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婉儿就要告别内文学馆和馆里那位近八年来与她日日相对而坐的老学士了。看到老学士那张从容沉静的脸,婉儿便能忆起多年前她伏在桌上跟着老学士念:“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时的样子。
自从裴炎裴大人把她引进内文学馆之后,她便一心向学,不敢有哪怕一天的懈怠,当然她在学习之余,还要留下来负责一些打扫庭院、整理书阁架设之类的粗活,但她心里对裴大人以及内文学馆的老学士已经感激不尽了,因为她知道这机会来之不易。
内文学馆隶属中书省管辖,由那位精通儒学的老学士掌教,下设教官三十六人,其中有内教博士十八人,经学五人,史、子、集缀文三人,楷书二人,庄老、太一、篆书、律令、吟咏、飞白书、算、棋各一人。
刻板而严肃的内教博士们面对这些官僚的后代和被冷落的宫妃总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他们说,这宫里的棋画、书法、乐舞典籍的丰富程度绝非民间可比,你们既然身在宫中,为什么不肯利用这绝好的资源修而成才呢?
“成才有什么用?”很多像婉儿般打小就被没入掖庭的奴婢问。
这问题噎住了博士们。“成才,起码可以引起圣上的青睐,或许圣上哪天一高兴,就免了你们的奴婢身份呢。”
那些冷宫中的妃嫔笑了。这个理由不是不成立,但是希望太渺茫了。每年从各地选来的采女已让皇帝应接不暇,谁还会眷顾这些犄角旮旯里的人。
“起码,你们是有希望晋升为宫官的。”宫教博士们又补充说。宫官是宫廷里的女官职司,共分六尚,与朝廷中的六尚书呼应,为首的是正五品的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以下还有二十四职司及诸典制女史等。
“哟,还称宫官呢?也就名字好听,其实啊,无非是给这大明宫卖力的女太监!怕是只有对于她们来说是晋升吧!”
宫妃们指的当然是婉儿这样的罪臣之后。她们的言辞并没有浇灭婉儿对求学的热望,况且那些五品及五品以下的尚宫尚仪虽说让宫妃们瞧不起,但在婉儿的眼中,她们已然是遥不可及了。
从内文学馆返回那一排排暗无天日的矮房的路上,婉儿便隔着高高的砖墙眺望大明宫的另一隅,夕阳的斜照下,那里到处金碧辉煌,甚至亮得晃眼,很可惜的是,婉儿无论站在哪里,无论把脚尖掂得多么高,所能看到的都仅仅是大明宫的一角。她是多么想寻找一个至高点,俯瞰一下自己一出生就被带进来却一直见不到全貌的大明宫啊,她羡慕那些宫官们,因为她们几乎每日都有机会出入内宫,便每日都可以将整个大明宫尽收眼底,可让婉儿不解的是,当她向母亲郑氏说出自己的想法时,郑氏不但嗤之以鼻,还有些扼腕地瞅着婉儿说,我的孩儿总不至于就这点出息吧。
这点儿出息?婉儿瞪大眼睛疑惑地看着母亲,婉儿还以为,母亲会说孩儿异想天开呢。
既然母亲对那些仰头伸颈都够不着的人全然不屑一顾,那母亲究竟希望孩儿将来做什么呢?这一问又把郑氏问倒了。她先是低头叹气,然后干脆默默垂泪,最后说,我们这些人,哪有什么将来,这辈子能不能走出掖庭还难说呢,婉儿能腹有诗书,且平平安安便好了。
那些年少的岁月里,宫教博士们和母亲的话让婉儿思索了很久,婉儿不知道读书是不是真的会给自己带来希望和机会,但她坚信不学无术肯定是无望的。于是她每天都第一个扎进自己本就不讨厌的内文学馆,广学博览,像海绵一样汲取着无穷无尽的知识,从诗文、礼乐、政制,到诏书、祭拜祝词再到唐初始至当朝的无数官员任免令,只要是学馆里有的书,她几乎都要通览一遍,待到第二遍,再挑自己倾心的部分细读。
如今,婉儿看得出老学士眼中的不舍。其实婉儿心里也是不舍的,初入内文学馆那会儿,老学士没有因为她是罪臣之后而对她有分毫怠慢,相反,在给婉儿讲述那些繁琐的宫规礼仪和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知识外,他还允许婉儿把书带回住所去看,从那些书中,婉儿不但充实了自己,还谙熟了历代臣子的辅佐治国之道和历代妃嫔的宫廷生存法则,也便是在那心无旁骛的八年,为婉儿储备了源源不断的力量,也为她往后的每一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老学士而言,能遇上勤学好问,真心求解的学生也是极其难得的。因为多少年来,老学士其实都是在对着一片虚无讲学,直到三个女人先后出现在这里。近几年来,当然就是婉儿了,早些,是当今武后,再早些,是一个名叫徐惠的女人。老学士说,在他这里真正学到东西的,只有你们三个人,其余的,不过是打发时日罢了。
