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怎样做好优秀班组建设与管理工作
45198500000003

第3章 优秀班组的基础管理(3)

2004年10月,新产品A20驾驶室焊接总成进入批量生产,当时产量定额为每小时10辆。由于该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急需快速提高产能。如何提高班组产量定额水平,是摆在主焊线班组全体员工面前的一道难题。

对工具消耗定额的有效管理是乙班“充满智慧”的又一次集中体现。2005年车间下达班组的工具消耗定额为06元/辆,按每月生产3000辆计算,月工具消耗定额为1800元。对于一个拥有21台焊接设备,更换一个电极就需要几十元的班组来说,定额水平是非常高的。对此,小郭及其员工们没有抱怨,而是发动集体的智慧去寻求完成定额的方法。

在班组会上,大家出谋划策,各抒己见,并对原始数据进行了精密的分析,最终制定了统一的方案,使得工具消耗从原来的06元/辆,现在被控制到052/辆以内。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提高班组定额管理水平需要不断完善、创新工作方法和管理手段。主焊线乙班通过对定额原始记录的科学分析,找出了制约新产品产量定额水平提升的关键问题,并采取有效方法予以解决,快速提升了班组的生产能力,为提高产量定额水平创造了条件。

第二,班组范围内的定额平衡和控制是班组定额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工具消耗定额的执行过程中,乙班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根据对不同工具、工位的耗用分析,将定额细化分解到每个人进行控制,同时制定工具更换使用标准和采取专人管理的方法,保证了工具消耗定额的完成。

6.实施标准化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标准是工业化大生产的产物,标准的高低和应用水平如何从重要的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和社会秩序与效率的状况。一般情况下,标准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设计制订,由专门的政府、行业或企业主管机构批准,以权威的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标杆,具有权威性、统一性、强制性和通用性等特点。标准按照颁布级别和适用范围可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等三个层次,按照对象性质和应用领域可分为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等三个方面。此外,在国际层次上,还有ISO9000、ISO14000等国际标准,由成立于1947年131个国家标准化机构参加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ISO标准不同于上述三个层次的标准,其采用分为“等同采用”、“等效采用”和“参照采用”三种情况,而且采用与否由各国自行决定,不具备强制性特点。

标准化是为适应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的需要,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一次完结的,而是不断循环、螺旋式上升的,每完成一次循环,标准的水平就提高一步。从这个意义上讲,标准化就是制定标准、执行标准、完善标准的循环过程。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编码技术使标准化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班组标准化工作是班组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基础环节之一。实际上,企业班组层次上的标准化工作有两种不同性质、不同含义的理解。第一层含义指班组对国家、行业和企业各层次标准的贯彻执行过程,是企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是贯彻落实和严格遵守生产技术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第二层含义指班组对班组自身各作业、操作和管理环节进行统一化、规范化、程序化和简化的设计和执行过程,通常称为班组标准化作业。

班组标准化管理的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生产和服务标准化。生产和服务各环节严格按照企业的设计标准、工艺标准、质量标准和服务标准进行操作,实现生产和服务的标准化作业。

(2)工序操作标准化。工序操作标准化是指以作业研究为基础,测定班组工序操作和作业的标准绩效水平,并按照这一水平规范相应的操作和作业的过程。实质上是以人的动作研究为中心,设计和执行在统一的节拍时间内规范地、有效地作业和操作顺序,通过作业和操作的程序化和简化实现优化高效的劳动,从而提高班组劳动生产率。

(3)日常管理标准化。班组的日常管理工作按照一定程序、一定规范进行,形成依据标准行事的制度,包括日、周、月的班组日常管理工作、学习组织工作的标准化。

(4)原始记录标准化。班组运行原始记录的内容、形式、方法、程序、要求、岗位责任达到标准化。保证记录全面、准确、及时,统计分析科学合理,为发现和解决班组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

