极大影响。而中国古代的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则使人们的思维长期停留在整体把握、直观综合的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