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林牧矛盾,主要是养羊和植树的矛盾。长期以来,这一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尤其是在山区,这一矛盾很尖锐。羊对于山场植被的破坏是触目惊心的。所以,一些人讲,养羊不能种树,种树不能养羊。山区有丰富的饲草资源,有发展草食家畜的优势条件,山区人民致富需要发展畜牧业,而兔子是舍饲动物,发展养兔业既可充分利用山场的饲草资源,又可解决林牧矛盾。
综上所述,在当前发展肉兔养殖大有可为。
(第三节)进入21世纪后我国肉兔养殖的新趋势
一、肉兔品种呈多元化发展
(1)白色肉兔备受青睐。近年来,白色肉兔的市场需求旺盛,发展迅猛。其理由有三:其一,剪毛工艺的提高和普及。经过剪绒机处理后,能将长短不一、针毛外露的白色肉兔的皮张变成长短一致、美观大方的“仿”獭兔皮。所以,白色兔皮价格在上扬。其二,对实验动物的需求量增加。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使实验动物需求量增加,而对实验肉兔,无论是纯粹的科学实验,还是生物制品的生产,最理想的肉兔为白色的大耳白和新西兰系列,从而白色肉兔需求增加。第三,因出口兔肉讲究漂亮的外观,而白色肉兔的产品优于其他毛色。
(2)黄色肉兔需求旺盛。在中国传统观念中,“黄”是吉祥和权贵的象征。在经济较发达的南部省份,尤其是福建和广东,无论是肉鸡、兔肉还是蔬菜,人们更喜欢消费带黄色的产品。因而黄色肉兔备受欢迎,而且价格要比其他毛色的高?
(3)配套品系悄然兴起。我国先后从国外引进了4个肉兔配套系,分别是齐卡、埃哥(布列塔尼)、伊普吕和伊拉。尽管配套系目前在我国推广有相当的难度,但由于其优良的特性(如生长速度快、繁殖性能高等)和一些企业的大力推广,在一些地方,配套系饲养量不断增加。
二、獭兔生产对肉兔的冲击
獭兔以皮用为主,皮肉兼用。其肉质优良,出肉率高,加之优质獭兔的效益较高,因而,在一些地方无论是饲养,还是兔肉的销售,均对肉兔产生一定的冲击。但是,从整体来说,目前獭兔的饲养量与肉兔还不能抗衡,主要因为獭兔的饲养受到区域的限制,獭兔饲养的主要区域是兔肉消费量较少的省份,特别是獭兔的饲养周期长,对饲料和营养条件要求也较苛刻,所以,限制了獭兔在广大的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发展。
三、国内兔肉市场特点
(1)生产区域不平衡。我国年生产兔肉在40万吨以上,但生产区域不平衡。主要生产省市在四川、重庆、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和江苏等,生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80%。其他地区尽管也不断增加,但限于养殖习惯、技术和市场等因素,在短期内其养殖基本格局不会出现大的变化。但是,由于政策、资金和资源等方面的影响,西部地区将成为肉兔生产的新的增长点。
(2)消费区域不平衡。受传统习惯的影响,我国多数省份兔肉的消费量很少。除了四川和重庆的生产和消费同步,广东、福建消费大于生产外,其他省份兔肉消费成为主流很难。
(3)价格区域不平衡。兔肉价格历来存在着时间差和地区差。一是由于一年四季肉兔生产的不均衡性,消费的不均衡性,存在供求差异,也导致价格上的时间差;二是地区消费量的差异和供求矛盾的差异,导致价格的地区差,一般来说,广东和福建等兔肉的价格比北方省份高一倍以上。这种价格上的差异导致北养南销,北兔南运的局面,也是南北合作,优势互补的具体体现。
四、饲养方式和经营的变化
(1)“公司+农户”成为发展的基本模式。今后这种机制将不断完善,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规模化兔场发展势头强劲。肉兔养殖以家庭养兔为主。但是,限于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影响,家庭养兔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盲目性大及产品的非标准化等许多弱点充分显露。这与社会化大生产和国际国内市场对兔肉产品要求强劲不相协调。所以,规模型兔场发展空间大,势头强劲。现在兔肉出口大省山东,已出现年出栏达20万只以上的兔场。
