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中宗李显的第二日,武太后立其幼子豫王李旦为皇帝,史称唐睿宗。据载,李旦为高宗第八子,生性淡泊,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这位历史上以两度登基、三让天下而得名的皇帝不像他的哥哥们那么锋芒毕露,而是颇懂韬晦之术,自登帝位以来,李旦便坚持居于别殿,很少过问朝政,他从不与臣僚结交,也不愿上殿坐朝,甚至还率百官向其母敬献尊号。
武太后对自己小儿子的顺从服帖自然是满意的,可那毕竟是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于是,一些老臣坐不住了,他们既心惧于太后,又不甘心百官奏表乃至大唐的千乘万骑皆决于一个妇人。更让他们受不了的是,高宗在世时,还与武后并称二圣,而如今,整个天下都被这女人玩弄于鼓掌之中了。
可李旦依然故我。或者说,他一直对朝臣的煽风点火保持我行我素的态度。在武太后的四个儿子中,李旦与婉儿的年龄最为接近。李旦登基时年二十三岁,那一年婉儿二十一岁。
应该说在两个人最初的那段接触中,他们对彼此都是刻意回避甚至抵触的。于李旦而言,太后即婉儿,婉儿也即代表太后,所以每逢婉儿出现,他便莫名其妙地紧张起来,生怕自己做错了什么。于婉儿这边,在经历了李贤和李显之后,她的心情总是有些凄惶,尤其是面对李唐的子孙后代时,她总是想起李贤的那首《黄台瓜辞》。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她不知道太后有没有“摘绝抱蔓归”的一日,但对太后这个最小的儿子,却情不自禁地心生出一种怜悯。
婉儿不确定这个总是沉默不语的皇帝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事实上,早在李贤被流放巴州的档口,婉儿的名声就已经坏了。
原因很简单——所有人都以为她名义上是太子侍读,实际上就是太后布在太子府的一枚棋子,后来这枚棋子果然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为太后掌权扫除了最大的一个障碍。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竟总能最精准地通晓武太后的心思,而这,恰恰是跟她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满朝文武都揣摩不透的,于是人们畏惧这个女孩,本能地排斥她,远离她,甚至有人说她与武太后简直就是沆瀣一气,她本质上就是另一个年轻的“武太后”。
当然这些都是传言。也便是在这样的传言中,婉儿觉得很孤苦也很落寞。像显说的一样,在众人眼里,她就是一个面部丑陋内心也丑陋的女人,她拿不准李旦是否也像她的三哥李显一样痛恨自己、讨厌自己,并为自己所不齿,但她实在是害怕再遭受一次李显曾经对她的那般侮辱了。
于是婉儿退避。李旦也退避。两个彼此退避的人在偌大的大明宫里是很难不期而遇的。
可偏巧那一日,适逢睿宗李旦的皇三子隆基刚满百日,本来按常理说,皇子百日定是要大肆操办,可这小皇子的百日却赶上自己不得志的父皇和踌躇满志的祖母间日久年深的拉锯扯锯,所以首先,武氏党羽断然不会登门朝贺,其他朝臣但凡长点儿眼色的也不敢冒然前往,太后被朝政缠得脱不开身,便直接吩咐婉儿捎些赏赐去给自己的小皇孙,于是,婉儿这才不得不登门了。
其实婉儿心里是很不情愿的,在这喜庆的日子里,她生怕自己脸上的黥痕会扫了众人的兴致,更何况那日的主角儿是个刚满百日的孩子,若是吓着人家小皇子,又该如何是好。所以婉儿的脚步犹豫着,踟蹰着,直到步入内室,看到窦德妃(隆基生母)的侍女刚刚从外面采来的几枝腊梅,才计上心来。
婉儿向皇帝、德妃施礼后,小声向那侍女讨了一枝梅花,一旁的德妃看到了,和善地说:“婉儿姑娘若是喜欢,吩咐她们再多采些回来便是。”
婉儿这才忙解释说自己想上近前来看看孩子,所以拿花遮挡一下前额的疤痕。
窦德妃与睿宗意味深长地互看了一眼,他们恍然记起,一直在母后身边的婉儿,早已过了“及笄之年”(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所以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同时代表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宫里这个年龄的女儿怕是早已出出嫁并当了母亲。婉儿却仍孤身一人。
小隆基丝毫不认生,瞪着一双乌黑乌黑的眼睛在人群里看来看去。突然,他看到了婉儿手中的梅花,便一直兴奋地用一只小手指着,一边还“咿呀,咿呀”地叫着,婉儿无计可施,便只好自花瓶中又取来一枝放到小隆基手中,又叮嘱近前的乳母仔细一点,别让小皇子那花枝伤着自己。
让大家感到奇怪地是,这孩子竟丢掉了手中的梅花,却冲婉儿笑了。
连窦德妃都说,小皇子自满月到现在总共没笑两次,今日倒是被这花儿逗得开心了。
小隆基继续执拗地指着婉儿手中那枝梅花,万般无奈之下,婉儿只好慢慢地将那梅花从前额移开,本以为小皇子的目光会随之转移到梅花上,可他却一直目不转睛地盯着婉儿的脸看个不停。
德妃从婉儿手中接过那枝梅花,轻轻伏在小隆基旁边说:“皇儿,你是要这枝花吗?”
