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思想与伦理(和谐教育丛书)
45213800000015

第15章 庄子的处世哲学辨析

张传实在《东岳论丛》撰文认为:庄子绝不像某些人所描绘、所讪笑、所斥责的那样,是一个冷酷无情,没有常人的是非观念,对一切都无可无不可,口里讲着齐生死而实际又贪生怕死,以“钻空子”的方式苟全性命于乱世和游戏人间的人。

判定庄子的处世哲学是滑头主义、混世主义以及其他等等,其主要根据是《人间世》一篇。事实上,《人间世》的主旨是在说明事暴君、处污世的艰难。“颜回见仲尼请行”的故事的本意是:当世的君主,都是些失去了人的天然(自然)本性的人。要使他改变只有以人的天然本性去诱导他,而不能用世俗的名位利禄、知巧之心等等去感化、改变他。而要做到这一点,是极其困难的。“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和“颜阖将傅卫灵公太子而问于蘧伯玉”这两则寓言的本意是:

黑暗的现实不合人性,它迫使人们违背意愿不得不实行滑头主义、混世主义,而且还振振有词地以讲某种道理的方式把人赶到这条路上去。

总之,《人间世》通篇都是在讥刺当时社会的黑暗,而不是讲处世哲学,更不是庄子的处世哲学。庄子的处世哲学,简而言之,就是洁身自好、冷眼旁观。

荀子基本思想脉络浅谈

荀子(约公元前325—前238)名况,字卿,赵国人。中国战国末期的哲学家、教育家,先秦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

荀子于公元前264年左右应聘入秦。当秦相范雎问他“入秦何见”时,他除了对秦国的山川形势、风俗民情等表示赞叹外,特别对改革后出现的新气象,给予“治之至也”的高度评价;但又指出“秦之所短”是“无儒”,并对秦昭王的“儒无益于人之国”的问难进行了答辩。经过全面考察,他虽然肯定了秦国法治改革的政绩,但对其急剧改革和兼并战争所造成的内外紧张局势深怀隐忧。他从儒家立场出发,提出用“节威反文”的和缓方式实现统一的建议,没有被秦国统治者采用。

在自然观方面,经过儒、墨、道各家的探讨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到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荀子在总结诸家时,弃其所“蔽”,扬其所“见”,凝炼出“明于天人之分”的辩证观点:一方面,把道家学派“自然”、“无为”的思想改造为“不与天争职”,主张不以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职能,强调“天行有常”的规律性,反对背道而妄行的主观唯心论;另一方面,又把思孟学派与天地参的思想改造为“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强调“制天命而用之”的能动性,反对放弃人而思慕天的自然命定论。使“天职”与“人治”,即自然无为与人道有为在较高的理论思维水平上得到统一,发展了唯物主义关于主观能动性的思想。

在认识论上,他认为“知有所合谓之智”,“能有所合谓之能”,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在主观符合客观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认识过程中充分发挥“天官”(感觉器官)和“天君”(思维器官)的作用。“天官”的作用在于通过“当簿其类”,即与不同种类事物及其不同方面属性的接触形成各种不同的感觉。但感觉还只是表面的、零碎的,在复杂的情况下,还可能产生错觉。因此,还必须依赖“天君”发挥“征知”的能动作用,对感觉加以鉴别验证,形成理性认识。这种认识上的辩证方法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但又克服了狭隘经验论的局限性,强调理性思维的能动作用。荀子认为,当人们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后,就可以“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取得认识事物、征服自然的主动权。

荀子指出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表现为“制天命而用之”,改造客观世界使其为人类服务,还表现为“化性而起伪”,改造主观世界。他提出“察乎人之性伪之分”的观点,把人们基于生理机能而产生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归之于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把为了调节这一欲求而必须具备的道德意识归之于后天人为的社会规范(伪)。他说:“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

荀子认为人的自然本性可以改造变化,道德规范是人为创造的结果。他还指出,人人都可改造成为圣人,“涂之人可以为禹”,但需经历一个长期磨练过程:“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即开始于自然本性的改变,完成于后天人为的积累。这个过程既不同于孟子从先验论出发的扩充本性,也不同于庄子从无为论出发的复归自然,而是从自然与人为、先天与后天的矛盾统一出发的人性自我改造。他说:“可以为,未必能也;虽不能,无害可以为。”他认为具有可能性并不一定能成为现实性;另一方面,虽不能成为现实性,但也不能因此而否认这种可能性。“能不能”与“可不可”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别。但只要“肯为”,就可以化“可为”成“能为”。这种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是荀子人性论中的积极内容。

荀子运用“解蔽”方法,在对战国以来百家之说进行全面批判总结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对先秦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他的理论贡献中包含着严重的历史局限性。他强调天可制,人能群,但把征服自然、组织社会的主体归之于少数的“圣人”、“君子”;他强调“化性起伪”,但把维护封建等级的“礼义法度”永恒化为“百王之无变”的“道贯”。这些都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杂质。

荀子作为先秦诸子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对韩非、王充、柳宗元、刘禹锡乃至近代的严复、章太炎等人,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