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和谐师生:沟通的力量
45178000000040

第40章 要让学生自觉接受批评

2009年8月12日,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规定中明确赋予了班主任批评权,一时间各个老师都在热烈地讨论批评权以及如何使用批评权的问题。我身边的青年教师也提出了一个疑问:学生不接受批评,我们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提得好,是很多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新班主任最容易遇到的问题之一。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暂且不讨论老师使用批评的必要性和艺术性等问题,有时候被学生气急了是会忽略这些问题的。我想我们应该立足于“老师实施了批评手段但学生不接受这一事件已经发生,我们应该怎么办”这一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教育管理(如何处理现场),二是问题生的诊疗(事后如何教育)。以下我就分析解决现场应对的同时探索问题生的诊疗,只有这两者相结合才能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

首先要初步诊断,这个学生是一直不接受老师的批评还是这一次突然不接受;是不接受某位老师的批评,还是任何老师的批评都不接受。前者是“惯犯”与“初犯”的问题,后者是“反抗统治者”与“反抗统治阶级”的问题。然后再考虑如何“对症下药”。

如果是“惯犯”,说明积怨已深,学生不接受批评,部分老师特别是青年班主任会“恨铁不成钢”,大多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加强批评的火力,势必一举夺取战略高地,力争把学生打压下去;二是移交“执法机关”(德育处)“依法办理”(学校处分)。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不能解决矛盾还会激化矛盾,极不利于后期工作。被强压的学生的内心深处会对这样的老师积起更深的怨恨;被处罚的学生也有着他们的逻辑方式:如果犯了错,被老师惩罚了,那就算扯平了,老师就不能再抓着这个辫子说事。所以,以上的处理方式都是不可取的,教育的含量太低。我的经验是,这类问题学生一般属于“对抗统治阶级”型,对任何老师都能顶。面对这样的场景,老师可以采取暂避的方式先撤下来,注意这里是暂避,不是逃避。双方都在气头上,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僵持下去可能升级到无法挽回的局面。教师是成年人,更能控制情绪,所以最好把“对抗统治阶级”的“惯犯”释放回去,还得不动声色。这叫先打“心理战”,老师的行为出乎学生意料时,学生最是忐忑不安,他一定会绞尽脑汁想老师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他越是不安,心理防线就越脆弱。同时,也为老师全面了解该生,以制定针对性教育方案赢得了时间。事后,可以向班委询问他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与哪些同学关系最好,和哪些同学关系紧张,发生过哪些特别的事,还可以打电话给家长了解学生在家表现(注意:这个时候暂不让家长知道学生犯错)等等。这叫打“间谍战”,一是围绕他制造紧张气氛,二是全面了解该生情况,寻找教育的切入口,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该生在知道老师时刻盯着他的时候,多少也会有所收敛,因为心里没有底。最后老师在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出战就能无往而不利,这叫打“阵地战”,前期的情况收集、气氛渲染如同挖壕沟、屯军粮,只等“惯犯”入彀。另外,既然是“惯犯”,也就不要幻想着一次性就消灭完全,还得做好“拉锯战”的心理准备。有了这么多物质的、精神的准备,剩下的就交给实战结果来证明吧。试想,如果把这样的学生移交给学校,就失去了这么好的教育契机,连实施“战略战术”的机会都没有了。最后,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老师的教育水平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多可惜啊!

如果学生只针对某位老师发难,对其他老师却没有这个现象,那毫无质疑,这个学生对该老师是相当不满。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更不能纠缠于学生的态度是否端正,道德是否高尚,因为这个时候他已经是个死心眼了。应该怎么办呢?进一步了解,他是一直这样,还是最近这样。如果这个学生一直就这样,那就只能暂时熄火,与处理“惯犯”的方法类似,只是事后调查的范围更小,问题更有针对性。出现这样的问题多半是以前的一些师生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后期又被不断激化。这种情况只有找到最初的症结,老师主动出击,问题才能得到圆满解决。

如果学生是初犯,之前从没有发生过类似事件,我一般建议老师改变态度,立即与学生平等沟通。因为这种情况下,老师和学生是没有积怨的,一定是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如果是被老师误会、错怪、冤枉,就要马上及时更正,及时平反;如果是因为在同学或者他最在意的人面前批评他,他因尴尬而故作姿态,那就得改变谈话场所,单独批评教育;如果最近同学关系紧张,就要教教他怎么与同学正常交往;如果家庭关系紧张,就得随后联系家长一起想办法;如果只是上学路上发生了一件偶然的意外,那就更简单,提醒学生保持平和心态就可以了……只有老师先熄灭怒火,保持冷静,放下姿态,平等对话,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了解到事情的真正原因,采取多种教育手段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这样处理下来,学生不但不会再次犯错,还会增强对老师的信任感,说不定还能和教师成为知心人,这就叫“不打不相识”。你看,这样的探究结果既处理了现场,又跟进了事后的教育,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水平,多么有趣,多么有意义啊!

所以,在遭遇学生不接受批评时,一定要冷静分析,还要具有探究精神,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环境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千万不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仓促上阵,否则不但不能应对眼下的事件,还会为以后的教育工作埋下隐患。所以,我们要思考的不仅仅是管理之道,还有教育之道。

(梁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