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创新与发展:甘肃省博物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45191300000024

第24章 博物馆信息化建设(10)

数字化展示手段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对内容主线进行辅助陈列,以达到更好地表现、诠释展品的目的,如触摸屏、电子显示屏和投影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影像技术、激光技术以及声、光、电兼而有之的视听技术等,为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计算机展示技术具有信息容量大、信息传播形式多样、人机交互性和模拟功能强等特点,对烘托气氛、增强陈列内容的表现力和吸引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博物馆的展示教育活动中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各馆可根据自身的馆舍、经费及人员等条件,分阶段逐步实施,如开始可在展厅中设置触摸屏,研制有关的多媒体软件,让观众自行浏览等,这样可以增强观众的兴趣。

应该强调的是,博物馆的展览应该始终以实物展览为主体,数字化的展示手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用来弥补传统展示手段的不足,达到一些传统展示手段无法达到的展示效果。数字化的展示手法种类多样、形式各异,但都能达到很好的展示效果。例如,南京博物院开发研制的多媒体软件中,大量利用了多媒体和数据采集、控制相结合的技术,在艺术馆的青铜器陈列中青铜编钟和石编磬的敲击音响效果完整地录音保存了下来,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软件处理后,又逼真地再现出来。观众可以敲击触摸屏上的编钟、编磬,聆听到真实的钟磬之声。再比如北京自然博物馆澄江动物群展厅,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影像技术,制作出虚幻动物演示系统,分别展示虚幻的奇虾等澄江动物群成员,模拟出生活在5亿3千万年以前的、已经灭绝的海洋古生物群的生活场景,仿佛使人置身于远古时期的古海洋。此外,还可以建立计算机图像放映系统,通过计算机显示的画面、文字等来介绍展厅、展品和有关知识,使观众了解到更多的展品信息和背景资料。

(3)建立数字博物馆

数字博物馆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网上建立的一种新型博物馆,它的兴起使博物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也使博物馆的结构与实现博物馆职能的方式产生了巨大变化。数字博物馆是一个收藏数字化、操作电脑化、传递网络化、浏览桌面化、信息存储自由化、资源共享和结构连接化的多媒体信息集成应用系统,它使系统的知识传播、内部藏品管理和外界信息查询发生巨大而根本性的变革,使博物馆在藏品信息的储存、传播与共享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对提高博物馆藏品的社会利用率,实现知识的普及和藏品资源共享有着重大意义。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博物馆应该是建立在实体博物馆丰富的藏品数据库的平台上,通过多种多样的展示艺术和表现手法传播丰富的知识和媒体信息,借助因特网进行网上发布,达到展示学科知识、诠释展品内涵和资源共享的目的。可以说,数字博物馆是综合了实体博物馆展示特点、多媒体表现手法、数据库功能和现代网络功能的更高层次飞跃。

数字博物馆与实体博物馆的区别主要在于:第一,空间性不同。数字博物馆具有空间穿透性,可以辐射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第二,时间性不同。数字博物馆不受时间限制,可随时上网浏览;第三,自主性不同,数字博物馆变“给你看什么就看什么”为“我想看什么就看什么”,观众可以依喜好跨页面随意浏览,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个性需求;第四,展示手法不同。实体博物馆的展厅一般由文字、图片、照片与展品相结合的形式展示给观众,而数字博物馆则采取动态模拟、动画制作、视频导入等现代科技手段,结合文字、图片、展品的形式展示出来,使博物馆信息的传播从传统博物馆中展板有限的文字记录和静态图片,变成了图文并茂、声影相随的知识海洋,让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现代多媒体技术所带来的无穷乐趣。

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是一项头绪繁多、设计复杂、工作量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整体性的规划和循序渐进的过程。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一般可分以下六个步骤进行,即展览内容设计阶段、软件脚本设计阶段、媒体素材数字化采集及处理阶段、系统开发与技术制作阶段、系统集成阶段和系统调试运行与网上发布阶段。

