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学中的偏头痛,还有国际上新分类的周期性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及慢性阵发性偏头痛等,凡符合头痛征候特征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病因有:感受外邪、情志郁怒、长期精神紧张、饮食不节、先天不足、外伤跌扑等,致风寒湿热上犯,肝失条达而拘急,肝阳失敛而上亢,清窍为痰湿所蒙,或脑失血充,脉络失养,髓海不充等致头痛。头与五脏六腑之阴精、阳气密切相关,凡能影响脏腑之精血、阳气的因素皆可成为头痛的病因,其不外乎外感与内伤两类。病位虽在头,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风、火、痰、淤、虚为致病之主要因素。邪阻脉络,清窍不利;精血不足,脑失所养,为头痛之基本病机。
【临床表现】
患者自觉头部包括前额、额颞、顶枕等部位疼痛,为本病的征候特征。按部位中医有在太阳、阳明、少阳,或在太阴、厥阴、少阴,或痛及全头的不同,但以偏头痛者居多。按头痛的性质有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头痛如裂或空痛、隐痛、昏痛等。按头痛发病方式,有突然发作,有缓慢而病。疼痛时间有持续疼痛,痛无休止,有痛势绵绵,时作时止。根据病因,还有相应的伴发症状。
【诊断】
1)以头痛为主症,表现为前额、额颞、巅顶、顶枕部,甚至全头部疼痛,头痛性质或为跳痛、刺痛、胀痛、昏痛、隐痛、空痛。可以突然发作,可以反复发作。疼痛持续时间可以数分钟、数小时、数天或数周不等。
2)有外感、内伤引起头痛的因素,或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3)检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做脑脊液、脑血流图、脑电图检查,有条件时做经颅多普勒、颅脑CT和MRI检查,有助于排除器质性疾病,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外感头痛,一般发病较急,病势较剧,多表现掣痛、跳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每因外邪所致。内伤头痛,一般起病缓慢,痛势较缓,多表现隐痛、空痛、昏痛、痛势悠悠,遇劳则剧,时作时止。
2)辨疼痛性质:掣痛、跳痛多为阳亢、火热所致;重痛多为痰湿;冷感而刺痛,为寒厥;刺痛固定,常为淤血;痛而胀者,多为阳亢;隐痛绵绵或空痛者,多精血亏虚;痛而昏晕者,多气血不足。
3)辨疼痛部位:一般气血、肝肾阴虚者,多以全头作痛;阳亢者痛在枕部,多连颈肌;寒厥者痛在巅顶;肝火者痛在两颞。就经络而言,前部为阳明经,后部为太阳经,两侧为少阳经,巅顶为厥阴经。
4)辨诱发因素:因劳倦而发,多为内伤,气血阴精不足;因气候变化而发,常为寒湿所致;因情志波动而加重,与肝火有关;因饮酒或暴食而加重,多为阳亢;外伤之后而痛,应属淤血。
2.治疗原则
头痛的治疗“须分内外虚实”,外感所致属实,治疗当以祛邪活络为主,视其邪气性质之不同,分别采用祛风、散寒、化湿、清热等法,外感以风为主,故强调风药的使用。内伤所致多虚,治疗以补虚为要,视其所虚,分别采用益气升清、滋阴养血、益肾填精,若因风阳上亢则治以熄风潜阳,因痰淤阻络又当化痰活血为法。虚实夹杂,扶正祛邪并举。
3.分证论治
(1)外感头痛
[风寒证]
症状: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痛连项背,恶风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
方中川芎、羌活、白芷、细辛发散风寒,通络止痛,其中川芎可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上行头目,为外感头痛要药;薄荷、荆芥、防风上行升散,助芎、羌、芷、辛疏风止痛;茶水调服,取其苦寒之性,协调诸风药温燥之性,共成疏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
