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体容易伸缩,充分伸展时像喇叭或高杯形。前端是圆盘状的口围盘,边缘围绕着三层由纤毛组成的缘膜,里面有一条螺旋状口沟。身体中部表面有一条环状的纤毛带,还有和纤毛带平行的许多细致横纹。身体后端有一吸盘状结构,称为茸毛器,借此虫体黏附于寄主组织上。收缩的个体,口围盘缩入,纤毛作束状伸出体外。繁殖方法,无性为纵二分裂,有性为接合生殖。杯体虫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身体中部的纤毛带,会长出比平时更为长的细密纤毛。口围盘和茸毛器均收缩,整个虫体变成像茄子状的游动体,能在水中自由游动,遇新寄主即可寄生上去,这是感染的重要环节。杯体虫主要在3~5月的育苗季节流行。
2病状
杯体虫附着在鱼的皮肤和鳃上,一般4厘米以下的鱼苗、鱼种多会发生此病;此病会妨碍鱼的正常呼吸,影响其正常发育生长。
3防治方法
同车轮虫。
四、锚头蚤病
1病因
该病又称“锚头蚤病”“针虫病”“蓑衣虫病”,是甲壳类中的锚头蚤寄生于鱼体而得病。鱼种和成鱼都可发生此病。锚头蚤在水温12~33℃之间都可以繁殖,从而流行季节特别长。锚头蚤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雄性锚头蚤始终保持剑水蚤的体形,终身生活在水中,而雌性锚头蚤在开始的寄生生活时,体形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身体突然拉长了好几倍,体节愈合成筒状且扭转,头胸部长出头角。虫体发育为“童虫”“壮虫”和“老虫”三种形态阶段。“童虫”状如细毛。白色,无卵囊。“壮虫”身体透明,肉眼可见虫体内的肠蠕动。在生殖孔处,常有一对绿色的卵囊,若用手触动时,虫体可以竖起。“老虫”身体混浊不清,不透明,变软,体表常有累枝虫、藻类和水霉菌等附生,显出老态。像这样的虫体不久即将死亡脱落。锚头蚤的寿命,在夏季水温25~37℃时为14~23天,平均为20天;秋季的锚头蚤,寿命要比夏季长,可在鱼体上越冬,至次年3月当水温12℃时开始排卵,因此锚头蚤的寿命最长可达3~7个月。
2病状
寄生部位主要在背鳍或腹鳍基部尾端。患部常伴有淤血,病鱼食欲稍差。有时体表发炎红肿,因溢血而出现点状红斑,组织坏死,还会引起其他病原体侵入。这是由于锚头蚤用头部钻入鱼的肌肉组织寄生,引起慢性增生性炎症,在伤口与外界相通的部分又带有溃疡的性质。锚头蚤寿命终结时从鱼体上脱落,常可看到鱼体上有充血的伤口或伤疤。
严重时鱼会死亡,对鱼种危害较为严重。
3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清塘,杀灭病原体。
(2)用1/5万~1/10万高锰酸钾浸洗鱼种。
(3)敌百虫泼洒池塘,使池水浓度达025毫克/升,每天一次,连续3~4次。
(4)根据虫体寿命和鱼种病后获免疫的原理,可在半个月内连洒两次药。假若多为“壮虫”,则施药一次;假若多为“老虫”,则可以不用药。
(5)03毫克研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根据水温高低,每次间隔1周左右,连用3次。必须准确测量池水水量用药,并加强值班巡塘,防止死鱼。
(6)将病鱼捕起,拔去虫体后用药消毒伤口。加快换水,可防止该病蔓延。
五、红点病