4.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流程

此外,随着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简称VR)技术的日臻成熟,Web页面逐渐从二维走向三维,这将对数字博物馆网上陈列方式带来巨大的变化。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塑造出三维虚拟博物馆实体模型,用户借助一些装置(如头盔、手套等)就能够实现在三维虚拟现实场景中的实时漫游,可以前进、后退、左转、右转游览展厅,可以从上、下、左、右几个方向欣赏展品,产生一种近乎完美的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和体验。

综上所述,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有始无终的系统工程,其结构、技术和内容必然会随着技术和需求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由于博物馆的发展对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博物馆所肩负的时代使命,利用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将其所累积的知识宝库及文化资产传送到世界各地,成为人们取得信息的主要来源,使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四、对博物馆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信息作为一种新型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正如约翰·奈斯比特(JohnNaisbitt)所说:“在工业社会里,战略资源是资本;在信息社会里,战略资源是信息。”

我们认为,网络化、数字化博物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是博物馆在信息社会里的未来发展方向。因为这是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信息化新阶段的标志,同时也是博物馆的一项长期的基础业务工作。博物馆可以充分培育、利用信息资源的政策环境、标准环境、技术支撑体系等,应用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成果,对文物藏品信息资源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进行规划建设。文物藏品信息资源建设将有助于提高文物保护技术手段并利于文物保护;提高文物藏品的利用率,利于研究;提高藏品的展出率和展出效果;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比如我们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手段依据藏品大量地制作各种类型的影像,如三维立体的、动画的、平面连续的影像,来展示藏品生动之原貌。VR技术不仅提供了脱离藏品原件的非视觉感受的技术手段,还可以透过网络技术将资源统一整合起来,全面地、生动地、有趣味地向社会传播,同时在丝毫不影响藏品安全的前提下,广而告之。再比如博物馆还可以利用细致拟真的虚拟技术来预先展现文物修复后的影像,从而检验修复技术、手段的可行性,进一步和视图计算技术相结合,考察修复过程中的各项环节和修复后的耐久性。虚拟技术可以完好地、多角度地保护文物,以利于文物寿命的延长。

(第九节)博物馆网络综合布线智能化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中心,并被认为是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博物馆为社会担负着文化传播及传播知识的使命,这就需要树立起现代博物馆观念,充分有效地利用现代先进技术、设备来装备自己,建立健全现代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改变博物馆的传统面貌,博物馆如何在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上宣传自己,从传统的手工业管理模式走向计算机网络成为中国博物馆事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博物馆作为收藏、研究、展示自然及文化遗产的机构,也逐渐为人们所关注。

我国现有博物馆2400余座,其中文物系统的博物馆有3/4是在近20年发展起来的(平均每年增长53座),其他系统博物馆的发展速度也大体如此。现在全国博物馆藏品总数约为1500万件,其中国家文物局系统博物馆藏品总数约1200多万件。这么庞大的馆藏数量,再加上各家博物馆到地域的限制,如果只依靠传统的征集、收藏手段,很难实现规范、安全、陕速的文物信息交流,更难以满足社会群体对博物馆信息的需求。

另外,由于历史、技术经济投入和观念陈旧等原因,我国文博事业的信息资源建设相对滞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很多时候停留在被动保护上。而在管理、利用文化遗产方面需要政府多个部门、社会各个层次综合协调与宏观管理,建立长期有效的工作机制不是在短期内能实现的。博物馆数字化的实现正好是保护文化遗产行之有效的办法,延续历史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是博物馆的历史重任,全力以赴采集文化遗产信息,建立博物馆信息网络,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学术界就进行过用计算机处理甲骨拼缀的试验,但是由于计算机的汉字处理功能直到80年代才有实用性突破,因此,我国博物馆的计算机应用也直到80年代中期才开始。1988年6月,国家文物局在上海召开博物馆藏品计算机管理现场会,进一步推动了博物馆的信息化进程。1999年5月,国家文物局又在河南博物院专门召开了博物馆文物信息标准化研讨会。从那以后,中国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开始加快步伐,一些博物馆开通了网上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等等,很多博物馆的网站也正在建设中。

