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常见病诊疗
45188000000027

第27章 肝胆系常见病证(7)

[痰热内闭清窍(阳闭)]

症状:起病骤急,神昏或昏聩,半身不遂,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背身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干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羚角钩藤汤配合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

羚羊角为清肝熄风主药;桑叶疏风清热;钩藤、菊花平肝熄风;生地清热凉血;白芍柔肝养血;川贝母、竹茹清热化痰;茯神养心安神;甘草调和诸药。安宫牛黄丸可辛凉透窍。

若痰热内盛,喉间有痰声,可加服竹沥水20~30滴,或猴枣散0.3g~0.6g以豁痰镇痉。肝火旺盛、面红目赤、脉弦有力者,可加龙胆草、栀子以清肝泻火;腑实热结,腹胀便秘,苔黄厚者,加生大黄、枳实、芒硝以通腑导滞。

[痰湿蒙塞心神(阴闭)]

症状:素体阳虚,突发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治法:温阳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涤痰汤配合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

方中半夏、陈皮、茯苓健脾燥湿化痰;胆南星、竹茹清化痰热;石菖蒲化痰开窍;人参扶助正气。苏合香丸芳香化浊,开窍醒神。寒象明显,加桂枝温阳化饮;兼有风象者,加天麻、钩藤平肝熄风。

[元气败脱,神明散乱(脱证)]

症状:突然神昏或昏聩,肢体瘫软,手撤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失禁,舌痿,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方药:参附汤。

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附子温肾壮阳,二药合用以奏益气回阳固脱之功。汗出不止加山萸肉、黄芪、龙骨、牡蛎以敛汗固脱;兼有淤象者,加丹参。

此证即为辨证要点中所提之脱证。

中风病属内科急症,其发病急,变化快,急性发作期尤其是中脏腑的闭证与脱证要以开闭、固脱为要,可配合以下治法,病情严重者应积极配合西医救治。后遗症期可配合下列外治法,以促进康复。

1)阳闭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500mL静滴,每日2次。可配合灌服牛黄清心丸,每次1~2丸,每日3~4次。痰多化热者用穿琥宁静滴治疗。缺血性中风病可辨证选用脉络宁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治疗。

2)脱症可用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滴注。

3)治半身不遂外敷药方:穿山甲、大川乌头、红海蛤各100g,捣为末,每周用15g~20g,另将葱白捣汁和上药成饼,直径5cm,外敷左右脚心,再令其坐于密室,两脚置于热水盆中,使其出汗,见下肢发麻停用。每周2次。

4)治手足挛缩外洗方:槐枝、柳枝、楮枝、茄枝、白艾各50g,煎水3桶,浸泡手足至腕踝以上,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

【转归预后】

中风病的病死率与病残率均高,其转归预后与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邪气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及治疗的正确及时与否、调养是否得当等关系密切。

中经络无神志障碍,而以半身不遂为主,病情轻者,3~5日即可稳定并进入恢复期,半月左右可望痊愈;病情重者,如调治得当,约于2周后进入恢复期,预后较好。但有少数中经络重症,可在3~7天内恶化,不仅偏瘫加重,甚至出现神志不清而成中脏腑之证。中脏腑者神志一直昏迷,一般预后不佳。中脏腑之闭证,经抢救治疗而神志转清,预后较好。如由闭证转为脱证,是病情恶化之象,尤其在出现呃逆、抽搐、戴阳、呕血、便血、四肢厥逆等变证时,预后更为恶劣。中风后遗症多属本虚标实,往往恢复较慢且难于完全恢复。若偏瘫肢体由松弛转为拘挛,伴舌强语謇,或时时抽搐,甚或神志失常,多属正气虚乏,邪气日盛,病势转重。若时有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则有复中的危险,应注意预防。

【西医治疗】

1.缺血性脑血管病

(1)脑血栓形成

1)急性期的治疗原则。①超早期治疗:超早期溶栓治疗;②针对脑梗死后的缺血及再灌注损伤进行综合保护治疗;③要采取个体化治疗原则:一是整体化观念:考虑脑与心脏及其他器官功能的相互影响,重症病例要积极防治并发症,采取对症支持疗法,并进行早期康复治疗;二是对卒中的危险因素及时给予预防性干预措施。最终达到挽救生命、降低病残及预防复发的目的。

2)超早期溶栓治疗。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为起病6小时内。临床常用的溶栓药物:尿激酶(ⅤK)、链激酶(SK)、重组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①尿激酶:常用量25~100万U,加入5%葡萄糖或0.85%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30分钟至2小时滴完,剂量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也可采用DSA监视下超选择性介入动脉溶栓;②rtPA每次用量为0.9mg/kg,总量90mg;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tPA溶栓治疗宜在发病后3小时内进行。

适应证:①年龄75岁;②无意识障碍,但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因预后极差,故即使昏迷较深也可考虑;③发病在6小时内,进展性卒中可延长至12小时;④治疗前收缩压200mmHg(26.7kpa)或舒张压120mmHg(16.0kpa);⑤CT排除颅内出血,且本次病损的低密度梗死灶尚未出现,证明确为超早期;⑥排除TIA(其症状和体征绝大多数持续不足l小时);⑦无出血性疾病及出血素质;⑧患者或家属同意。