“徐惠是谁?”婉儿开始了第一次与老师在赋诗与讲学之外的闲聊。
“那是个了不起的女人,”老学士目光炯炯,“传闻她五月能言,四岁通《论语》,八岁拟《离骚》赋《拟小山篇》。”
婉儿当然记得《拟小山诗篇》,那是五岁那年她初次来到内文学馆老师所教她的第一首诗。
“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
将千岭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
恰恰是这首小诗,开启了小小的婉儿当年对吟诗作赋的热爱,和祖父广为流传的“五言惊世上官体”一样,这首诗也随着岁月的流淌在不知不觉中渗入了婉儿的血液。
“徐惠是和当今武后同时入宫的,那时她们同为太宗皇帝的才人,不久后徐惠因才华横溢享誉宫中,被升为正三品婕妤,后又再次升为正二品充容,继皇后长孙氏之后,唯有徐惠之言,能入太宗之耳。贞观十九年,太宗皇帝下令攻打邻国高丽,群臣力阻,太宗却一意孤行,非但如此,国都长安城内开始大兴土木,无数琼楼玉阁,宫殿庭院破土而出,像显石宫,就是那时开始修建的。对外是旷日持久的战争,对内是浩大无边的工程,国内很快怨声载道,吏部侍郎杜如晦曾在朝堂上力陈征讨高丽和大兴宫室的弊端,不想却触怒龙颜,满朝文武再无人敢提及此事,可这个徐惠却敢再度进言,她在太宗书房留下一封奏疏,言曰,自贞观已来,二十有二载,风调雨顺,年登岁稔,人无水旱之弊,国无饥馑之灾。昔汉武守文之常主,犹登刻玉之符;齐桓小国之庸君,尚图泥金之事。望陛下推功损己,让德不居。亿兆倾心,犹阙告成之礼;云亭伫谒,未展升中之仪。此之功德,足以咀嚼百王,网罗千代者矣。古人有云:“虽休勿休”,良有以也。守初保末,圣哲罕兼。是知业大者易骄,愿陛下难之;善始者难终,愿陛下易之。窃见顷年已来,力役兼总,东有辽海之军,西有昆丘之役,士马疲于甲胄,舟车倦于转输。且召募役戍,去留怀死生之痛;因风阻浪,人米有漂溺之危。一夫力耕,卒无数十之获;一船致损,则倾数百之粮。是犹运有尽之农功,填无穷之巨浪,图未获之他众,丧已成之我军。虽除凶伐暴,有国常规;然黩武玩兵,先哲所戒。
……
斧斤夫珍玩伎巧,乃丧国之斧斤;珠玉锦绣,实迷心之鸩毒。窃见服玩纤靡,如变化于自然;织贡珍奇,若神仙之所制。虽驰华于季俗,实败素于淳风。是知漆器非延叛之方,桀造之而人叛;玉杯岂招亡之术,纣用之而国亡。方验侈丽之源,不可不遏。作法于俭,犹恐其奢;作法于奢,何以制后?伏惟陛下明鉴未形,智周无际,穷奥秘于麟阁,尽探赜于儒林。千王治乱之踪,百代安危之迹,兴衰祸福之数,得失成败之机,故亦苞吞心府之中,循环目围之内,乃宸衷之久察,无假一二言焉。惟恐知之非难,行之不易,志骄于业泰,体逸于时安。伏愿抑志裁心,慎终如始,削轻过以添重德,循今是以替前非,则令名与日月无穷,盛业与乾坤永大。
太宗看了,感其言辞恳切,直至时弊,阅之动容,于是第二日便宣布停止对外征讨和各处行宫的修建。”
“那,后来呢?”婉儿听那篇文采不凡又直抒胸臆的奏疏听入了神,更加好奇徐惠这个人了。
“后来,贞观二十三年,太宗病逝,徐惠哀思成疾,却拒绝良医妙药,拒绝人间烟火,只求速死,不久便追先帝去了,时年仅二十四岁。”
婉儿听罢怅然到:“她确实很了不起。”
老学士沉默了一会儿后说:“在我的这三个学生里,徐惠天资最好,你次之,再次,才是当今武后。可如今徐惠走了,而武后活了下来,不但活了下来,而且还活得很好。”
“那可是因为徐惠誓死追随太宗皇帝,而武后却情系当今圣上?”
“是,但也不尽然。忠于谁不难选择,生与死亦不难选择,难的是在可活得情形下求死,在不可活得困境中求生。所以,她们都很了不起。”
婉儿不全懂。但她很喜欢和老学士这种点到为止的交谈。治学与言谈,老学士用的是迥然不同的两种风格。临别前,她还想再听老师讲点儿东西,随便什么都行,哪怕仅仅是几句叮咛。可就在此时,一个小太监跑进来说:“请婉儿姑娘去自己的住所听旨,圣旨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