若鼻塞流清涕,加苍耳、辛夷散寒通窍。项背强痛,加葛根疏风解肌。呕恶苔腻,加藿香、半夏和胃降逆。巅顶痛加藁本祛风止痛,若巅顶痛甚,干呕,吐涎,甚则四肢厥冷,苔白,脉弦,为寒犯厥阴,治当温散厥阴寒邪,方用吴茱萸汤加半夏、藁本、川芎之类,以吴茱萸暖肝温胃,人参、姜、枣助阳补土,使阴寒不得上千,全方协同以收温散降逆之功。
[风热证]
症状:起病急,头呈胀痛,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芎芷石膏汤。
方中以川芎、白芷、菊花、石膏为主药,以疏风清热。川芎、白芷、羌活、藁本善止头痛,但偏于辛温,故伍以菊花、石膏校正其温性,变辛温为辛凉,疏风清热而止头痛。
应用时若风热较甚者,可去羌活、藁本,改用黄芩、山栀、薄荷辛凉清解。发热甚,加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若热盛津伤,症见舌红少津,可加知母、石斛、花粉清热生津。若大便秘结,口鼻生疮,腑气不通者,可合用黄连上清丸,苦寒降火,通腑泄热。
[风湿证]
症状: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
治法:祛风胜湿。
方药:羌活胜湿汤。
该方治湿气在表,真头痛头重证。因湿邪在表,故以羌活、独活、防风、川芎、藁本、蔓荆子等祛风以胜湿,湿去表解,清阳之气得布,则头痛身困可解;甘草助诸药辛甘发散,并调和诸药。若湿浊中阻,症见胸闷纳呆、便溏,可加苍术、厚朴、陈皮等燥湿宽中。若恶心呕吐者,可加生姜、半夏、藿香等芳香化浊,降逆止呕。若见身热汗出不畅、胸闷口渴者,为暑湿所致,宜清暑化湿,用黄连香薷饮加藿香、佩兰等。
(2)内伤头痛
[肝阳证]
症状:头胀痛而眩,心烦易怒,面赤口苦,或兼耳鸣胁痛,夜眠不宁,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
本方重在平肝潜阳熄风,对肝阳上亢,甚至肝风内动所致的头痛证均可获效。方用天麻、钩藤、石决明以平肝潜阳;黄芩、山栀清肝火;牛膝、杜仲、桑寄生补肝肾;夜交藤、茯神养心安神。临床应用时可再加龙骨、牡蛎以增强重镇潜阳之力。若见肝肾阴虚,症见朝轻暮重,或遇劳加重,脉弦细,舌红苔薄少津者,酌加生地、何首乌、女贞子、枸杞子、旱莲草等滋养肝肾。若头痛甚,口苦、胁痛,肝火偏旺者,加郁金、龙胆草、夏枯草以清肝泻火,火热较甚,亦可用龙胆泻肝汤清降肝火。
[肾虚证]
症状:头痛而空,每兼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带下,少寐健忘,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阴补肾。
方药:大补元煎。
本方重在滋补肾阴,以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子滋补肝肾之阴;人参、当归气血双补;杜仲益肾强腰。腰膝酸软,可加续断、怀牛膝以壮腰膝。遗精、带下,加莲须、芡实、金樱子收敛固涩。待病情好转,可常服杞菊地黄丸或六味地黄丸补肾阴、潜肝阳以巩固疗效。
若头痛畏寒,面白,四肢不温,舌淡,脉沉细而缓,证属肾阳不足,可用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补髓。若兼见外感寒邪者,可投麻黄附子细辛汤散寒温里,表里兼治。
[气血虚证]
症状:头痛而晕,遇劳加重,面色少华,心悸不宁,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气血双补。
方药:八珍汤。
方中以四君健脾补中而益气,又以四物补肾而养血。当加菊花、蔓荆子入肝经,清头明目以治标,标本俱治,可提高疗效。
[痰浊证]
症状: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或舌胖大有齿痕,脉滑或弦滑。
治法:健脾化痰,降逆止痛。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本方具有健脾化痰,降逆止呕,平肝息风之功。以半夏、生白术、茯苓、陈皮、生姜健脾化痰、降逆止呕,令痰浊去则清阳升而头痛减;天麻平肝息风,为治头痛、眩晕之要药。
并可加厚朴、蔓荆子、白蒺藜运脾燥湿,祛风止痛。若痰郁化热显着者,可加竹茹、枳实、黄芩清热燥湿。
[淤血证]
症状:头痛经久不愈,其痛如刺,入夜尤甚,固定不移,或头部有外伤史,舌紫或有淤斑、淤点,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
