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两性感悟
45190400000028

第28章 家庭篇(1)

家是什么?

家是一座房子

家是父母双亲

家是妻子儿女

家是爱的别称

家的主角是夫妻:夫妻和谐则家庭和睦,家和万事兴矣。

妻子要学会为妻之术,丈夫要修好为夫之道。

(第一章)家的概念

家庭是个历史的范畴,是人类最小的群居地,是国家和社会最小的分子。恩格斯在他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个体婚姻制度是文明社会的细胞形态,根据这种形态,我们可以研究文明社会内部充分发展着的对立矛盾的本来性质。”这句论断,被人们概括成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是人类在社会中生存的重要环境,没有人能离开它而生长与发展。家和才能万事兴,故而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个人都会有个家。不论是繁华闹市的高楼大厦,或是闭塞山乡的土屋窑洞;不论是宽敞明亮的金屋,或是简陋贫寒的蜗居——只要是生你、养你的地方,就有你或是金色,或是苦涩的童年;只要有和你血肉相连的亲人,或是儿时的伙伴,你一生都摆脱不了对家的牵挂。有的人后来虽然以厂为家,以店为家,或是以军营为家等等,但是他们总忘不了他落地生根的那个家。

一个没有家的人,肯定是世界上最可怜、最不幸的人。

家是什么

家是一座房子

仓颉造字——“室”内有“豕”(shi)为家。豕者,猪也。这么说,家就是人们能饲养牲畜的一座房子?难怪先民们由山洞到茅屋,由茅屋到楼房,几千年来,在地球的各个角落,密密麻麻地修建了许许多多居有定所的家……

家是父母双亲

歌中唱道:“抽点空闲,挤点时间,带上孩子,常回家看看”……看谁?当然是看父、母。这么说家就是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回家就是回到父母身边——父母的栖身之处就是你的家了!

家是妻子儿女

常听人问年轻人说:“成家了没有?”即结婚了没有。这么说,家就是妻子,就是丈夫?看来,仓夫子造字时,稍欠思忖——应该是“室”内有“女”为家。没有女人,难成其家。有了女人,尤其娶妻生子了,才算有了个人的家。难怪男人们对家庭成员的称呼,往往离不开家字。比如:称父亲为“家严”,尊母亲为“家慈”,称妻子为“家属”,称孩子和其他成员为“家眷”。

人们在室内养了猪、羊、鸡、鸭等家畜,生活才算“安定”下来,不再过漂泊或游牧生活。所以,人们其实应该把“安”读为家,把“家”读为安才对。然而,由于历史悠久习惯早成自然,仓夫子之决定,谁也难以改变。一个男人,娶了一个女人,就能安心、安静、安定,倒也是实事。

男人觉得家很温暖,是因为他离家时,有女人的千叮万嘱和满含深情地步步相送。当他回家时,又有女人的倚门等待,甚至望眼欲穿。由于女人手中的长线牢牢拴在他的心头,所以他不得不尽快、尽早地回家。

女人感到家很幸福,是因为她离家时,有男人的吻别或期盼,有孩子的啼哭和追撵……当她回家时,有男人抱肩,孩子抱腿,一家大小,欢天喜地,又开始了热火、安心、安定、和谐的生活。

地球的四季变化源自太阳的作用,而家庭的春、夏、秋、冬和万千气象大多来自女人的表情和心境——当女人微笑时,家中春意盎然;当女人兴高采烈时,家庭阳光灿烂甚至感到炽热;当女人生气、吊脸时,家中秋风瑟瑟;当女人发怒,撒泼时,家中的龙卷风裹着暴风雪席卷每个角落,令人不寒而傈。所以要想家中永远春光明媚,男子汉最好别惹女人生气。连古人也说“劝君莫惹黄昏妻,免得夜间受孤寂”。

家是爱的别称

有则新闻报道说,美国洛杉矶街头躺着个醉汉。警察认得他是本地的一位富翁,就扶起他,并要送他回家。不料那位富翁却说他没有家。警察奇怪地指着不远处的一座豪华别墅说:“那是什么?”富翁看了看,摇摇头,叹息说:“那是我的房子!”这么说,家其实就是爱的别称?是亲情的温室?是关爱的港湾?看来,那个警察只知羡慕富翁的豪宅,却不知那位富翁却因失去了爱情、亲情和温馨而心如死灰!那座别墅对他来说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说穿了,那只不过是一座冰窖、牢房,或者是不见硝烟的战场,是一进门就让他头痛、伤心的地方!历朝历代的皇宫,不也是皇室成员们钩心斗角,充满血雨腥风的战场吗?