该病病原、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是由细菌引起。在养殖过程中,鲈鱼鱼体上会产生一个个小红点。在发现以上情况时可用三氯异氰尿酸钠泼洒全池达03~04毫克/升。严重时隔天再泼1次,连用3次,能使鲈鱼体表红点慢慢消失。在遇到鲈鱼鱼体机械损伤时,也可采用该法治疗。
六、白皮病
1病因
此病是细菌性鱼病,病原体为白皮极毛杆菌所引起。由于池塘育苗时,没有清塘消毒,池水不清洁,或施用了没有发酵的粪肥。另外,在捕捞、运输等操作过程中损伤了鱼体,受病原体感染。用水泥池育苗时也常会发生此病。
2病状
主要发生在5厘米以下的鱼苗、鱼种中。发病后几天内便开始死亡,每年3~5月育苗季节流行。发病初期,鱼尾部先出现一白色点,然后迅速蔓延扩大,使臀鳍上方至尾柄上出现白色。严重时,病鱼浮在水面上慢游,不久即没入水底死亡。
3防治方法
(1)育苗时,预先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为1米水深的池子130~150千克/亩。或者用漂白粉清塘消毒,带水清塘20克/立方米。育苗阶段保持水质清新,流水育苗或每天注换水。
(2)起捕茁种应轻缓,尽量避免损伤鱼体。
(3)增强苗种体质,投喂均匀,饵料适口且充足,营养全面。
七、红嘴病
1病因
此病是细菌性鱼病,病原体为柱状屈桡杆菌。
主要为害鱼苗、鱼种。水温在21~23℃时严重流行。
2病状
每年4~6月或10~11月期间,病鱼吻部内侧充血,口腔内黏着一层黄色黏液。严重时,鳃丝上带有黄色黏液,吻部溃烂成红色。有些个体溃烂处寄生水霉菌。病鱼失去平衡,游动缓慢,直至头朝上悬于水面死亡。
3防治方法
(1)流行季节用漂白粉或抗菌药物在网箱内挂篓消毒。
(2)用2%~3%食盐溶液浸浴病鱼,浸浴时间以病鱼失去平衡而尚未窒息时为止。
八、烂鳃病
1病因
烂鳃病可由细菌引起,也可以由寄生虫或霉菌所引起。细菌引起的烂鳃病较严重,流行广,危害大。病原体为鱼害黏球菌。菌体细长,长短不一。长度2~24微米,个别37微米,宽08微米,两端钝圆,稍弯,无鞭毛。通常做滑行运动或摇晃颤动,常以横分裂繁殖成两个长度大致相等的个体。培养基中放07%以上的食盐能抑制其生长。
2病状
4~10月是流行季节,20~30℃是最适流行温度,水温15℃以下很少出现此病。病鱼鳃丝腐烂拖脏,鳃盖骨内皮往往充血。病鱼鳃盖微开,游动不安。外观鳃丝失血或充血、缺损、腐烂。有时病鱼做螺旋状游动,严重时游动困难直至死亡。在显微镜下观察,鳃瓣组织不是发炎和充血,而是病变区域的细胞组织呈现不同程度的腐烂和侵蚀性出血。可用显微镜检查区分寄生虫性还是细胞性烂鳃病。
3防治方法
(1)用发酵粪肥施肥,保持水体清新。
(2)鱼种过塘分养用3%食盐水浸浴或30毫克/升福尔马林浸浴。
(3)投喂磺胺二甲嘧啶,每50千克鱼用药5~7克,连喂3~5天。
(4)漂白粉挂篓消毒。
(5)流行季节用漂白粉1毫克/升,或优氯净03毫克/升或生石灰20毫克/升,全池泼洒。
九、腐皮病
1病因
细菌性鱼病。病原体可能是点状产气单孢菌亚种。菌体短杆状,大小为(06~07)微米×(07~17)微米,两端圆,多数两个相连,有动力,极端单鞭毛,无芽孢。
2病状
病鱼体表病灶呈圆形、椭圆形红斑或是不规则红斑。最初出现在背鳍基部,逐渐发展到胸鳍基部、尾柄和背部。初期症状是皮肤及其下层肌肉出现红斑,随病情发展,鳞片脱落,肌肉腐烂,直至烂穿露出骨骼内脏。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此病,但以夏、秋季较常见。在水霉病好发季节病灶还有水霉菌寄生。病鱼食欲减退甚至消失,游动缓慢,逐渐衰竭死亡。由于病灶周缘充血发红,又称“打印病”。
