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化博览3
45207300000010

第10章 欧洲文明的诞生(9)

1836年,伦敦工人协会成立。1837年6月,协会拟定一个争取普选权的纲领性文件,并于1838年5月8日以《人民宪章》的名称发表,“宪章运动”由此得名。这场运动得到了全国各地劳动人民的广泛支持,1839年运动进入第一次高潮。2月4日,全英国的宪章派在伦敦召开第一届国民公会,与会者分裂为左派、右派和中派。

11月3日,左派在新港发动武装起义,结果失败,从而宣告了宪章运动第一阶段的结束。

全国宪章派协会

鉴于前一阶段组织涣散对宪章运动的消极影响,1840年7月24日,英国32个城市和地区的代表在曼彻斯特通过决议,成立“全国宪章派协会”,其宗旨是“实现下院的彻底改革,使下院能全面忠实地代表联合王国的全体人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只宜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协会在全国各地设有几百个分会,入会者必须填写志愿书,表示赞成宪章运动的原则,并领取会员证,缴纳会费,参加所在地区的基层组织的活动。全国宪章派协会被恩格斯称之为“第一个近代工人政党”。在全国宪章派协会的领导下,宪章运动又开始活跃起来。1842年55月,全国宪章派协会的负责人向下院递交了署有300多万人签名的第二次请愿书,第二次宪章运动达到高潮。请愿书除要求普选权外,还提出废除新《济贫法》、限制工时和实行政教分离等要求,但被议会否决。

1848年宪章运动

1847年,英国再度爆发经济危机,宪章运动重新兴起。全国宪章派协会拟定了第三份请愿书,参加签名的人数达550万。第三次请愿书提出,议会中应有工人代表并实行工人和劳动阶级代表制定的法律。1848年春,法国二月革命的消息鼓舞了英国的宪章派和工人群众。各地举行群众大会的次数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1848年4月4日,宪章派在伦敦召开了第三次代表大会。4月10日,宪章派举行大规模的群众集会和游行,向议会递交新请愿书。1849年7月,议会否决了宪章派的第三份请愿书。

宪章运动的历史意义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宪章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在英国历史及国际工人运动历史上仍具有重要意义。它是英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独立的政治斗争,对英国以后的政治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英国资产阶级在宪章运动中充分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因而开始被迫满足宪章中的大部分要求。它也是世界上工人阶级第一次独立的全国性政治运动,为工人运动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及教训,也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材料。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两次武装起义。里昂是法国丝织业中心,有大量纺织工人。

1831年初,里昂纺织工人掀起一场以要求提高工资为主要内容的运动,多次举行集会、请愿、游行。由于资本家背信弃义地撕毁了“工资协定”,工人在11月21日宣布罢工,后来组织了武装起义,但最后被政府军队镇压。1834年4月9日,由于政府逮捕和审判罢工领袖、发布禁止工人结社集会的法令,里昂再度爆发纺织工人起义。这次起义还提出“废除君主制度、建立共和政体”

的口号。起义群众在同政府军激战6天之后,终因力量悬殊被镇压。

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西里西亚地区是德意志的纺织业中心和亚麻布的主要产地,当地纺织工人受到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1844年6月,西里西亚彼得尔斯瓦尼达渥和朗根比劳两地的织工举行起义,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到3000多人。虽然起义工人英勇奋战,但因与政府军众寡悬殊,最终被镇压。西里西亚织工起义推动了德意志工人阶级的斗争,标志着德意志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走上政治舞台。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参加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全面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批判地继承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早期的革命活动

马克思在中学时就树立了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志向。进入大学后,他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组织的“博士俱乐部”。毕业后,马克思在《莱茵报》任主编,多次撰文抨击普鲁士的反动统治,对劳苦大众表示深切同情。同时他深入研究英国的经济学和各国阶级斗争史,创办了《德法年鉴》,发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以及先进的革命理论对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重大作用,在思想上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

恩格斯早期的革命活动

恩格斯出身于纺织厂主家庭,但他十分厌恶经商,对劳动人民非常同情。服兵役期间,他除了学习和研究军事外,还经常抽空去柏林大学旁听哲学,积极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开始接受唯物主义。

1842年,恩格斯在父亲的安排下到英国曼彻斯特的纺纱厂工作,这使他有机会深入考察工人的悲惨境况以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恩格斯还同英国工人组织、宪章派领导人保持着密切联系,并积极投身于工人运动。同时,恩格斯也积极从事理论研究,接触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的大量著作。

1844年,他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表明他最终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恩格斯揭露英国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生活困苦和劳动条件恶劣,以及论述工人阶级进行革命斗争和解放的著作,全称《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资料》。1845年,恩格斯根据他在英国亲自搜集到的大量材料,写成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他在书中第一次明确地指出无产阶级不只是一个能够受苦的阶级,还是一个能够解放自己的阶级;无产阶级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必然推动它去争取自身的解放;无产阶级除了社会主义以外,再没有别的出路,而社会主义只有成为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目标时才会成为一种政治力量,从而提出了工人运动必须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的原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科学社会主义形成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为工人阶级的彻底解放指明了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

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使马克思和恩格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过程中亲密协作。1845年,二人发表了第一部合作论著《神圣家族》,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1845至1846年,他们又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详尽地阐述了唯物史观,批评了黑格尔及其门徒的唯心主义哲学,也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并揭露了当时在德国十分流行的“真正社会主义”的反动实质。

这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诞生时期最有价值的科学巨著之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成熟。

