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化博览3
45207300000002

第2章 欧洲文明的诞生(1)

资本主义社会形态酝酿、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构成了近代世界史的主要内容。

17世纪前期至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或改革的方式,相继在欧美的主要国家和亚洲的日本推翻了封建统治,确立起资本主义制度。这国家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生产力迅猛发展,初步形成了东方落后于西方的世界格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矛脚、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人类世界逐渐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资本主义国家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更加迅猛,科学技术、文学和艺术繁荣发展。与此同时,各帝国主义争夺海外殖民地的斗争日趋白热化,最终引发人类历虫上规模空前的世界大战。

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16世纪末,世界历史上发生了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革命,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后来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树立了榜样,但其影响范围不大。而17世纪爆发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并且具有国际意义。虽然革命过程中出现了多次复辟与反复辟势力的较量,但这场革命最终在一个欧洲大国推翻了封建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它所造成的影响也远远超出了英国的范围,在欧洲引起了强烈反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法国等欧洲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革命期间及革命后出现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促进了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的兴起。一般认为,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革命前的英国

16世纪中后期至17世纪早期的英国,正处于历史上最重要的大变革时期。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衰落,国王与议会之间纷争不断,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经济上,日益激烈的“圈地运动”

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提供了劳动力、市场和原料,资本主义和国内外贸易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宗教上,清教徒要求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简化教会仪式,与英国国教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

清教徒运动

英国最初也是天主教国家,16世纪宗教改革后建立了英国国教——圣公会。16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认为国教不利于自身的发展,于是借用加尔文教来反对国教。加尔文教要求清除教会里的天主教残余,因此又被称为“清教”。清教徒通常身着黑袍,打扮朴素,不苟言笑,把跳舞、音乐及嬉戏看做是恶魔的引诱和罪恶的根源。他们猛烈抨击封建贵族和僧侣们的奢侈腐败,提倡严肃、勤劳的生活;主张排除教会里的一切华美的装饰,如圣像、祭坛和花玻璃等;反对用祈祷书来祈祷,反对在提到“基督”时鞠躬,反对用查里一世十字架为受洗者祝福,反对在读福音书时起立。后来,清教徒分裂为“长老会派”和“独立派”。

斯图亚特王朝

1603年,都铎王朝后继无人,苏格兰国王詹姆士继承英格兰王位,即詹姆士一世。从此,英国开始了长达45年的斯图亚特王朝的统冶。1625年,詹姆士一世的儿子查理继位,是为查理一世。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都相信“君权神授”,极力维护封建贵族的利益和封建剥削制度,凭借各种专制机构统治和压榨人民。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斯图亚特王朝曾经成功复辟,但最终被彻底推翻。

《权利请愿书》

《权利请愿书》是英国议会与国王激烈斗争中的一个重要文献。

查理一世未经议会同意,任意征收捐税,并且对拒绝缴纳者进行迫害,引起了议会的强烈不满。1628年议会通过《权利请愿书》,以示抗议。该文件规定了英国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擅自征税,以及不出示具体罪证不得任意逮捕他人等内容。查理一世为了获得议会对他在征收税金上的支持,勉强批准了《权利请愿书》,但随后又任意曲解,公然违背。

革命的爆发

由于查理一世的倒行逆施,1637年苏格兰起义爆发。为了筹措镇压起义的军费,查理一世被迫在1640年4月13日下令召开已停开了11年的议会。但这届议会不但拒绝提供他所需要的经费,而且提出了议会应该享有的权利等问题。查理一世恼羞成怒,在5月初又将议会解散。这次存在不到一个月的“短期议会”促使英国革命形势进一步发展。

“长期会议”的召开

苏格兰起义不断扩大,伦敦及许多地区也发生了骚乱。查理一世无力抵御苏格兰人的进攻。于1640年10月同苏格兰人订立了停战协定。协定规定查理一世的政府每天应交付苏格兰人850镑费用,还需另付给苏格兰人30万镑赔偿费。为了筹措这笔费用,1640年11月3日,查理一世不得不重新召开议会。这届议会断断续续,一直持续到1653年,历史上称为“长期议会”。

内战爆发

1642年8月,查理一世认为已经做好充分的军事准备,悍然向议会宣战。9月28日,国王军队与议会军队在瓦塞斯特附近发生了战斗,内战由此爆发。此后,全国分为两大阵营:以国王为首的保王党阵营和以议会为首的革命阵营。内战初期,由于领导革命阵营的长老会派执行保守的军事路线,国王军队处于上风。