隆基再次露出笑颜,他指了指母亲手中的梅花,又指了指婉儿的额头。
正当在场的所有人都被这孩子弄得一头雾水时,睿宗李旦开口了:“隆基是觉得婉儿额上的痕形很像一朵梅花!”
那日婉儿从皇帝李旦的漪玄殿中出来后,人们看到她额上的黥痕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朵着色不深却美丽非凡的红梅。有人说这个女人比黥面之前更美了,有人说睿宗李旦终究还是在劫难逃,又被这女人如愿以偿地攥在手中了。然而没有人知道,婉儿与隆基的缘分,也自此开始了。
婉儿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带着这样一朵梅花去回见太后。她在大殿外徘徊着,直到前来看望姑母的武三思从里面出来。
这是婉儿被黥面后第一次单独遇到武三思。
婉儿犹记得那日临刑前这个被誉为只会变着法子讨主人欢喜的家伙对自己说的话。
去他那儿找从前的自己?她在心里轻笑了一声。
“姑娘比从前更美了。”
“是吗?武大人取笑奴婢了。”婉儿一看到武三思就会想起他在太后身边俯首帖耳的样子。
然而那日,武三思却仿佛没有之前的闲情逸致,反倒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不用想,武三思的忧虑即是此刻武太后的忧虑。他今日本一心想在退朝之后来看看姑母,却不料在姑母的案台上看到一篇慷慨激昂的《讨武氏檄文》,作者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
“婉儿姑娘还是快些进去吧,太后已等你多时。”这一次,武三思没有多说别的。
于是婉儿进殿。她看到太后紧锁着双眉埋头于案台之间。
自李旦登位以来,她明显觉得太后老了,不是力不从心的老,而是那种为朝政殚精竭虑的老。
婉儿想把皇孙百岁席间的欢乐气氛传达给太后,可不料太后却先说话了。
“婉儿,来看看这篇檄文。”她没有抬头,“扬州司马徐敬业、詹事司直杜求仁等因被贬官而在扬州聚集,以匡扶中宗为号,网罗民众十余万公开反我,连诗人骆宾王也卷了进去,来,你看看!”
婉儿接过檄文:“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早闻骆宾王之名,婉儿仰慕已久,岂料今日再见其作,却是这篇立论严正的讨武檄文。
“这个书呆子可真有两下子,只可惜他跟错了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婉儿,继续念!”
“公等或家传汉爵,或地协周亲,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婉儿觉得他写得如何?”
“奴婢,奴婢斗胆以为,论政见,确实先声夺人,论文采,更属上乘。只是,如同太后说的,他被徐敬业那帮人利用了,自己尚不自知。”
“是啊,”武后一向欣赏婉儿的直言不讳,她叹了口气说,“跟那个已死的王勃一个样!这就是历代文人可爱又可悲的地方。不过,拍马屁把人拍高兴了不叫本事,骂人还能让被骂者心里舒服、叹服才是能耐!此人若能找得到,我定要给他个官做!徐敬业这个家伙歹毒得很,他自称为匡复府大将军以匡扶中宗复辟为理由起兵也就罢了,竟然还扯出废太子李贤!他这是有意让天下人看我的笑话,有意所有人都知道我想做的事,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支持!”
“徐敬业还提到,提到雍王(即李贤)?不可能……这么会呢,雍王人在巴蜀,跟他们岂有相干?”这一下婉儿的心一下子乱了。
“也许他们是找到了一个外表酷似贤儿的人,他们说,贤儿也支持他们此举,要和显儿一起,回来讨伐我,让我还政于李唐。”
太后平静地说完这些后看了婉儿一眼,她本只是想再欣赏一下这篇让她恨之入骨又爱不释手的檄文,不料却看到婉儿额上的梅花。
“这梅花,是旦儿描画的吧?”
婉儿一惊道:“太后如何知晓?”她拿不准太后看到这黥痕之上的梅花会作何反应。
“旦儿从小就爱画眉,你去他那儿之前,额上还没有呢。婉儿变得更美了。”太后由衷地说,“以后就这么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