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19世纪30年代,德国的流亡者和工人成立了一个秘密革命组织——正义者同盟。1847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受邀加入同盟,并对其进行改组。1847年6月,恩格斯出席在伦敦召开的正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提议,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大会通过了恩格斯等人起草的新章程草案,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国际主义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共产主义者同盟是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际无产阶级政党。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1848年2月在伦敦发表。《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其主要内容是: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者;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必由之路;共产主义政党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领导力量。

《共产党宣言》最后发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号召。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欧洲革命

17至18世纪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因此,1848年欧洲革命的性质是要进一步铲除封建残余,推翻外族压迫,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障碍。由于这场革命是在欧洲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发生的,无产阶级已经独立地走上政治舞台,因此革命又呈现出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形势。这次革命是欧洲近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巴勒摩到巴黎,从柏林到维也纳,从布拉格到布达佩斯,革命风暴席卷了除俄国以外的整个欧洲大陆,最后以1849年9月匈牙利革命被镇压而宣告结束。革命风暴沉重地打击了各国封建王朝,埋葬了反动的神圣同盟和维也纳会议体系,俄国的农奴制也受到猛烈冲击。它也是欧洲资本主义制度同封建制度进行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较量,最终为资本主义发展铺平了道路。

革命前的欧洲

1848年革命爆发前,欧洲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都在迅速发展,封建自然经济基础日趋瓦解。工业资产阶级形成,并日益成为资产阶级的核心力量,工业无产阶级也逐渐兴起。同时,由于维也纳会议后大国对弱小国家实行民族压迫,民族矛盾日趋尖锐,欧洲政局动荡不安,危机四伏。

路易·布朗的改良主义

七月王朝末期,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路易·布朗在其著作《劳动的组织》中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竞争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造成了工人的贫困、堕落、犯罪及愚昧,如果实现有组织的生产,就可以消灭这些现象。因此他建议资产阶级国家拿出资本,成立“社会工厂”,由国家负责指导和组织生产。他认为广泛成立这样的“社会工厂”就可以排挤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从而实现工人的解放。他把工人解放的希望寄托于资产阶级国家,认为资产阶级国家是超阶段的,并提倡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合作。路易·布朗的改良主义思想在工人中影响很大。

革命前的意大利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意大利工业资本主义和农业资本主义都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意大利北部已进入工业革命时代:工业企业数目大增,开始采用机器生产,开始修筑铁路。工业革命导致对于原料及农产品的需求日增,于是促使一部分地主改变过去的经营方式,建立起大资本主义农场。贵族地主逐渐资产阶级化,并与大商业资产阶级结成了同盟。然而意大利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却受到层层阻碍。

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意大利内部政治分裂,国家林立,而且多数国家仍受外来势力的统治。曾被拿破仑推翻的封建专制君主复辟,贵族僧侣恢复了特权,人民被剥夺了自由权利。

因此,革命不可避免,迫在眉睫。

奥地利的“梅特涅制度”

1848年以前,奥地利是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多民族封建专制国家。1821年,著名政治家梅特涅出任奥地利首相。他对哈布斯堡家族忠心耿耿,竭力维护现存封建制度,推行被称为“梅特涅制度”的一整套保守主义的政治主张。梅特涅在国内实行高压统治,维护以封建地主和金融巨头为代表的君主制统治。他对自由民主运动采取高压手段,对大学实行严格监督,加强书刊出版检查制度:设立中央调查委员会,侦察各地革命活动;时刻准备在社会秩序遭到“破坏”,特别是君王有被推翻的危险时,派联邦军队进行干涉。

法国革命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后,金融贵族同工业资产阶级以及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加深。1848年,法国巴黎首先爆发了二月革命,建立起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之后,为了反抗资产阶级的压迫,巴黎无产阶级又举行了六月起义,遭到镇压。此后,资产阶级共和派确立了统治。

1848年11月12日,制宪议会公布了《1848年宪法》。1851年12月,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发动军事政变,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二月革命

七月王朝的反动统治引起法国人民及资产阶级的普遍不满,其中资产阶级反对派又分王朝反对派、资产阶级共和派和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三大派别。这些反对派的主要斗争手段是“宴会运动”,即利用宴会的形式进行革命宣传和群众动员。1848年初,政府禁止举行宴会运动,这成为二月革命的导火索。

2月22日,巴黎群众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到24日,演变成武装起义。以小资产阶级为主的国民自卫军纷纷倒戈,国王菲利浦仓皇逃往英国,革命很快取得了胜利。

资产阶级窃取革命果实

二月革命以后,临时政府建立。表面上,临时政府是由参加革命的各个阶级联合组战的,但实际上政府中绝大多数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占据着重要的职位。参加临时政府的工人代表只占少数,二月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了资产阶级手中。但是,临时政府在工人阶级的强大压力下于2月25日宣布成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工人阶级在资产阶级的欺骗下一再让步,逐渐陷于孤立及无戒备的状态,而资产阶级的力量却大大增强了。

六月起义

制宪会议执行委员会成立后,资产阶级认为自己的统治已经巩固,而工人阶级处于劣势,便开始向工人阶级大举进攻。在这种形势下,工人阶级发动了一场有组织、有计划的“六月起义”。6月22日,工人们走上街头,高喊“打倒制宪会议”、“建立民主的社会的共和国”

等口号,起义拉开了序幕。23日,激烈的巷战爆发。就在工人群众还在准备胜利后成立自己的政府时,26日,起义以失败告终。六月起义的失败大大削弱了无产阶级的力量。

路易·拿破仑·波拿马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