1645年初,克伦威尔改组议会军为“新模范军”,并率领“新模范军”取得决定性的纳斯比战役的胜利。

1646年7月,查理一世沦为阶下囚。

内战结束后的形势

1646年第一次内战结束后,革命阵营与保王党阵营之间的矛盾已经解决,革命阵营内出现三个不同政治派别:代表大资产阶级和上层贵族利益的长老会派,代表中等贵族和中等资产阶级利益的独立派,以及代表城乡小资产阶级和部分劳动群众利益的平等派。独立派对现状颇为不满,有时希望利用掌握的军队与长老会派控制下的国会作斗争,但有时又企图勾结国王和长老会派,共同镇压平等派和人民运动。

建立共和国

第一次内战结束后,英国的封建王党被打倒,但革命的胜利果实都被大资产阶级攫取,中下层人民在经济、政治、宗教信仰和思想言论方面仍处于被压迫的地位。长老派与其他政治势力以及人民群众的矛盾上升为英国国内的主要矛盾。

资产阶级革命出现波折,斗争形势更加复杂。

查理一世上断头台

保王党分子利用独立派与平等派彼此斗争的有利时机,联合苏格兰右翼分子于1648年2月在南威尔士发动叛乱,挑起了第二次内战。

面对共同的敌人,平等派和独立派很快结成新的同盟。8月16日,克伦威尔率领议会军在普雷斯顿战役中击溃苏格兰军队,9月末攻克苏格兰首都爱丁堡,第二次内战结束。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以叛国罪被送上断头台。

建立共和国

1649年2至3月间,英国议会下院通过了关于取消上院、取消君主制以及召开从属于下院的国务会议的决定,并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法律。2月13日,国务会议正式成立,布拉德·肖被任命为国务会议主席。5月,议会正式宣布英国是一个共和和自由的国家。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达到顶峰。

克伦威尔独裁

共和国建立后,克伦威尔独揽大权,成为共和国实际上的军事独裁者。在此期间,他镇压了掘地派运动,并出兵远征爱尔兰。1653年12月,克伦威尔在军官及伦敦大商人的拥戴下,武力解散了议会,就任“护国主”,开始了独裁统治。护国政体实际上是半君主制的军事独裁政体。与此同时,英国国内经济状况不断恶化,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掘地派运动

共和国成立后,农民生活日趋恶化。1649年4月,大批农民聚集在萨里郡的圣乔治山上进行垦荒,成为掘地派运动的发端。

掘地派的主要成员是农村中少地和无地的农民,其代表人物是杰拉尔德·温斯坦莱。1651年,温斯坦莱发表《自由法典》一书,详尽阐述了掘地派的政治主张。他指出,人们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私有制,因此消灭土地的不平均现象、取消地主的特权、实行土地公有制是广大人民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温斯坦莱不主张通过暴力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是主张通过农民自己开垦荒地来实现土地公有的目标,“掘地派”便由此而得名。掘地派运动在英国各地蓬勃发展,引起新贵族地主的极大恐慌。1651年,克伦威尔派军队镇压了这场运动。

远征爱尔兰

英国从12世纪就开始对爱尔兰进行侵略,并在其东部、东南部地区建立了殖民统治。爱尔兰人民不断反抗。1641年,爱尔兰趁英国发生革命的机会发动起义,宣布独立。

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一时分身乏术,直到1649年8月才由克伦威尔率领军队远征爱尔兰。战争历时3年,到1652年5月,英国终于征服了爱尔兰。英国的侵略和掠夺给爱尔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同时,远征爱尔兰也对英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甚至认为,克伦威尔的共和国就是“由于爱尔兰而覆灭的”。