(3)家庭中小规模兔场是长期的平衡器。占据饲草饲料资源、场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广大农村家庭,是中国肉兔养殖的主体。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种格局不会改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市场的不断变化,家庭兔场的规模会逐渐增加。实践证明,家庭中小规模兔场对兔肉的社会提供量,将是长期的平衡器。
五、深加工将是兔业发展瓶颈
肉兔业要发展,要增效,必须搞深加工。过去我国针对出口进行了兔肉的简单加工,也进行了兔皮和兔肉熟制品的加工,但品种单一,多数加工科技含量低,使肉兔产品增值不高。今后肉兔加工的方向是利用高新技术,进行肉兔的全方位深加工,特别是对兔副产品的深加工,这是中国兔业的发展重点、难点和瓶颈,也是未来兔业投资的热点之一。
六、绿色兔肉生产势在必行
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愈来愈高,所以以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为基本内涵的生态食品——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欢迎。肉兔以食草为主,其污染源较少,生产绿色兔肉的难度要小于耗粮型动物,所以生产绿色兔肉的重点是控制各种化学兽药和抗生素的使用,而代之以微生态制剂和中草药制剂等天然、绿色和无污染药物。
(第四节)肉兔场的决策及经营
一、兔场的建设规划
要想办好肉兔场,获取理想的经济效益,建场前必须做好规划工作,切忌仓促上马。
1建场准备
首先,应做好市场调查,了解国内外市场行情,调查引种的方向和品种的质量,学习养兔的基本技术,吸取养兔的经验教训。其次,要按规格要求建好兔舍、兔笼,备好食槽、饮水器、产子箱等用具,并在进兔前1周进行全面的安装、整理和消毒。再次,在引种前应备足1个月左右的兔用饲料,包括粗饲料、精饲料、添加料等,拟好各型兔的饲料配方,预先配好饲料;还要备好常用的器械和药物,如注射器、体温计、常用药物疫苗。最后,在养兔前最好能引进技术人员,或自己学习养兔的系列技术及到其他场参观学习。
2建场规模
兔场规模的大小一定要考虑市场形势、当地自然条件、饲料资源、自身的技术力量和经营能力。过小,形不成气候,见不到效益;过大,则投资大,风险大,若管理跟不上,很可能造成经济上的损失。一般而言,普通农民养肉兔,可建100个笼位,养20~30只种母兔,年可产500~600只商品肉兔;中小型的兔场可建1 000左右个笼位,养200~300只母兔,年可产商品兔5 000~6 000只;大型的兔场可建2000以上个笼位,养500只左右的种母兔,年可产商品兔15 000只左右。
3兔群结构
一个理想的肉兔繁殖群,公母结构以1∶8~10为宜,集约化兔场用人工授精方法配种,则以1∶16~20为宜;兔群中的年龄结构,青年兔(6~10月龄)应占总数的20%~30%,壮年兔(1~2岁)应占40%~50%,高龄兔(3岁以上)不超过20%~30%。
4土地面积规划
种兔场、商品肉兔场,按母兔规模计算,平均每只种母兔占用笼具面积04~05米2,加上所产的子幼兔及种公兔,平均每只基础母兔占用09~10米2的兔笼面积。兔笼在舍内可建成2~3层,笼具在兔舍内摆放时占兔舍实用面积的40%,兔舍的建筑系数约为08左右,兔舍在生产区内占土地面积约为50%,生产区约占场区面积的50%。
二、兔场的管理
制度建立和健全养兔场的规章制度是完成各项生产任务,维持生产秩序的重要措施之一。
1生产计划管理
包括年度生产计划、兔群周转计划和物资供应计划等。
编制年度生产计划,主要依据饲养种兔、商品(生产)兔的数量,兔舍的面积和设备条件,饲料供应及劳动力情况。首先定出终端产品(种兔、商品兔、兔笼等)的计划数量,然后将这些指标分解落实到各个环节各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