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赢在起点-高考高分作文
45191400000054

第54章 炫示亮点的方法(6)

命题作文,从古代的科举制度下一直走到今天,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1年就实行了选拔人才的高考制度,从1951年一1965年,15年间,有14年是命题作文;“文革”停考10年;“文革”后,1977年一2007年,正好30年,命题作文逐渐走向冷落,2004年更是跌到低谷,2005年命题作文只有一个,2006年命题作文增加到5个,2007年的作文命题形成了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并存的万紫千红、百花竞妍的局面,2008年命题作文猛增至10个,占了该年总共17个作文题目中的二分之一强。这就表明命题作文威力依旧,雄风再振。

二、命题作文的特点

1.简洁性

它有着一个严格的统一标准,写作者在同一个题目下立意成文,可以很准确地检测出写作者的作文水准,写作水平的高低可以在同一题下很明显地显现出来。因此,对评卷而言,便于比较,容易分出优劣。

2.限定性

命题作文给出作文的题目,要求所有考生用同一个标题写作,这是文章标题限定。实际上,在限定标题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选材的范围和文章的立意方向。

3.内在性

一个作文题目拟出来,命题者常常不是要我们写表面的东西,而是要求挖掘题目内在的含义。

4.启发性

命题作文虽然给出了一个概念或短语或句子,但写作者的主观因素可联系自己的经历、生活、情感,围绕主题自由想象,尽情发挥,并对此做理性思考。

三、命题作文的类型

1.从结构上来说,命题作文有四种类型

(1)词语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词,或者是词语,或是一个概念,如“尝试”、“肩膀”、“季节”、“他们”等。

(2)短语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短语,该短语可能是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并列式,等等,如“北京的符号”、“留给明天”、“怀想天空”、“诗意地生活”、“好奇心”、“人之常情”等。

(3)句子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我想握住你的手”、“我能”、“有句话常挂在嘴边”、“提篮春光看妈妈”、“今年花胜去年红”等。

(4)复句式命题,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2年全国)、“面对第一次,不要轻易说不”》2008广东)。

2.从形式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1)完全式命题作文直接给出作文题目和写作要求,没有其他文字材料加以说明,是纯命题作文的样式。这类题型比较常见。例如,以“我最爱这里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半命题式作文

2007年高考辽宁省作文题为:以“我能”为题写一篇作文。

(3)材料式命题作文(新命题作文}这也叫“新命题作文”,是相对“老”命题作文说的,如2008年浙江省高考作文。

3.从内涵上来说,命题作文有四种类型

(1)观点型命题作文命题就是我们文章要表达的观点,如“今年花胜去年红”、“人生处处是考场”、“必须跨过这道坎”、“创新需要坚持不懈”等。

(2)论题型命题作文命题提供的是一个观点所属的范围,具体的观点需要我们对论题进行分析和切割,如北京卷的“说安”、“谈意气”、“对春夜喜雨的不同评论”、“论科学家的创新与创造”、“酸甜苦辣说高考”等。

(3)寓意型命题作文命题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既有表面的意义,更有隐含意义,如“门”、“路”、“考场”、“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水”、“春来草自青”等。

(4)关系型命题作文命题采用两个或三个词语,中间用间隔号或“与”“和”等词连接,这几个词语或短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如“人与路”、“树木,森林,气候”、“一步与一生”。

四、审题方法

题意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是命题者在题目和要求中所体现出来的考查意向,“符合题意”也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第一条。把握题意,就是要弄清题目本身的含义,揭示其本质。

1.分析法

分析法就是分析题目的文字含意范围和重点!语言关系、结构关系等。

(1)分析内涵

题目的内涵就是题目的特有属性的反映。命题作文的标题,通常由词和短语组成。词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有些命题是米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来命制的。看到标题后,就要想到标题是多方位的深层次的,有隐含的意义。一个作文题目拟出来,命题者常常不是要我们写表面的东西,而是要求挖掘题目内在的含义。审题时不能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而应该由表及里,抛开表面意义去挖掘隐藏在背后的寓意。

例如,2007年安徽省的高考作文“提篮春光看妈妈”。题目中的“春光”可以是实实在在的自然界的景色,也可以虚指个人的成绩成就进步贡献等。“看妈妈”侧重指报答感恩感激等,不单纯指平日母亲节妈妈生病时送给妈妈的礼物。“妈妈”更是有多重含义,可以是生我养我的母亲,也可以是山川河流大地党祖国学校老师家乡等具有母性特性与情怀的事物。该文的写作应侧重从两方面下笔:一是写“妈妈”对我的付出,二是表达我对“妈妈”的感激之情和报恩的具体行动。