挫败复辟

共和国成立之后,被推翻的封建贵族、教会僧侣及其总代表——斯图亚特王朝,时刻都在寻找机会复辟。他们利用爱尔兰反英起义的时机,勾结苏格兰的封建势力企图复辟,却被克伦威尔的两次远征一一挫败。但是,反革命势力仍不甘心失败,趁克伦威尔死后政局动荡的机会,成功地实现了复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跌至低谷。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后,没有任何一支政治力量能够维持和巩固政权,结束混乱的局面,人们开始把希望寄托到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上。1660年4月25日,新的一届特别议会决定要恢复君主制和上院,并决定派人到荷兰去同查理一世的儿子,即后来的查理二世商谈复辟的问题。在保王党人蒙克的授意下,查理在荷兰的布列达发表宣言,宣布他复辟以后,在内战期间没收的王党分子和教会的土地不予变更;允许信仰自由;承认土地实际所有者的土地所有权;实行大赦,除了直接与处死查理一世有关的人之外,其余在过去20年中反对过君主政体的人一概不予追究。

1660年5月26日,查理在多佛登陆,29日回到伦敦,登上王位,称查理二世。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复辟。查理二世即位后不久就宣布参与审判查理一世者均犯有“弑君”罪,不在大赦之列,接着又把“弑君者”的范围扩大到所有革命者。他还竭力恢复旧日的权力,重建封建秩序。

“光荣革命”的胜利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查理二世及其继任者詹姆士二世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恢复天主教地位的企图引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强烈不满。1688年,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辉格党人和代表国教僧侣及封建贵族的托利党人联合起来,发动政变,废黜了詹姆士二世,迎接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荷兰执政威廉到英国来,保护英国的“宗教、自由和财产”。1688年11月,威廉率领1万人马在德文郡的托尔湾登陆。12月,詹姆士二世仓皇逃往法国。这次政变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光荣革命”,此后,英国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

颁布《权利法案》

1689年,威廉和玛丽正式登上英国王位,即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随后颁布了《权利法案》。《权利法案》是英国历史上自《大宪章》

以来最重要的一部法案,共有十三条,其主要内容是:英国国王必须是新教徒,国王不得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未经议会下院批准,国王不能征收税捐或招募常备军;国王无权擅自废止法律;国王必须定期召开议会;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选举和言论自由;人民有请愿权、自卫权、言论自由权等。《权利法案》

的作用在于为限制王权提供法律保障。此后,英国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议会的地位得到极大的提升。1701年,英国议会又通过了一部《王位继承法》,这部法律被看作是对《权利法案》的补充。这两个法案确立了英国“议会至上”的原则,议会逐渐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17世纪的英国文化

伴随着英国革命的不断深入发展,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思想和社会思想,涌现出一批资产阶级思想家、理论家。

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取得政权之后,这些理论成为新的资本主义上层建筑,有助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巩固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7世纪诗人弥尔顿

约翰·弥尔顿(1608~1674年),英国诗人、政论家。毕业于剑桥大学,爱好科学和诗歌。在革命爆发之前,他已写了大量诗歌和政论文,把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英国国教。1644年,他抨击长老派恢复书报检查制度,写作了《论出版自由》,认为言论自由是维护建立在理智和正义基础上的共和制度的必要条件。1651年,他用拉丁文发表了《为英国人民声辩》,在文中坚持人民的主权应该高于国王的权力这一观点。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他被捕入狱,不久又被释放,此后专心于诗歌创作,以取材自圣经故事的《失乐园》最为著名。

共和主义者哈林顿

英国学者詹姆斯·哈林顿(1611~1677年)出身于一个乡绅家庭,青年时期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曾多次到国外旅行。他本人深受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希望能通过历史研究找到适用于现实的政治理论。他认为从历史来看,英国内战的变革趋势不可逆转。他还采用培根的实证法研究问题,即对事实先进行收集、观察,然后进行分析、综合,最后应用到实践中去,由实践来检验这种理论是否正确。哈林顿的思想在一生中经过几次转变,最终成为共和主义者,并写有《大洋共和国》(1656年)一书。书中关于政治权力与经济权力相平衡的理论,对后来美国的托马斯·杰弗逊等人产生了重大影响。

贵族思想家霍布士

托马斯·霍布士(1588~1679年),代表英国贵族利益的政治思想家,极力反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共和制度。他在其名著《利维坦》中阐明了自己的政治观点,认为君主专制制度是最好的政治形式,主张在保存君主专制的条件下实行某些改革。霍布士也是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唯有客观存在的物质才是真实的,而观念及概念只是它们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不过,他只是一位机械唯物论者,把物质运动的多种形式都归结为机械的运动,并且认为运动只不过是偶然的现象,而非物体存在的普遍形式和本质属性。

大思想家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