并发症:①脑梗死病灶继发出血:uK是非选择性纤维蛋白溶解剂,使血栓及血浆内纤溶酶原均被激活,故有诱发出血的潜在危险,用药后应监测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②致命的再灌注损伤及脑组织水肿也是溶栓治疗的潜在危险;③再闭塞:再闭塞率可达10%~20%,机制不清。

3)抗凝治疗。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等。可用于进展性卒中、溶栓治疗后短期应用防止再闭塞。治疗期间应监测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还须备有维生素K、硫酸鱼精蛋白等拮抗剂.以便处理可能的出血并发症。

4)脑保护治疗。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镁离子、抗兴奋性氨基酸递质、自由基清除剂(过氧化物歧化酶、维生素E和C、甘露醇、激素如21氮基类固醇、巴比妥类等)和亚低温治疗。

5)降纤治疗。药物有降纤酶、巴曲酶、安克洛酶和蚓激酶等;发病后3小时内给予可改善病人预后。

6)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发病后48h内对急性脑梗死病人给予阿司匹林100~300mg/d,可降低死亡率和复发率,但在进行溶栓及抗凝治疗时不要同时应用,以免增加出血的风险。

7)脑梗死急性期,不宜用或慎用血管扩张剂。脑卒中急性期不宜使用影响能量代谢的药物,可使本已缺血缺氧的脑细胞耗氧增加,加重脑缺氧及脑水肿,应在脑卒中亚急性期(病后2~4周)使用。神经细胞营养剂包括三类:影响能量代谢如ATP、细胞色素c、胞二磷胆碱、辅酶A辅酶Q10等;影响氨基酸及多肽类如α氨基丁酸、脑活素、爱维治等;影响神经递质及受体的如溴隐亭、麦角溴烟酯等。

8)外科治疗如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颅内外动脉吻合术、开颅减压术等对急性脑梗死病人有一定疗效。大面积脑梗死和小脑梗死而有脑疝征象者,宜行开颅减压治疗。

9)一般治疗:维持呼吸道通畅及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并给予适当的抗生素防治肺炎、尿路感染和褥疮;必要时行气管切开,人工辅助呼吸;卧床者予低分子肝素4000IU,1~2次/天,皮下注射,预防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

心电监护(3天)预防致死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发病24~48小时Bp200/120mmHg(26.7/16.0kpa)者给予降压治疗。血糖控制在6.9mmol/L,如10mmol/L胰岛素治疗。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发病后48h至5d,可给予20%甘露醇250ml,6h~8h1次,静脉滴注;亦可用速尿40mg或10%白蛋白50ml,静脉注射。

(2)腔隙性梗死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预防疾病的复发:①有效控制高血压病及各种类型脑动脉硬化是预防本病的关键;②应用阿司匹林、噻氯匹定等,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复发;③急性期可适当应用扩血管药物如脉栓通等增加脑组织的血液供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④尼莫地平、氟桂利嗪等钙离子拮抗剂可减少血管痉挛,改善脑血液循环,降低腔隙性梗死复发率。

2.脑栓塞

1)大面积脑栓塞,小脑梗死者应积极进行脱水、降颅压治疗,必要时进行大颅瓣切除减压。大脑中动脉主干栓塞可立即施行栓子摘除术。

2)预防复发治疗。房颤病人可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电复律。复律失败,应采取预防性抗凝治疗。

3)心源性脑栓塞者发病后2~3小时内,用较强的血管扩张剂如罂粟碱静滴或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发病1周内的轻—中度脑梗死用烟胺羟丙茶碱(脉栓通、烟酸占替诺)治疗。

4)气栓应采取头低位、左侧卧位,减压病应立即行高压氧治疗。脂肪栓用扩容剂、血管扩张剂、5%碳酸氢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感染性栓塞需选用有效足量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3.出血性脑血管病

(1)脑出血

1)内科治疗

保持安静,卧床休息,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和意识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保持肢体的功能位。有意识障碍、消化道出血宜禁食24~48小时。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入液量尿量+500ml,如有高热、多汗、呕吐或腹泻者,可适当增加入液量。每日补钠50~70mmol/L,补钾40~50mmol/L,糖类13.5g~18g。

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①甘露醇:20%甘露醇125ml~250ml,每6h~8h1次,疗程7d~10d;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肾功能不全者宜慎用;②利尿剂:速尿每次40mg,每日2~4次,静脉注射;③甘油:10%复方甘油溶液50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3~6小时滴完;④10%血清白蛋白:50ml~10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⑤地塞米松:对病情危重者可早期短时间应用。10~20mg/d,静脉滴注。

控制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230mmHg(24.0kpa~30.7kpa)或舒张压105mmHg~140mmHg(14.0kpa~18.7kpa)宜口服卡托普利、倍他乐克等降压药;收缩压180mmHg(24.0kpa)以内或舒张压105mmHg(14.0kpa)以内可观察而不用降压药。急性期血压骤然下降,应及时给予多巴胺、阿拉明等。