(2)分析外延

外延就是命题的范围,范围的大小受制于它的限定性词语。命题作文审题,要切实注意题目的各种限制。

①时间限制。如1997年上海高考出了一道受人称赞的考题“有感于50年前的今天”,这道题的“50年前”是指1937年,“今天”是指“七月七日”,高考正是七月七日考语文。七月七日,历史上发生“七七卢沟桥事变”,“七七”是国耻纪念日。

②空间限制。如1986年上海考题:“2000年回母校”。

③数量限制。如1977年上海题:“谈第三只小板凳”。

④修饰性限制。如1982年全国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⑤关系限制。如1986年全国题:“树木,森林,气候”,等等。

⑥人物限制。如2007年湖南题:“心中有话向党说”、“提篮春光看妈妈”,2008年上海题:他们。

(3)分析关糸

对于关系型命题作文,审题的关键是要在把握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找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梳理出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概念之间有因果关系、目的关系、条件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等等,有时多概念之间还会是循环关系。

例如,1986年全国考题就要透过表层信息,去挖掘深层的隐含信息。“树木,森林,气候”,从结构看,三个名词为并列关系;从内在的有机联系看,为相互影响、相互促成的关系。它们的关系为:树木--森林--气候,森林是核心。森林由树木组成;形成森林以后,就会影响气候!气候改善了,产生反馈效应,保护了森林,也会使树木生长更快。再联系社会实际,我们就可以挖掘出它的隐含信息:个人--集体--社会。优秀的个人组成优秀的集体,优秀的集体组成文明的社会。社会风气好,产生反馈效应,会出现更多的先进集体,先进集体又促使个人健康成长。这样就把标题的内在含义--比喻意义挖掘出来了。

(4)分析结构

①词语式标题

题目为一个词语或一个概念,这类文题的特点是:高度的概括和抽象,但选择材料的面广(空间大。如2004年以来的如“安”、“忙”、“包容”、“肩膀”等。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将此类题目细化,精准到一个可操作的点上。还应该注意,词语的抽象意和象征意义。审题时要抓准题眼,即在理解这个词语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词语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丰满所给的词语,来显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从而明确范围,锁定题眼。

例如“尝试”,可以在词语前面添加一定的内容:危险的尝试、成功的尝试、失败的尝试、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一次难忘的尝试……可以在词语后面添加一定的内容:尝试投稿、尝试游泳、尝试自立……再如2006年辽宁高考满分作文“肩膀”,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属于虚实兼备的形式。审题可按以下步骤:

第一,实指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的办法来确定立意,在它前面添加必要的定语,如“父亲的肩膀”、“亲人的肩膀”,写一曲亲情的颂歌。

第二,如果虚指,则要理清它虚的内涵。比如:①依靠!②承担责任(“身肩重任”“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③团结协作(“并肩作战”);④基础,英国科学家牛顿说过“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在“肩膀”后添加词语。肩膀担什么?肩膀是承担、是承诺、是责任。自己的肩膀担什么?是家庭、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亲人、朋友、爱人的肩膀担什么?是依靠、温馨、爱情、幸福;“巨人的肩膀”担什么?是前行和进步的阶梯......

审清了以上两个问题,即“谁的肩膀”、“肩膀担什么”,就抓准了题眼,明确了立意,选材范围也就确定了。

佳作示例

肩膀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3分钟都坐不住。”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然而,她还是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1分钟,现在能坐3分钟了。别的家长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一大碗米饭,而且没让她喂。

在第二次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您的儿子排在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带他去医院检查一下。”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回到家里,看到诚惶诚恐的儿子,她又振作起精神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她说了,你并不是一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努力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舒展开来。第二天上学,儿子比平时哪天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中学有点危险。”她故作惊喜地走出校门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刻苦努力,用功学习,很有希望考上重点中学。”

高中毕业,儿子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知道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是您……”这时,母亲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那只信封上。

显而易见,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是一位称职的母亲。如果没有她一次次对儿子的表扬,没有一次次对儿子的理解与信任,没有一次次送给儿子信念,那么结果只能是儿子承受无言而苦痛的失败。