3防治方法
(1)夏、秋季节经常加注新水。
(2)病鱼池用漂白粉1毫克研,或者在水深15米的池中,每667平方米水面用生石灰15~20千克,漂白粉1千克,全池化水泼洒。
(3)网箱中用漂白粉挂袋。
(4)用10毫克/升亚甲蓝溶液浸浴。
(5)饲料中喂“鱼安”或维生素C,促进病鱼伤口愈合,增强鱼体抵抗力。
十、肠炎病
1病因
该病是细菌性鱼病,病原体为肠型点状产气单孢杆菌。全年均可发生该病,以4~10月水温高时尤为严重,投喂变质海产冰鲜鱼时,1~2天内便可发病。
2病状
病鱼失去食欲,体色发黑,轻者肛门红肿,重者腹部膨大,呈现红斑。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脓血流出。腹鳍及臀鳍基部充血。剖开腹腔有腹水溢出,肠壁充血发炎。轻者仅前肠或后肠呈红色,重者整个肠道呈紫红色。肠黏膜溃烂脱落,肠内无食,含许多乳黄色黏液。肠内繁殖的病原体产生毒素和酶,使肠黏膜上皮坏死,毒素被吸收后损害肝脏,透过肠壁进入血液,出现败血症。
3防治方法
(1)不喂变质饲料。
(2)投喂中草药药饵或肠道抗菌药饵,连喂3~5天。同时,用1毫克研漂白粉全池泼洒。例如:用每天每50千克鱼喂05~25克的恩诺沙星,连喂3~5天,同时泼洒漂白粉。
(3)保持水质清新,做到“四定”投喂。
十一、萎瘪病
1病因
该病是一种营养性缺损疾病。例如,在鱼种培育时放养密度过大,适口性天然饲料不足。在进行人工饲料,如颗粒饲料、鱼浆、鱼块驯饵过程中,方法不当,导致一部分鱼拒食或摄食不足,导致营养不良产生负生长而患病。有时网箱养饲料配合不合理,营养不全价,经45~60天饲养也会出现营养缺损。加上饲料加工不当或贮存不得法,使部分营养损失。
2病状
初期发现鱼摄食量减少,食欲不振,吃了又吐出来时,检查鱼体消瘦干瘪状,头大躯干小,腹部内凹,肥满度196~165,与正常的198~211相比减少了265%~363%。肝重比(肝重∶尸体重)仅为066~082,与正常的404~484相比减少了768%~830%。鱼贫血,鳃丝苍白,部分个体体色发黑,眼球水晶体混浊,甚至视力丧失。病鱼个体小,往往被大鲈鱼残食,沿池边缓慢游动,衰弱死亡。
3防治方法
(1)掌握适当放养密度。
(2)准备充足适口的天然饵料。
(3)及时大小分级放养,可治好大部分个体。
(4)注意饲料营养成分搭配及加工贮存合理。
(5)冰鲜鱼中加水溶性维生素,每隔10天投喂1~2次。
投喂配合饲料时,每周加喂1~2次冰鲜鱼。加喂适口活鱼苗种。
(6)改良水质,冲注新水,刺激食欲。
十二、畸形
发病原因可能是发育过程致畸。这种鱼生长缓慢,不宜继续养殖,数量不多可以挑出。假若数量多,就应检查繁殖、孵化、发育等过程是否有致畸因子。
十三、敌害
1水网藻、青泥苔
由于鲈鱼养殖水域较清、透光性好。水网藻类藻便容易繁殖丛生,数量较多时,苗种被罗网在其中死亡。另外,这些藻类还消耗水体营养成分,影响浮游动物繁殖生长。在少量丛生时就应注意清除。在未放养鱼苗前,每667平方米可施放50千克草木灰,撒在藻丛上。已放养鱼苗的池塘用07毫克研硫酸铜全池泼洒,保持池水适当肥度。
2水蜈蚣(龙虱幼虫)
这是一种昆虫,会捕食鱼苗,捕杀鱼苗数量较多,危害较大。用生石灰放鱼苗前干塘清塘。
池塘注水用密网过滤。水生昆虫数量多时可遍洒煤油,使水面形成油膜,水蜈蚣尾巴露出水面呼吸空气时会触及煤油死亡,而煤油可挥发消散,对苗种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