并发症的防治。①感染:可给予预防性抗生素治疗,同时保持气道通畅,痰多不易咳出者可行气管切开术,尿潴留时留置尿管定时膀胱冲洗。②应激性溃疡:预防可用甲氰咪呱0.2~0.4/d,静脉滴注;雷尼替丁150mg口服,每日1~2次;洛赛克每日20mg~40mg口服或静脉注射;一旦出血应按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规进行治疗,可应用止血药,去甲肾上腺素4mg~8mg加冷盐水80ml~100ml口服,4~6次/d;云南白药0.5g口服,每日4次;若保守治疗无效可在内镜直视下止血;同时应补液或输血以维持血容量;③稀释性低钠血症,可发生于约10%的病人,因经尿排钠增多,加重脑水肿,应限制水摄入量在800~1000ml/d。补钠9~12g/d;低钠血症宜缓慢纠正,否则可导致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④痫性发作:频繁发作者可静脉缓慢推注安定10mg~20mg,或苯妥英钠15~20mg/kg控制发作,不需长期治疗;⑤中枢性高热:宜先行物理降温,效果不佳者可用溴隐亭3.75mg/d,逐渐加量至7.5~15.0mg/d,分次服用;或硝苯呋海因0.8~2.5mg/kg,肌肉或静脉给药,6~12小时1次,缓解后用100mg,2次/天;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勤翻身、被动活动或抬高瘫痪肢体可预防该种情况。若发生以上情况,予普通肝素10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或低分子肝素4000U皮下注射,每日2次。

2)外科治疗

应根据出血部位、病因、出血量及患者年龄、意识状态、全身状况决定。手术宜在发病后6h~24h内进行。

手术适应证:①脑出血病人逐渐出现颅内压增高伴脑干受压的体征,如脉缓、血压升高、呼吸节律变慢、意识水平下降,或有动眼神经瘫痪;②小脑半球血肿量15ml或蚓部>6ml,血肿破入第四脑室或脑池受压消失,出现脑干受压症状或急性阻塞性脑积水征象者;③脑室出血致梗阻性脑积水;④脑叶或壳核中至大量出血40ml~50ml,或有明确的血管病灶(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和海绵状血管瘤)。脑桥出血一般不宜手术。

常用的手术方法:①开颅血肿清除术;②钻孔扩大骨窗血肿清除术;③锥孔穿刺血肿吸除术;④立体定向血肿引流术;⑤脑室引流术:用于脑室出血。

(2)蛛网膜下腔出血

治疗原则是控制继续出血、防治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去除病因和防止复发。

1)内科处理

一般处理:绝对卧床4~6周,头部稍抬高,病房保持安静、舒适和暗光,烦躁者给予强痛定、安定和鲁米那等,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发生低钠血症和低血容量。数小时内进行心电监护,注意心律失常等;昏迷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留置导尿管,注意营养支持,防止并发症。

降颅压治疗:用20%甘露醇、速尿、白蛋白等。药物脱水效果不佳并有脑疝可能时,可行颞下减压术和脑室引流,以挽救病人生命。

防治再出血:①6氨基己酸,4g~6g溶于0.85%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100ml静脉滴注,15~30分钟内滴完,以后持续静滴lg/h,维持12~24小时,以后每日24g/d,持续7~10天,逐渐减量至8g/日,共用2~3周。②止血芳酸:0.2g~0.4g缓慢静注,每日2次;③止血环酸:每次250~500mg加入5%葡萄糖静脉滴注,每日1~2次。还可用立止血、止血敏、安络血、凝血酸、凝血质、维生素K3等,但对止血剂的应用尚有争论。

防治迟发性血管痉挛:尼莫地平20mg~40mg,3次/日,口服;西比灵(盐酸氟桂利嗪)5mg~10mg,每晚1次,连用3周以上;也可使用尼膜同10mg/d缓慢静脉滴注,5~14天为一疗程。

脑脊液置换疗法:可腰椎穿刺放脑脊液,每次缓慢放出10~20ml,每周2次,可降低颅内压,减轻头痛,放出血液及分解产物,降低迟发性血管痉挛、正常颅压脑积水的发生率。但需注意诱发脑疝、颅内感染、再出血的危险性。

2)手术治疗

是去除病因、及时止血、预防再出血及血管痉挛、防止复发的有效方法,应在发病后24~72小时内进行。

一般选取Hunt分级(I~Ⅲ级)的患者。动脉瘤可选用瘤颈夹闭术、瘤壁加固术、动脉瘤孤立术、瘤内填塞术、动脉瘤切除术等。对动—静脉畸形力争全切除是最合理的,供血动脉结扎术只是一种姑息疗法或作为巨大脑血管畸形切除术的前期手术;血管内介入治疗采用超选择性导管技术及可脱性球囊栓塞术或可脱性铂金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以及γ刀治疗脑血管畸形均获得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