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就杰出孩子的100堂情商课
45189000000082

第82章 用理解善待孩子

教育,首先就是理解。不理解孩子,不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过程,不清楚孩子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这就谈不上教育。

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前任主席赖斯狄恩说:“心灵需要理解才能沟通,感情需要理智才能升华。”

理解就是了解孩子的内心,并以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对成人而言,儿童的心灵是一个难解之谜。我们应该努力地探寻隐藏在儿童背后的那种可理解的原因。没有某个原因,某个动机,他就不会做任何事情。”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当校长的时候,学校里的环境美化工作一直做得很好。有一次,苏霍姆林斯基在巡视校园的时候,发现一个4岁的小女孩儿走进花房里,摘下了一朵玫瑰花,然后就往外跑。

如果是其他的老师,可能会大声呵斥小女孩儿,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并没有如此做。他和颜悦色地问小女孩儿:“孩子,可不可以告诉我,你摘下来的这朵花是送给谁的?”

“先生,我奶奶病得很重,躺在床上。我告诉她学校花房里的玫瑰花开得真好看,想让她高兴。可是,奶奶不相信。我只好摘下一朵来,让她亲眼看一看,开开心。”小女孩向苏姆霍林斯基保证:“奶奶看完了,我一定把花送回花房。”

听了小女孩的话,苏木霍林斯基非常感动。原来,小女孩儿摘花是出于对奶奶的关心。于是,他牵着小女孩儿的手又走到花房里,苏木霍林斯基亲自摘下两朵玫瑰花,他慈祥地对小女孩儿说:“孩子,这一朵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小小年纪就知道关爱别人。另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一个懂事的孩子。”

不管孩子做了什么,父母不要以自己的思想来推测孩子的思想,一定要主动询问孩子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敞开心扉,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父母也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

许多父母自认为天天与孩子生活在一起,非常了解孩子,他们认为,孩子不就是需要吃好、穿好吗?实际上,他们却并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他们并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

孩子需要父母的关爱、理解、信任,需要父母给他自由,宽容他的错误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越来越有独立自主的思想,他越来越不愿意像小时候那样与父母做各种亲密的动作,越来越喜欢把自己的秘密藏起来。

所以,父母理解孩子的基础就是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关心,只有关心孩子精神生活的父母,才会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想,同孩子进行沟通,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那么,父母该怎样做才是真正理解孩子呢?

(1)主动询问孩子的各种行为

不管做什么,父母不要以自己的思想来推测孩子的思想,一定要主动询问孩子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敞开心扉,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父母也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

(2)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正如美国教育家塞勒塞维若说:“每个人观察认识问题,都会有自己的视角和立足点。身份、地位的不同,所得的结论就不同。父母与子女间的年龄悬殊、身份互异是影响相互沟通的重要原因。若父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一切将迎刃而解。”

(3)理解孩子青春期的变化

孩子进入青春期时往往想主动摆脱父母的束缚,割断与父母之间的心理依赖关系。这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因此,父母要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氛围,促进孩子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发展。不要因孩子的变化而惴惴不安,应该充分理解和支持这种变化,并给予积极的引导。

(4)理解孩子不同的意见

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时,父母一定要认真倾听,这表示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说得不完整,父母可以补充;孩子说的有偏差,父母可以纠正。但是千万不要对孩子的不成熟想法泼冷水或是讽刺和嘲笑,这样会使孩子不愿意与父母交流,因此父母要用理解的心去接纳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