其中,工序操作标准化是班组标准化作业的重点和难点。

2005年6月至8月,第一汽车集团解放公司卡车厂车架车间装配线班长小刘到一汽天津丰田公司参加了3个月的脱产学习。通过这次学习,小刘亲身体验了丰田公司先进的管理模式,熟练掌握了标准化作业的知识和方法,并有着立即在自己班组中进行实践的冲动。

利用休息时间小刘将自己的学习体会向班组员工进行了汇报,重点对标准化作业的目的、作用及方法进行细致的讲解,同时指出员工们现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对于班长总结出来的各种问题,大家却不以为然。

面对大家的不解,小刘没有做过多的解释,心想随着标准化作业的开展,大家会逐步对这些问题有新的认识和理解的。

面对大家的不理解,小刘没有做过多的解释,他首先选择生产效率较低的新产品“8*4”车型车架总成实践标准化作业。先组织大家对班组各个工位进行作业写实,将节拍时间内的作业内容分解成走动时间、准备时间和纯作业时间,用秒表测出每个要素的作业时间,然后对工作中的每个环节进行分析。大家渐渐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有了认识,并纷纷指出发现的各种新问题,如每次作业都弯腰取什力。大了劳动强度、器具摆放不合理造成取件走动路线长、作业时工位间相互干涉造成等待,等等。

看到班组员工这么快就增强了发现问题的意识,小刘感到非常欣慰和高兴。

得到员工们的认可,小刘信心更足了。他组织班组骨干成立改善小组,以走动时间和准备时间为重点,运用人机工程分析和动作分析等方法逐一对工位实施动作改善;运用“要素山积表”对全班工作量进行平衡分析,找出节拍时间内影响生产效率的瓶颈,对班组各工位工作量重新进行调整和优化,使各工位工作量在满足节拍的前提下趋于均衡,从而有效提高了班组的整体工作效率。

标准化作业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有效率的劳动提高生产率。有效率的劳动并不意味着员工要进行非常困难或非常复杂的工作,而是意在消除因时间的浪费。动作的多余和行动的不便等带来的工作效率低下,形成无效劳动。无效劳动指不产生附加价值甚至减少附加价值的作业过程,如等待、多余动作、二次搬运和工具摆放位置不当等,不仅不能产生价值,反而造成劳动时间的浪费和作业人员体力的浪费。班长小刘带领装配线班员工,正是通过实施标准化作业,有效地消除了生产作业各环节中存在的种种浪费,从而迅速提高了班组生产效率。

转变员工的固有观念和习惯性思维方式,是实践标准化作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案例中班组成员对班长小刘指出的问题很不理解,就是固有观念和习惯性思维方式的一种表现,说明大家对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已经视而不见,习惯成自然了。小刘采取多种方法组织大家对作业过程进行分析,重新设计作业顺序,使大家转变观念,逐步认识到标准化作业在提高效率、减轻劳动强度、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作用,提高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班组开展标准化作业奠定了基础。

员工的积极参与是成功实施班组标准化作业的关键。显然,没有装配线班成员的共同参与,仅凭小刘一个人的努力是不足以推动“8*4”型车架总成标准化作业的。对于班组成员而言,通过参与标准化作业的制订、执行和完善的全过程,增强了工作责任感,激发了下作热情,体现了自身工作价值,理解了自己作业的意义,有利于标准化作业的执行和持续改善,有利于班组凝聚力的形成。

(5)开展标准化作业对班组长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装配线的标准化作业文件主要由班组长负责组织制订,这就要求班组长对生产作业现场非常熟悉,同时要掌握一定的工业工程方法和技术,如时间研究和动作研究等。同时,在制订过程中班长要善于把员工积累的好的工作经验和方法总结在标准化作业中,这样制定出的标准员工很容易理解和遵守。

(6)图表工具的应用使作业分析更直观、问题寻找更准确、标准化后的作业更易操作。装配线班在小刘的带领下熟练地应用了一套针对汽车制造业的标准化作业图表工具,“8*4”型车架总成标准化作业之所以能够迅速获得成功、取得成效,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