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方法培养出最优秀的孩子
45179300000046

第46章 第一次是习惯的开始

一位12岁的女孩儿,因为盗窃和抢劫同学的钱物而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在法官审理她的案件时,她悔恨地谈起了自己的犯罪过程。她说:12年前,我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对于都是普通工人的父母亲来说,我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带来的不仅是快乐,还有希望。正像我的名字茹珏,祝愿我的一生像玉一样完美无瑕,福慧双临。他们想把所有的阳光都给我,把所有的温暖都倾注在我的身上。姥姥和奶奶就我这么一个孙女,对我宠爱有加,从我蹒跚学步,到我咿呀学语,一直到读小学,我都是家里的明珠,真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和小朋友、同学们在一起玩,只要稍不如意,我便会躺在地上撒泼耍赖。每到这时,家里人便会来哄我,回来替我呵斥那些对我不好的孩子。渐渐地,我连一个玩伴也没有了。一次,爸爸称赞邻居的孩子有礼貌,最听不得夸别人的我竟坐在地上哇哇大哭。爸爸赶忙过来哄我,向我道歉,最后许愿带我逛游乐园方才了事。这是我幼年时代一个小小的剪影。也正因为如此,我后来的日子里充满了隐患。

童年期的生活给她埋下了陷阱。对于她的第一次哭闹、第一次撒泼耍赖,父母的宠爱和娇惯,无疑是对孩子的一种纵容。说起第一次盗窃,有了这样的一次,她的第一次盗窃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先是胆子越来越大,谁蔑视她、轻视她,她都会让人家尝尝苦果。后来,她还开始欺侮低年级的小同学,直到退学为止。退学以后,她又和叫“大侠”的“干姐”勾搭在一起。谈起第一次盗窃,她说:

“在一家大型商场内,我们寻找着猎物,最后将目标定在‘真维斯’柜台前。这里只有一位售货员,货架的位置很松散,架子上摆放着各色漂亮的服装,我们装成顾客,拿条裙子比试着,效果不错,但价钱也不低,200多元。我正看着,大侠捅了我一下,我一看,那位售货员到货架后面取货了。我忙将裙子放进随身携带的书包内,拉着大侠奔出了商场。我们来到一个僻静的胡同,我将裙子拿出来,暗自窃喜。虽然胸口还在狂跳,但仍洋洋自得。这次的成功,使我的胆子更大了。”

从这位女孩儿的叙述可以看出,几个第一次,对她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并最终导致她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我们建议父母们,在培养孩子习惯的同时,要特别注重第一次。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试想,如果绳索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没有缠好,即使你再缠上100道绳索,也会越缠越歪。因此,要先打好基础,注重第一次或前几次良好行为出现后的鼓励和强化,以及不良行为出现后的教育与矫正。这样,在每天缠上新的“绳索”的时候,习惯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一位母亲讲了自己的经历:女儿云云现在五岁半了,从小到大不知摔了多少跤,但自从她会爬开始,每次摔跤我都不抱她起来,而是鼓励她“自己爬起来,你真棒”。有了第一次,云云就知道摔跤后自己爬起来是她能做到的事,而且是很“光荣”的事。现在,不管摔得多厉害,云云都自己起来,还会拍拍小手和衣服上的灰尘。有时看着孩子一边哭一边爬起来,我也很心疼,但她以后会遇到比摔跤更需要自己应付的事情,我只希望她永远记住“我能!我会!我很棒”。

云云一天天长大,自己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日益强烈,吃饭、穿袜子、戴帽子……什么事情她都要自己试一试。尽管几乎每次我们都要“返工”,花的时间多得多,但如果第一次不给她自己试的机会,无异于剥夺了孩子学习、实践的权利。常听到有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懒或笨,其实,原因全在于当初的“第一次”啊!

记得有一次我带她去修鞋。鞋匠给顾客准备了一张小凳子,云云坐在凳子边儿,拍拍空出的一大半儿对我说:“妈妈坐这儿。”我感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修鞋的老师傅夸道:“嗬,这么小就知道心疼人了,真不错。”云云一听,又得意又害羞,小脸都红了。这是云云第一次会心疼妈妈,也是第一次听到“心疼人,不错”这个评价。这次经历给云云的印象非常深,以后再要她为别人做什么,一提“心疼人”她就很乐意。

每次带云云出去玩儿,我们都鼓励她不要大人抱,自己走。一次去动物园前,爸爸和云云讲好,“条件”就是自己走,可云云习惯性地绕到爸爸面前,哼哼叽叽地说:“爸爸……爸爸……要……”爸爸蹲下来,明知故问:“你要干什么啊?”云云涨红了脸,仿佛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十分不情愿地说:“爸爸……牵着。”面对孩子的童稚,我立刻意识到她第一次表现出控制意志的能力,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美,于是云云走得更来劲儿了。

习惯的养成往往是从第一次开始的,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应重视并抓住这每一个“第一次”的教育时机,这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开端。同样有位母亲这样谈到:记得女儿在三岁时,有一次吃饭,她第一次将自己最愿吃的菜拖到自己的身边,害怕别人吃,我批评她时,她甩掉筷子赌气不吃饭了。我就狠下心,不但不哄她吃饭,反而将菜全部吃掉,将她冷落在一边不管,过了一会,她见妈妈不理她了,反而主动跟我说:“妈妈,对不起,我再也不敢了。”这时,我才跟她说:“这样做没礼貌,不是个听话的好孩子。”然后重新去给她炒了菜让她吃。我想,这与那个“第一次”的教训有很大的关系。孩子刚上小学时,第一次放学回来,我就不失时机地告诉她,放学后,第一件事就应该是写作业,学习完后才能玩。所以孩子从上学到现在,无论是星期天还是节假日,“学习完后再玩”已经成了孩子一种良好的行为模式。学习完后,将桌椅、书包整理好,睡觉前看几页课外书等习惯,也已经成了她生活的乐章中不可缺少的音符。

这一切都源于做父母的“第一次”的指导,所以,只有不轻易放弃第一次,才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而对于第一次的坏习惯,则一定要及时纠正。比方说,小孩第一次骂人的时候,他就特别注意看大人的反应,因此作为父母这个时候千万别笑,如果你笑,还夸他“孩子真聪明,嘴巴真巧”,这孩子第二次还骂,而且会骂得更厉害。小孩子并不知道他的行为的后果,他只关心大人的反应。所以对孩子的第一次骂人,最好的反应就是不理他,没有一个人理他,冷淡他,让孩子自讨没趣,他就会明白:“这不是好事情,别人都不喜欢。”以后也就不会故意去强化这种行为了。

一位教育家曾有过这样精彩的论述: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孩子种种坏的习惯,都是由于开始学的时候,他们的教师或父母没有留意去指导他们的缘故,以致后来一误再误,成为第二天性;所以要教小孩子教得好,必定要在第一次的时候就要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