治法:活血通窍止痛。
方药:通窍活血汤。
方药麝香、生姜、葱白温通窍络;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淤;大枣一味甘缓扶正,防化淤伤正。可酌加郁金、菖蒲、细辛、白芷以理气宣窍,温经通络。头痛甚者,可加全蝎、蜈蚣、地鳖虫等虫类药以收逐风邪,活络止痛。久病气血不足,可加黄芪、当归以助活络化淤之力。
治疗上述各证,均可根据经络循行在相应的方药中加入引经药,能显着地提高疗效。一般太阳头痛选加羌活、防风;阳明头痛选加白芷、葛根;少阳头痛选用川芎、柴胡;太阴头痛选用苍术;少阴头痛选用细辛;厥阴头痛选用吴茱萸、藁本等。
此外,临床可见头痛如雷鸣,头面起核或憎寒壮热,名曰“雷头风”,多为湿热毒邪上冲,扰乱清窍所致,可用清震汤加薄荷、黄芩、黄连、板蓝根、僵蚕等以清宣升散、除湿解毒治之。
还有偏头风,又称偏头痛,其病暴发,痛势甚剧,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痛止如常人,不定期地反复发作,此多肝经风火所致,治宜平肝熄风为主,可用天麻钩藤饮或羚角钩藤汤治之。
【转归预后】
转归有征候间的转归和疾病间的转归。征候间的转归,如外感头痛未及时根治,日久耗伤正气可转为内伤头痛;内伤头痛之人再次感邪,也可并发外感头痛。风寒证或风湿证,邪气郁遏化热,也可成为风热证;肾虚证水不涵木,可转化肝阳证;肝阳证化火伤阴可转化为肾虚证;痰浊证因痰阻血脉,可转化为痰淤阻痹证。疾病间的转归,如肝阳头痛日久,可转归或并发为眩晕、目盲、中风等病。
头痛的预后有较大差异,外感头痛,治疗较易,预后良好。内伤头痛,虚实夹杂,治疗较难,只要辨证准确,精心治疗,也可以使病情得到缓解,甚至治愈。若并发中风、心痛、呕吐等,则预后较差。
【西医治疗】
头痛的治疗主要包括:①减轻或终止头痛发作的症状;⑦预防头痛的复发;③力争对头痛进行病因治疗。
1.紧张性头痛
根据病人的个体情况给予适当治疗。失眠者可给予舒乐安定、氯硝基安定,有焦虑或抑郁症状者可给予阿米替林、百忧解、左洛复或美舒郁等。对乙酰氨基酚和非类固醇性抗炎剂对缓解疼痛有益。
2.丛集性头痛
是一种少见的伴有一侧眼眶周围严重疼痛的发作性头痛。具有反复密集发作的特点。在某一段时间(通常3~6周)内出现一次接一次的成串的发作,故名丛集性发作,头痛为眼眶周围剧烈的钻痛,疼痛难忍;并常有结膜充血、流泪、流涕、面部出汗异常、眼睑水肿和Horner征等伴发症状。采用吸氧、舒马普坦和麦角胺咖啡因等治疗有效。头痛发作时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最为有效,可用泼尼松20~40mg/d,或与麦角胺并用。睾丸素可使80%患者获显着效果,25mg肌注,每日1次,连用7~10日,然后改为10mg/d,再用7~10天。
3.周期性、慢性阵发性偏头痛
治疗的目的是减轻或终止头痛发作,缓解伴发的症状,预防头痛的复发。
(1)头痛发作期治疗
1)轻中度头痛:宜在光线较暗的房间内安静休息。如无禁忌证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首次0.5g~1.0g,口服;或非类固醇类抗炎剂,如阿司匹林首次0.6g~1.0g,萘普生0.5g~0.75g,布洛芬0.6g~1.2g口服;症状减轻后可减量。亦可选用拟肾上腺素药物握克丁胶囊。
2)中重度头痛:宜首选麦角衍生物类,如酒石酸二氢麦角胺0.25mg~1.0mg肌肉或静脉注射;麦角胺0.6mg~1.0mg口服,或2.0mg舌下或直肠给药;曲普类如舒马普坦25mg~50mg,口服,或6mg皮下注射。
3)严重头痛:宜选用酒石酸二氢麦角胺1.0mg,肌肉或静脉注射;阿片类药物,如哌替啶50~150mg,肌肉注射;可待因15mg~60mg口服;神经安定剂如氯丙嗪10mg,静脉注射。
4)症状治疗:伴严重恶心、呕吐者可给予小剂量奋乃静、氯丙嗪;眩晕或头昏可给眩晕停或东莨菪碱等治疗。
(2)头痛的预防性治疗
目的是预防头痛的发作或降低头痛发作的频率和强度。首先应消除或减少偏头痛的诱因,仍有头痛发作者可酌情给予下列药物治疗:①β受体阻滞剂:常用普萘洛尔10mg~40mg,每日2~4次口服;②钙拮抗剂:氟桂利嗪5mg,每晚1次口服,或尼莫地平20mg~40mg,每日2~3次,口服;③抗组织胺药物:如赛庚啶0.5mg~4mg,每日2~4次口服;④麦角衍生物:麦角胺1mg,每日2次,口服或甲基麦角新碱等;⑤其他药物如曲普坦类药,抗抑郁药(左洛复、百忧解等),抗惊厥药(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和妥泰),非类固醇抗炎药(萘普生、双氯芬酸钠)等。