博物馆信息化有四大特点:存储数字化、传递网络化、资源共享化和管理自动化。根据这些特点,我国博物馆信息化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建筑智能化、文物信息化、管理科学化和人员现代化。以此来衡量我国当前博物馆的信息化实践,可以看出大多数没有完成完全意义上的数字化管理,基本处于信息化管理的转型期,是初级阶段。

今天,在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中,绝大多数语音、数据、图像的传输,在其物理层结构上都是基于结构化布线系统的基础架构上。我们知道,在ISO/OSI协议中,物理层是网络系统的基础,所有网络通讯依靠物理层的线缆来将语音、数据传到目的地。

网络综合布线系统作为网络的基础设施以及整个建筑物的生命线,其使用寿命远远大于计算机软硬件和其他网络设备,是不容易被替换的隐蔽工程,被认为是一种长期的投资资产。随着结构化布线工程的普及和布线灵活性的不断提高,博物馆变更网络连接或跳接的频率也在提高,而布线系统是影响网络故障的重要原因。国外权威机构的统计表明,总投资额不到整个系统10%的网络布线会导致超过60%的网络故障。网络综合布线作为网络系统的基础,承担着信息传输的重任,同时也是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是网络安全链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据调查,60%~70%的网络故障是由于跳线的不明确,导致整个网络的不可靠或瘫痪,网络管理人员已不可能再根据工程竣工图或网络拓扑图来进行网络维护工作。那么,如何能通过有效的办法实现网络布线的实时管理,使网络管理人员有一个清晰的网络维护工作界面呢?这就需要有布线管理。物理层布线管理能实时(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监视布线的连接状态和设备的物理位置,同时有任何更改的时候,能准确地更新布线文档数据。这样做的好处是连续提供可靠、安全的连接,防止任何无计划的、无授权的更改,降低整个网络系统的事故时间、运行和维护费用,最终能有效的管理整个网络资源,提高布线管理效率。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需求的不断提高使得网络基础设施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许多博物馆随着业务工作的拓展,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基础架构的管理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如何减少网络故障时间及简化网络MAC(移动、增加、改变)维护时间,如何安全高效地管理网络的基础设施,已成为博物馆网络管理中面临的日益严峻的问题。

如果说过去的网络是无人管理的道路,那么智能化信息网络则是完善的交通规则管理之下顺畅通行的高速公路。

一、结构化布线目前设计的现状和管理方式

局域网建设是博物馆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博物馆内部信息交流的平台。局域网建设分为硬件平台建设和软件平台建设两大部分。局域网建设包括网络的综合布线以及服务器、交换机、计算机等网络设备的配置应用。在网络布线工作中需要考虑到博物馆今后网络扩展的可能性,尽量连结到各个部门的办公室、展厅、文物库房、学术报告厅。对于博物馆计划的新建建筑,如展室和办公楼,内部的布线系统的实施应从博物馆网络化建设的规划出发全盘考虑,而不是到需要时才考虑,否则会增加不必要的工程量,在技术上还会使网络布线不合理,从而使整个网络系统性能降低。

目前,结构化布线设计一般采用国际标准的结构化布线系统,将语音、数据的配线统一在一套布线系统中。系统设计一般按六个子系统进行设计:

(1)工作区子系统:南终端设备连接到信息插座的连接线缆(3m左右)所组成。

(2)水平配线子系统:各楼层弱电井兼作楼层设备问,由设备间至工作区信息插座采用6类4对8芯UTP双绞线,配线电缆长度不超过90米。

(3)垂直干线子系统:传输数据的垂直干线采用6芯多模光纤,并采用6类4对8芯UTP双绞线作为备份;传输语音的垂直干线采用5类非屏蔽大对数铜缆。垂直干线沿弱电竖井桥架敷设。

(4)设备问子系统:各楼层弱电间作设备问,设置接入层网络交换机、配线架等连接器件。

(5)管理子系统:计算机网络中心、电话总机房,是整个大楼的网络、电话交接中心。

(6)建筑群子系统:将建筑物中的线缆延伸到建筑物群的另一些建筑物中的通信设备和网络设备上。

这样设计思路简洁,施工简单,施工费用降低,充分适应通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今后办公自动化打下坚实的线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