由此可见,家其实是一处用浓浓的爱心和纯纯的血缘构织在一起的生命特区,是“人之初、性本善”的教堂,是让人不论走到那里都十分牵肠挂肚,一辈子忘不了,到老都想回来的亲情磁场。

许多人一生至少有三个家——即小两口温馨的小家,父母居住的大家,还有爷爷或曾祖父居住的老家。总起来讲,家其实是爷爷的延续,奶奶的果实;父亲的王国、母亲的网络;丈夫的港湾,妻子的爱巢和孩子的乐园。一句话,家即是人生旅途的诞生地、栖息所、加油站和终点站。

古人说:“广厦千问,夜宿八尺”。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爱,即是他住在豪宅,也只是一个可怕的空房子。相反,如果心心相印,即使住在茅舍里,也是一个充满温馨和柔情蜜意的家。如果按古人说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话套之,那么我们可以说:“家不在大、有爱则暖”了!恰如流行歌曲中所唱:“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说到底,家就是由男女两个人的肉体和灵魂建造起来的温馨港湾。只要两心相爱,既使没有固定的房子,然而两颗心走到那里,那里肯定就会成为他们的小家。比如旅途中的饭店、车厢、帐篷、沙滩……

一个把男人看成奴隶和摇钱树,只知化男人钱的女人,她其实没有家——男人的住所只是她的旅馆和餐厅而已。同样一个把女人当花瓶一样供养的男人,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家——他充其量只不过拥有一件珍贵的收藏品和泄欲器而已。因为他虽然有一个漂亮的女人,却不一定拥有真情实爱。

总而言之,谁若拥有了真情实意的爱,谁就有了家——哪怕是一孔窑洞,一间茅屋。反之,谁若失去了温馨,失去了亲情和爱情,他纵有广厦万间,也还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家。

人们对家的不同理解和比喻

家是个包罗万象的地方

有人说,家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共同构思、设计和建造的杰作,所以家必须靠两个人经常的呵护、维修才不致倒塌。

毕淑华女士在她的《家问》中说:家是什么?家可大可小。宇宙是星星的家,螺蛳壳是蜗牛的家。对于家的概念,人们各有各的看法和理解。

孩子认为,家是幸福的乐园——爸爸厚实的脊背是他潇洒的骏马,妈妈柔软的臂膀是他快乐的摇篮……

年轻人认为:家是粉色的玫瑰园,虽然有刺,然而更有芳香和花蕾。家虽然使他担子沉重,他却有甜蜜的亲吻和热情地拥抱,更有止不住时时的思念。

中年人认为,家是心灵与肉体的港湾,它不但能保护一叶扁舟,亦可停泊万吨巨轮。家是无边的责任,无私地付出与热情地接纳和包容。

老年人认为:家是黄昏湖畔的搀扶,亦是丝丝白发的回归之处。家不仅是人们诞生的摇篮,亦是成长的起点,也是前往墓地的最后一站。

那些恋家、养家的人,弃家、无家的人,恨家、咒家的人,对家的看法和比喻各不相同,可谓褒贬不一,众说纷纭:

——家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是国家、社会的最小细胞。不论什么身份的人,一进家门便会自动摘掉各自的社会面具,原形毕露地与家人实话实说,赤诚相见。因为家是个赤裸裸、放荡不羁、最自由、最放纵的地方。