(第五节)眩晕
眩晕是由于情志不舒、饮食不节、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淤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本病可反复发作,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
本节主要讨论由内伤引起的眩晕,外感眩晕不在本节讨论范围。西医学中的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贫血、美尼尔氏综合征、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神经衰弱等病,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机】
病因有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伤、手术、头部外伤或手术后、体虚、久病、失血、劳倦过度。
本病病位在清窍,由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肝阳上亢、痰火上逆、淤血阻窍而扰动清窍发生眩晕,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眩晕的病性以虚者居多,如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气血亏虚、清窍失养、肾精亏虚、脑髓失充。眩晕实证多由痰浊阻遏,升降失常,痰火气逆,上犯清窍,淤血停着,痹阻清窍而成。眩晕的发病过程中,各种病因病机,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虚实夹杂;或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肝风、痰火上扰清窍,进一步发展可上蒙清窍,阻滞经络,而形成中风;或突发气机逆乱,清窍暂闭或失养,而引起晕厥。
【临床表现】
本病的临床表现特征是头晕与目眩,轻者仅眼花,头重脚轻,或摇晃浮沉感,闭目即止;重则如坐车船,视物旋转,甚则欲仆。或兼目涩耳鸣,少寐健忘,腰膝酸软;或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等。发作间歇期长短不一,可为数月发作1次,亦有1月数次。常可有情志不舒的诱因,但也可突然起病,并可逐渐加重。眩晕若兼头胀而痛,心烦易怒,肢麻震颤者。应警惕发生中风。
【诊断】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多慢性起病,反复发作,逐渐加重。也可见急性起病者。
4)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测血压、作心电图、颈椎X线摄片、头部CT、MRI等项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5)应注意排除颅内肿瘤、血液病等。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脏腑:眩晕病位虽在清窍,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肝阴不足,肝郁化火,均可导致肝阳上亢,其眩晕兼见头胀痛、面潮红等症状。脾虚气血生化乏源,眩晕兼有纳呆,乏力,面色晄白等;脾失健运,痰湿中阻,眩晕兼见纳呆,呕恶,头重,耳鸣等;肾精不足之眩晕,多兼腰酸腿软,耳鸣如蝉等。
2)辨虚实:眩晕以虚证居多,挟痰挟火亦兼有之;一般新病多实,久病多虚,体壮者多实,体弱者多虚,呕恶、面赤、头胀痛者多实,体倦乏力、耳鸣如蝉者多虚;发作期多实,缓解期多虚。病久常虚中夹实,虚实夹杂。
3)辨体质:面白而肥多为气虚多痰,面黑而瘦多为血虚有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