可见,信念是人生的肩膀。这肩膀能够擎起人生的大树,在枝繁叶茂间,我们发现了肩膀创造的奇迹。

例文评析

作者把一个陈旧的小故事演绎成与肩膀有关的话题,故事新鲜,立意新颖,结构完整,出色地表现了“信念是人生的肩膀”主题。

②短语式标题

最常见的审题方法是结构分析法,即分析构成短语的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列短语,关涉几个对象。如2007年四川卷作文“一步与一生”,从词的构成来看,“一步与一生”属于联合词组,表面上看“一步”与“一生”的位置可以互相置换,实则并非如此。从审题层面来看,这个表面并列的词组之间还暗含了一个条件与结果的关系。“一步”是条件,而“一生”是结果。选择怎样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直接决定了你将收获不同的“一生”。

在偏正短语的题目中,中心词往往就是写作的对象,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往往体现了题目的特殊要求,它也往往就是题眼。如2007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是以“怀想天空”为题写一篇作文。审题的第一步是找准中心词。“怀想天空”是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可在中间加词语,怀想“什么样的”天空,比如“自然的天空”、“文化的天空”、“思想的天空”、“理想的天空”等。找准了中心词,明确了前后加限制,题意就明晰了。可以扣住“天空”的诗意和浪漫气息展示文学天赋,也可以扣住“怀想”的现实意义表达理性的思考。

在主谓短语的题目中,谓语部分常常是写作的重点,它也往往就是题眼。如“我看课外阅读”,“看课外阅读”就是题眼,意为“对课外阅读的看法”。因此,写出来的应该是自己对某种课外阅读现象的探讨,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在动宾短语的题目中,宾语一般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对象,而动词一般是写作的重点所在,它也往往就是题眼。如“看家乡”,题眼就是“看”,“看”是视觉的感受,题目规定了是从视觉写家乡,写出来的应该是自己眼中所见家乡的独特风土人情,或家乡的变迁。文章中当然能写思索,但一定要是由“看”而引发的思索。

③单句类标题

对于句子类标题的审题,要提取句子的主干,分析其成分,抓住核心词和修饰限制部分,要把审题的重点放在谓语上,下面就以历史故事为例来加以说明。

宋朝时绘画风盛行,宫廷里多是通过考试绘画来选拔优秀画家,山水画家宋子房做画院博士时,曾以“深山藏古寺”的诗为题让考生作画。如何作画才能很好地表现这句诗呢?考生们绞尽脑汁,有的着意表现“深山”,有的着意表现“古寺”。着意画深山的,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露出寺庙一角;着意圆古寺的,寺内金碧辉煌,香烟缭绕。有的甚至在山腰间画座古寺,有的把古寺画在丛林深处。有的画得完整,有的只画出寺的一角或寺的一段残墙断壁……然而宋子房认为这些画都很平庸,不足取,就在他感到失望的时候,有一幅画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再仔细端详了一番,便连连点头称赞,说:“好,好,这才是魁选之作呀!”魁选,即第一名.

那幅画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构思巧妙。那位高明的画家,根本就没有画寺,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就这么一个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含蓄深邃极了。和尚挑水,当然是用来烧茶煮饭、洗衣浆衫,这就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寺;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来挑水,可以想象到那庙是座破败的古寺了。寺一定是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这就把藏”字表现出来了。这幅画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考生审题审得好,真正抓住了题眼一藏”字。

④复句类标题

如1982年全国统一试题的作文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题写一篇文章。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写作时理应忧”乐”并举,重前略后或重后略刖都会给人以失重之感。

2.补充法

可以用添加限制性词语的方法,来大题小做”或宽题窄做”。有时,命题人有意识地将标题或话题中相关词语的定语或宾语给省略了,其目的是为了给考生留下发挥的空间,这时,可以把其省略的定语或宾语给补出来。只要补出了定语或宾语,作文思路也就打开了。这种打开思路的方法,叫补充法。比如2007年福建高考作文题季节”,写什么呢?可以写春夏秋冬四季,与这四季有关的故事该有多少啊如果感觉这么写太俗了,那么也可空灵一些,这就是把季节看成一个比喻的喻体,如此,考生知道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春季,还有人正处在丰收的秋季,还有人已经步入人生的冬季。明白了这些,再构思与季节有关的故事,或者是确定一个中心论点展开议论,都可以。

季节”就两个字,且是一个名词,可以尝试着给其添补定语,比如丰收的季节、希望的季节、美好的季节、痛苦的季节、悲哀的季节,等等。有了定语,也就具体了许多,写什么自然也就一目了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