——家是个事无巨细、包罗万象的地方,是个平凡、琐碎,挺累人的地方,是人们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地方,是把后代教育成人,给他们安上翅,再放飞他们的地方。孩子的诞生成长,虽然会让父母的容颜衰老,然而孩子的成器和回报,却会使父母的心中永葆青春,无怨无悔。正如伟人所言:“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家是由汉子、妻子、孩子、房子和票子垒起来的爱巢。“五子”之中,缺了一样就是美中不足。如果家中的男人有骨气,女人有志气,孩子有朝气,老人能大气,这样的家不但能一团和气,而且是个幸福、美满之家。

——家是个储藏和供应食物的地方,也是个珍藏和享受爱情的天堂,为了使家中的亲情、爱情永远保鲜,每个成员都必须齐心协力,各尽其责,相互包容,使爱情和亲情让每个成员都能刻骨铭心。

有人说,男人和女人对家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女人认为,未婚时父母的住所就是她的家。结婚后,丈夫为他营造的新屋就是她的家,而父母之家则变成她偶尔回访的客栈。至于公婆的家,她对它不感兴趣。

男人却有两个家,即父母之家和自己的新家。父母之家是生他养他的生命之根,自己的新家有他心中的爱人,哪一头他都放不下。为了摆平对两个家的公正对待,有时会让他忧心、犯难。聪明的男人才能抚平女人的芳心,让她的心随着自己的脉搏跳动,让心爱的女人也能把自己的父母之家当做她的新家一样对待。只有哪些无能的男人和愚蠢、忘本的男人才无法让女人之心随着自己的脉搏起伏跳动。

男人把家当作可以让自己放松、享乐的栖息之地,女人却把家当作自己发号施令的王国,因而她总想在家里充当女皇,管理一切,包括驯服男人。

在家务劳动上,女人往往只能任劳,而不能任怨。她干了活,做了贡献,但常常由于她的唠叨和埋怨降低了她的功劳。然而这样的唠叨往往抵不住丈夫的一次拥抱,一个亲吻或一声谢谢。所以聪明的丈夫会用一声奖励——“您辛苦了”,“您真能干”去摆平令人烦恼的埋怨。而愚蠢的男人才会反唇相对,引火烧身。

人常说,守业更比创业难——稳固一个家庭比创建一个家庭难得多,所以要想营造一个和谐美满、白头到老的幸福之家,必须靠男人和女人的互相理解和共同努力。

总之,家是人们生活中最可靠的港湾,也是最实在,最安全,最温暖,最令人留恋和向往的地方。出门在外,无论走得多久、多远,纵使走到天涯海角,他们的心都会被家的无形长线所牵连,总有一天,他仍会回到自己的家。正如古人所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正所谓——“金窝窝、银窝窝,比不上自己的土窝窝”。

家不是个讲理的地方

有位东方先生说,“家不是个讲理的地方”。这句话乍听起来似乎没有道理,但细想起来却千真万确——这是许多人千百年来对家庭生活,特别是家庭矛盾的总结和感悟。

当夫妻两个人发生冲突,开始据理力争时,各自都会摆出一大堆的事实和道理。其间有真理,也有歪理;有老掉牙的陈谷子烂芝麻,也有眼目下的鸡毛蒜皮;有发狠地剑拔弩张,也有胡搅蛮缠地撒娇、发泼;连最清廉的官员也评不出谁是谁非,所以自古就有“清官难断家务事”的名言。一代伟人,他能治好一个国家,却未必能治好一个家庭。否则后宫干政、杀父弑君的宫廷政变就不会发生;一个将军,他能统率千军万马,但在家中却往往成为妇孺裙钗的手下败将;否则,人们为何长长听到“英雄难过美人关”的哀叹?所以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能治家者才能治国”。

当夫妻两个人吵得声震屋宇、天昏地暗,吵出了眼泪,吵动了拳头,吵炸了心肺时,除了两败俱伤,谁也征服不了谁,谁也得不到完胜。年轻时,人们不知道家不是个讲理的地方,所以常常据理力争,吵得脸红耳赤,牛说牛大,角说角长……待到人老株黄时,才明白了这个道理——家不应该是个太较真的地方,而是个讲爱心、讲孝心、讲亲情、尊长爱幼、繁衍后代、传承文明的殿堂。但是由于爱一时易,爱一生难,所以两口子一生难免时不时地发生玫瑰之战。

