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必读的心理学全书
45179900000052

第52章 改变心理学(4)

突破思维定式,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有许多的问题看起来难以解决,但实际上它们往往很容易解决,难就难在需要你突破思维定式。所谓定势思维效应,是指人们因为局限于既有的信息或认识的现象。人们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使人们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思考事物,以固定的方式来接受事物。不要束缚自己的想法,学会突破思维的定式。许多问题一旦突破了思维定式,就能眼前一亮迅速找到解决的办法。

在美国有一位知名的科普作家叫阿西莫夫,他曾经讲过一个和自己有关的故事。阿西莫夫从小就聪明,年轻时多次参加“智商测试”,得分总在160左右,属于“天赋极高者”之列,他一直为此而洋洋得意。有一次,他遇到一位汽车修理工,是他的老熟人。修理工对阿西莫夫说:“嗨,博士!我来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思考题,看你能不能回答出来。”

阿西莫夫同意他继续说。修理工便开始说思考题:“有一位既聋又哑的人,想买几根钉子,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两个指头立在柜台上,右手包成拳头做出敲击状的样子。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指了指立着的那两根指头。于是售货员就明白了,聋哑人想买的是钉子。聋哑人买好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买一把剪刀,那么请问:盲人将会怎么做呢?”

听到这里,阿西莫夫顺口答道:“盲人肯定会这样。”说着,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状。汽车修理工一听笑了:“哈哈,你答错了吧!盲人想买剪刀,只需要开口说‘我买剪刀’就行了,他干吗要做手势呀?”智商160的阿西莫夫,这时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是个“笨蛋”。而那位汽车修理工人却得理不饶人,用教训的口吻说:“在考你之前,我就料定你肯定你要答错,因为,你所受的教育太多了,不可能非常聪明。”

其实,这个修理工所说的受教育时间长短与是否聪明之间的关系,意思并不是因为学的知识多了人反而变笨了,而是因为人的知识和经验越多,会在头脑中形成较多的思维定式。这种思维定式会束缚人的想法,使人的想法按照固定的路径展开。

而美国有一位叫迈克的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他从天花板上悬下两根绳子,两根绳子之间的距离超过人的两臂长,如果你用一只手抓住一根绳子,那么另一只手无论如何也抓不到另外一根。在这种情况下,他要求一个人把两根绳子系在一起。不过他在离绳子不远的地方放了一个滑轮,意思是想给系绳的人以帮助。然而尽管系绳的人早就看到了这个滑轮,却没有想到它的用处,更没有人想到滑轮与系绳活动的关系,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人能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如果系绳的人将滑轮系到一根绳子的末端,用力使它荡起来,然后抓住另一根绳子的末端,待滑轮荡到他面前时抓住它,就能把两根绳子系到一起,这样就能把问题解决了。

虽然有时候定势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但是同时,定势对问题解决也有妨碍作用,这类情况在很多现实事件中都可以了解到。有这样一个著名的试验:把六只蜜蜂和同样多的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结果发生了什么情况?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由于蜜蜂基于出口就在光亮处的思维方式,想当然地设定了出口的方位,并且不停地重复着这种合乎逻辑的行动。可以说,正是由于这种定势思维,它们才没有能走出囚室。而那些苍蝇则对所谓的逻辑毫不留意,全然没有对亮光的定式,而是四下乱飞,终于飞出了囚室。一些头脑简单者却能在智者消亡的地方顺利得救,这样的事情在偶然当中也有很深的必然性。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位公安局长正在路边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由一个小孩子跑过来,急促的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这一问题,在100名被试中只有两人答对!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可是有很多的成年人对这个简单问题的解答反而不如一些孩子,这就是定势效应:按照成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思维定式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思维定式的限制,因而他们很快就找到正确的答案。

能够限制住人的,往往只有人自己。学会突破思维的定式,人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像曲别针一样,至少有亿万种可能的变化。也许我们正在被困在一个看似走投无路的境地,也许我们正囿于一种两难选择之间,这时一定要明白,这种境遇只是我们固执的定式思维造成的,只要摆脱思想的束缚重新考虑,一定能够找到不止一条跳出困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