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列宁的故事
45208300000001

第1章 教育家的儿子

辛比尔斯克(1924年改名为乌里扬诺夫斯克)是俄罗斯一座不大的省城。它坐落在伏尔加河畔,依山傍水,树木葱郁,是一个港口城市。码头上车来人往,格外热闹。在这个小城里,住着一位颇有声望、年仅39岁的辛比尔斯克省国民教育总监,名叫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乌里扬诺夫。往年的这个时候,他总要携全家出城,欣赏伏尔加河两岸的景色。今年(1870年)办完公事之后,他便匆匆回家,守候在临产的妻子身旁。4月22日,阳光灿烂,是一个难得的温暖的日子。乌里扬诺夫正在客厅里焦急地踱来踱去,隔壁房间里妻子的叫声让他忧心如焚。这时,传来一声婴儿的洪亮哭声,保姆萨尔巴托娃跑过来高兴地说:“老爷,恭喜您,上帝又赐给您一个儿子!”

乌里扬诺夫快步走进妻子玛丽娅的房间。玛丽娅虽满脸大汗,但是满脸洋溢着喜悦之色,看见丈夫进来,她扬起嘴角微笑道:“瞧,小家伙生得多么像你!”乌里扬诺夫一把把婴儿抱起,左盯又看,仿佛永远也看不够,边看边乐滋滋地说“像,真像!高高的颧(quan)骨,宽宽的前额,蒙古人型的眼角。太像我了!”

玛丽娅望着兴奋得手舞足蹈的丈夫,微笑着说:“孩子还没有起名字呢,你看,给他起个什么名字比较好听?”“名字?我早想好了,就叫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吧,小名沃洛嘉。”

沃洛嘉的父亲乌里扬诺夫思想进步、富有正义感。他在辛比尔斯克任国民教育官员时,无论严冬酷暑还是刮风下雨,总是在各地奔波。他特别重视在落后地区办学,甚至自掏腰包资助穷人的孩子上学。经过十几年努力,乌里扬诺夫在辛比尔斯克建立了四白多所学校,培养了大批出类拔萃的教师,他本人因此获得了贵族头衔。

沃洛嘉的母亲玛丽娅·亚历山大罗夫娜,是喀山省库科什基诺村的内科医生亚历山大·勃兰克的女儿。那只是一个穷困的小山村,人们的生活都很困难,尽管玛丽娅的父亲是医生,但是薪水很低,加上家里人口太多,所以一家人的生活很拮据,几乎连买一件像样的新衣服都非常困难,自然也就无钱送玛丽娅到正规学校学习。好在她聪明勤奋,通过坚韧不拔的自学,她读了很多书籍,对于外国语和音乐,也相当擅长。成了当地有名的才女。后来她通过考试,成了一名小学教师。因为生活的苦难,玛丽娅的性格日渐坚强稳重。

沃洛嘉兄弟姐妹六个,他排行第三。有姐姐安娜·乌里扬诺娃·叶里扎罗娃、哥哥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大妹沃丽珈·乌里扬诺娃、弟弟德米特里·乌里扬诺夫和小妹玛丽娅·乌里扬诺娃。除了沃丽珈在20岁病死以外,其他的兄弟姐妹都成了革命者。

当时,他们家在辛比尔斯克有一幢宽敞的住宅。这是伊里亚·乌里扬诺夫在任国民教育总监时购买的。房子前面有一个长满绿草的太院,后面是一片果园。果园西边有一道小门,直通辛比尔斯克的第二条大河——维斯亚加河。

夏天,沃洛嘉和弟弟妹妹们常在院子里玩捉迷藏游戏,有时跟父亲去维斯亚加河划船、游泳。冬天,他们在院子里堆雪人、打雪仗时而随父亲到伏尔加河沿岸的树林里狩猎。童年的沃洛嘉天性活泼、聪颖(ying),爱动脑筋,但是淘气、不守规矩。对此,父母从不压制。一年夏天,小沃洛嘉和妹妹沃丽珈想抄近路去渡克罗夫大街玩耍。他俩不愿从正门出去,而是从阁楼的窗户爬上爬下。父亲发现以后,不但不责骂,反而在窗户下面放置了一个由他亲手做的小木梯,以免他俩摔伤。

沃洛嘉5岁时,父亲开始教他认字。这不过是为了锻炼他的自我克制能力,并不想把他培养成“神童”。出乎意料的是,沃洛嘉的自学能力很强,他竟能长时间地躲在父亲的书房里看书。好在父亲的藏书丰富,语文、数学、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应有尽有。1879年秋季,刚满9岁的沃洛嘉通过自学,以优良的成绩考取了辛比尔斯克古典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