有位王大庆先生却进而认为,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家庭非但不是个讲理的地方,而且是个等级森严的血缘锁链。靠个把人的力量,很难打破家庭的传统习俗。

对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家不只是两三个人的家,而是个由血统关系网络在一起的一个家族或宗族。它是一个团队组织,就像曹雪芹笔下的荣、宁二府或巴金笔下《家》、《春》、《秋》中的高家。在这样的家族中,个人挣不脱家庭的蛛网,脱不开互相的依赖。一个人可以没有职业,但决不可以没有家。这个家供你吃、喝、穿、用。家是学校,父母是老师,爷爷是校长。你病了,家是医院,亲人是护士;你有事,家是后方、是后盾、是援军;你去世了,家人为你办丧事,树碑立传,扫墓祭奠。你依赖家庭成长,理应为家尽义务,负责任。你若不能兴家,最好学会管家,决不可以败家。你若升官发财,就是光宗耀祖,光大门庭,就可封妻荫子,使母以子贵,妻以夫荣。你若败家,则会被族人及世人称为“败家子”或者是“伤风败家”、“辱没祖先”、“无颜见江东父老”的“不肖子弟”。人的一生,都被规范在“家”的范围中生活。所以,人活着,必须为家贡献、负责。

在传统的家庭中,一家之长的父权至高无上。每个家庭成员对家长都必须无条件服从,否则家长要搬祖训、讲家规、执家法。恭敬即是“孝子”,反对就是忤逆不孝。在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长幼有序、“长兄如父”、“长嫂如母”的传统家族中,讲不了平等,讲不清道理。所谓“有理说理,无理说大”——你讲得清吗?

在家庭三纲五常的统治下,婚姻很难自由。宝、黛的“木石前盟”必须为“金玉良缘”让步;高觉新和梅表妹的青梅竹马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年轻子弟的爱情盟誓在“老祖宗”的威严面前几乎等于零。在伦理纲常的网络中,人们只能循规蹈足,听天由命。

家庭和家族的血缘关系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无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何的不平等,然而他们毕竟血浓于水,休戚与共正。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对外关系上,家族中人极易“一致对外”。有道是“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一个人没有依靠,就没有安全感。

旧观念影响下的血缘关系把“家族中人”紧紧地捆在一起。发挥得好,就会对国家,对社会做出贡献。比如一门忠义的“杨家将”。发挥不好,也会给国家利益和社会造成阻碍,甚至形成危害。在现实中,亲情关系有时连党纪国法都会退而却步。因为国家利益是任人唯贤,而家族关系是任人唯亲。过强的血亲关系和不健康的家庭观念有时会束缚社会的进步,尤其是旧的家族制度会影响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所以要建设和开辟新时代。必须打破旧的不健康的血亲锁链关系。

家是个讲奉献的地方

许多人用大半生的亲身经历证明,家确实是个讲不清理的地方,而是个只讲奉献的地方。化解家庭矛盾,最主要的法宝就是无私地奉献——若无奉献,家无宁日。

为了家庭的幸福、和谐与发展,总要有人多牺牲点自己的利益,比如个人的兴趣,爱好,甚至事业都要为对方和家人多做一些奉献——根据各自的能力和实际,或“舍妻”保夫,或保妻“舍夫”,或保子“舍父”,保弟“舍姐”等等。人们常说的“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定有一个贤惠的妻子”,说的就是舍妻保夫的类型。在家中,如果一个人能时时想着多为对方或别的成员做点什么,就会避免许多家庭矛盾——比如,多给对方一点关怀和感情,多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多操心一点孩子的教育,多放弃点自己要做的事情,挤出时间多陪陪对方或家人,即就是做一个争取多做饭,不要光吃饭的人,也是一种奉献。一个人如果能尽量多奉献,不要光索取,这个家一定会风调雨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