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就杰出孩子的100堂情商课
45189000000032

第32章 不要过分地保护孩子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将自己全部的注意力和爱都倾注到了孩子身上,对孩子百依百顺,无限宠爱,无休止地满足。在很多家长眼里,干任何活对孩子都是有危险的,所以不敢让孩子干一点活。比如,不让孩子进厨房,认为那儿不太安全;不让孩子动洗衣机,怕机器会漏电等等。一切事情都由父母包办代替,孩子的全部活动都在父母的精心照管下,甚至书包也由家长代替背着。殊不知,在这种过分地保护下,孩子的大脑发育、肌肉发育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都受到了影响,也限制了孩子的自我发展。孩子将来走向社会时,就失去了生存和自我保护能力。

在上小学的孩子中,常可以见到这种情况:许多家长陪着孩子去学校,当不得不分开时,孩子就哭着闹着不让父母离开。很多已经上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还要求妈妈天天接送。试想一下,如果妈妈一旦离开孩子,这样的孩子有生存和保护自己的能力吗?

据统计,我国中小学生每年发生意外伤害人数约为4250万人,因意外伤害造成暂时性失能为105万人,致残345万人,因此而缺课2.38亿天。每年中小学生因意外伤害花费的医疗费用为32.6亿元。按伤害次数发生率,常见的伤害种类依次是跌伤、车辆伤、碰伤、扭伤、刀割伤和烧烫伤。造成中小学生意外伤害的最大因素就是孩子缺乏自我保护能力。

一年前,赵莉还是一个拥有一双美丽大眼睛的姑娘,可是现在却失去了一只眼睛。原因是她在和同伴玩塑料子弹枪时,不慎被一颗塑料子弹射进了左眼球,12岁的她因此致残。

对孩子过分地保护的家长,会随时警惕孩子周围可能发生的危险,出门总是不离孩子左右,自己不能在孩子身边时,就让孩子呆在家里,以为家里是最安全的地方。其实,生活中处处潜藏着危险,不管是客厅、楼梯、厨房、浴室,处处都有危险存在,以下就是几个发生在家中的案例:

辽宁锦州某小区的张某,把女儿小娣关在家中,自己去买菜。小娣把椅子搬到阳台上,然后打开阳台的窗户向外看,不幸从8楼跌落下来身亡。

小娜的妈妈是个身体肥胖的女人,为了照看小娜,买了运动器材在家锻炼。小娜是个淘气的孩子,有一天趁妈妈做饭时,她上了跑步机,机器突然转起来,小娜失去了平衡摔在机器上。妈妈听到叫声,从厨房重跑出来,看到小娜一动不动地躺在那里。妈妈打电话叫来救护车,小娜被送进了医院。经检查,小娜颈椎骨折,造成终身瘫痪。

5岁的李源家里有两台电脑,小李源在父母手把手的指导下,已经能在电脑上画图和玩一些智力游戏了。有一天,爸妈上班去了,小李源在电脑上画图,突然电脑黑屏。小李源照着爸爸以前修电脑的样子去乱动电脑上的电路,结果触电倒地。爸妈下班回来,看到小李源躺在地上,早就停止了呼吸。

孩子受到伤害,大都是自我保护能力不强所致,而孩子缺乏这种能力,多是父母过分保护的结果。孩子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长,由父母包办一切,孩子头脑中没有安全意识这根弦。有人拿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进行比较,两国孩子同时住进一个宾馆里,日本孩子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安全出口,以防火灾等不测发生;而大多数中国孩子进了宾馆,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考虑自己的设置。

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父母要放开手脚让孩子积极锻炼,积极适应环境和社会,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魄

在平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体质弱、性格内向的孩子活动时常会摔倒,碰撞,或出现意外,而平时比较好动、顽皮、身体健壮的孩子却总是安然无恙。这是因为体弱的孩子平时不爱活动,遇到危险时头脑和身体反应慢,灵活性和协调能力差,容易受到伤害;而那些顽皮、健壮的孩子由于经常活动,身体有了一定的灵敏度,遇到危险时能快速进行自救,因而受伤害的可能性就小。平时,家长应多带孩子进行体育锻炼,以加强孩子的体质和身体的协调能力。如每天清晨坚持带着孩子跑步,带孩子去爬山野营,还可以和孩子做一些打球和跳绳等体育活动。

(2)教会孩子一些自我保护的常识

孩子缺乏生活阅历和经验,什么地方有危险,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人需要提防,这些他们知道得很少,遇到一些危险或危急的情况往往不知所措。所以,家长要给孩子多讲一些安全知识,比如当歹徒或精神病人手里拿着棍棒、刀子朝孩子走过来时,告诉孩子要“拼命地跑”,并大声地喊“救命”;要让孩子记住家庭住址和电话号码,当迷路时不要哭,不要乱向陌生人问路,要找警察;对于住在高层的家庭,家长要教孩子在发生火灾时自救的一些知识。

(3)培养孩子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

平时,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可以给孩子讲一些案件,让孩子进行思考,告诉孩子当危险的事情出现在自己身边时,应该如何处理。也可以对孩子进行一些演练,比如,当父母突然大喊“地震”时,孩子会采取什么措施,然后指出孩子的错误,告诉他正确的办法。通过引导,可以有效提高孩子的自救能力和灵活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