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孔子的故事
45208500000027

第27章 贤徒入门

重新回到昔日的故土,看着那熟悉一切,孔子的心里倍感亲切。哥哥孟皮和好友曼父非要拉上孔子,好好喝上几杯叙旧,儿时的情谊永远都是最熟悉和自然的。

儿子孔鲤在亓官氏的抚养下已经长大成人,从小听着父亲的故事长大的他,对孔子也是极为尊敬。难得重聚的一家人簇拥在一起,微黄的烛光下,简菜素食,吃得温馨香甜。

孔子重回鲁国的消息,随着弟子们各自回家探亲很快传开。从前留在鲁国的弟子们都纷纷重回杏坛,其中有的人都已经成了亲,做了爹,带着幼小的孩子也前来听讲。

一别三年,杏坛上的一草一木依旧没变,被弟子们打扫得干干净净。重新坐上讲坛,望着眼前众多的弟子,有的是跟随自己多年的忠徒,如子路、颜路,曾点,有的则是从齐国跟随而来的弟子,然而更多的却是一些年轻活泼的少年从此以后,孔子将心意完全放在了教育之上,决心要将荒废三年的杏坛再次振兴起来。他想,既然自己不能入仕救民,那就教导出好的弟子们,让他们未来辅助贤君吧。

曰月如梭,光阴似箭,孔子每日清晨就早早出门,到杏坛为弟子们讲授《诗》、《书》,学习乐律,下午再带着弟子们到空地上练习射、御之术,每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在这期间,从各诸侯国不断慕名而来拜入孔子门下的弟子多不胜数,其中就包括善仁安乐的子思,喜好文学的子游等等……

一天,孔子像往常一样来到杏坛,准备给弟子讲课,往下扫视了一眼,没有看到颜路。正奇怪着,就见颜路远远拉着一个痩弱的少年走了过来。少年先恭敬地从父亲颜路的手中接过贽雉,然后整理好朴素的长衫,一步步走到杏坛前,在孔子身前跪下,道:“弟子颜回,字子渊,向孔先生行拜师之礼。”

孔子见颜回小小年纪就谦虚懂礼,又是颜路的儿子,于是欣慰地收下了他,让他和父亲一起,在弟子们中坐了下来,开始了一天的讲课。

每一句经典和文字,颜回都听得认真,想得出神,在同龄弟子中显得最为恭敬。孔子不禁对他也更加喜爱起来。

一天,颜路又带着儿子颜回前来听讲,孔子于是和他们聊了起来。颜路听老师孔子说起了自己的儿子,于是爱抚着颜回痩小的脑袋,叹道:“哎,说来惭愧啊,我跟随老师离国三年,一直没有好好照顾子渊,两年前他的母亲去世,我又不在家,他卖了房子,给母亲殓葬,然后就一直独自一人住在简陋的巷室中,过着清贫的日子,我真对不起他。”

一旁的颜回见父亲露出了愁容,连忙插话道:“父亲您给了我生命,教导我做人的道理,心里疼爱我比自己还多,又怎会有对不起我的事呢?自古只有子欠父的,从未有父欠子的。我一个人,一间房,一只碗,一张床,不求冨贵,不求名声,同样过得快乐啊!”

孔子一听,心里更是惊讶,心想颜回如此年少,就能有这样的智慧、豁达潇洒的心境,想起来自己真的自愧不如。

从此孔子对颜回疼爱有加,经常亲自辅导他学识,耐心解答颜回心中的疑惑,有心培育他成才。他对弟子们称赞颜回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几年后,从晋国传来消息,赵鞅、荀寅两位大夫将先人范宣子制定的刑书刻铸在一口巨大的铁鼎之上,让人人都可以观看,都可以知道刑法。

孔子却认为这样是不好的先兆,会使得国家“贵贱无序”,平民奴隶都可以掌握法典,损害了统治者应有的威严,于是发出了感叹:“晋国失去了治理国家应该遵守的东西,它大概要亡了。”

这一年,孔子已经40岁了。在重回鲁国的这几年里,他一直致力于发展教育,门下贤能的弟子越来越多。经过40年的努力和游历,他对人生各种问题都有清楚的见解和看法,有自己成熟的人生观。于是他曾对弟子们说:“我到了40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困惑我的了。”

孔子对弟子的教育,并不完全相同,而是因各人的特点,进行施教。

子路跑来问孔子:“老师,如果我有到一个好的计划,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实施呢?”孔子对他说:“你应该先去问一下比自己有经验的老人和前辈,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谨慎行事才行啊。”而同一个问题,当弟子冉(ran)求提出时,孔子的答案是:“当然!你应该相信自己的决定,马上动手去做。”

弟子公西华不解为什么会有两个答案,孔子就告诉他:“仲由为人鲁莽,处事过于冲动,所以我要让他养成谨慎的习惯;而冉求天性胆小,遇事忧郁畏缩,所以我要引导他学会果断处事。”

这一年没多久,孔子又迎来了另外一个高徒,子贡。

这天一大早,数十辆马车就驶入了曲阜城的城门,声势浩大,引得百姓纷纷驻足观看,以为哪个诸侯来访。

车队向杏坛的方向驶去,一直到孔子杏坛外围才缓缓停了下来。弟子们这时正在听孔子给大家讲音乐的课程,突然见到这么多华丽的车辆到来,都在猜测是哪国的臣使来请老师出仕了。孔子自己也十分疑惑,于是在弟子们的簇拥下向车队走去。

这时领头的那辆车上走下了一个衣着鲜艳的青年,只见他头戴锦帽,腰束玉带,面容俊伟,气宇轩昂,见到孔子向自己走了过来,连忙让身后的家臣把准备好的各种礼品一一呈上,恭敬地向孔子作揖礼拜,道:“卫人端木赐,字子贡,久闻先生才学,今日特来拜师,请求先生收入门下,以学先贤治国安邦之道。”

孔子见是拜师而来,于是问道:

“看你的家世富裕,可是卫国的贵族?”子贡答道:“回夫子的话,我家世代经商,来往于卫、鲁之间,早几年前从友人口中得到了夫子的事迹,当年经商至齐国的时候,更得益于先生识出商羊之鸟,预知天降大雨,才得以做好防预,不至于损失,心里一直对您又是感激又是敬佩。奈何奔走在夕卜,一直无暇拜见夫子,今日携齐家当和行李,先来杏坛拜师,愿从此在鲁国定居,陪伴夫子左右,聆听圣贤教诲。”孔子见他年仅20,就营商有道,又知礼好学,心里十分欣赏,当即就答应了收徒。从此后,孔门又多了一位聪慧贤能的年轻弟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