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和谐师生:沟通的力量
45178000000026

第26章 课堂提问的方式

1.注重问题设计

教师提问的质量与问题的设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教师在备课时并未进行问题设计而是即兴提问,这样的问题往往偏离教学重点和关键,或仅仅限于较低水平。教师对问题的设计需要围绕教育教学的整体目标,同时也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挖掘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根据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多种水平的问题。首先,所设计的问题难易要适当,问题过难,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太过容易,就不利于学生们能力的发展。问题的难易程度需要以多数学生经过认真的思考之后给出正确的答案为宜。其次,课堂提问应尽量形成系列,环环紧扣教学内容,对于易混淆、易出错的知识点应通过提问来加以区别,要改变课堂提问的随意性,把问题设计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1)精问,激趣创境。

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一个理想的问题,应该具备三个特点:问题形式自然简明,文字叙述一目了然;问题内涵隽永丰富,能充分体现本质特征;问题难度适中,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过多,一些根本没有价值的连环问、满堂问等经常会充斥在教学的过程中。

一位老师在讲《纪念白求恩》一课,教师问:“白求恩是哪个国家的人啊?”哗——学生齐刷刷举手:“加拿大人。”其实在文章中的第一句就清楚地写着:“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的共产党员。”又问:“多大年纪了!”哗——又齐刷刷举手:“五十多岁了。”“到中国来干什么?”哗——举手:“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后来在哪里以身殉职?”“这是什么精神?”“毛主席号召谁要学习这种精神?”老师把课文中的一个个句子依次“改造”成一个个问题。老师在整节课中一个接一个地提问,学生们不假思索地进行回答,表面上看来课堂上的气氛很热烈,可是最终的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毫无价值的提问只能让课堂教学变得平淡无味,而精当的提问却能使平淡的教学波澜顿起。教师要创造性处理和加工教材,对教学的内容做到取舍有度,在教材和学生空白点处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对学生的课堂心理进行调试,激励学生走向“问题尚未解决,同学们仍需努力”的尝试和探索的道路,在思索不断碰壁以及激荡中,让学生获取知识,锻炼智力,张扬个性,将创新的欲望唤起。

(2)巧问,曲折生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一番话不仅将提问的重要意义表明出来,而且也强调了“巧问”。巧问的精髓在于“问在此而意在彼”,学生的思维“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这种提问方式容易激发学生思考兴趣。

钱梦龙先生在执教《愚公移山》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一句中的“孀”字与“遗”字的含义,他没有直接问其义,而是巧妙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愚公的邻居,那个七八岁的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起初学生们被老师的问题给问住了,当看了课文的解释之后才恍然大悟:“这个小孩没有爸爸!”这样,通过巧妙提问,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

倘若学生们掌握知识的最佳的动力是兴趣,那么,巧妙提问就如同是将学生的兴趣撩拨起来的金手指,看着并不费力的一拨,却能够产生“错综见义,曲折生姿”的功效。

(3)浅问,化难为易

那么,教师在课堂的教育教学中是不是提出来的问题越深奥就越好呢?当然不是。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若问题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对于一些比较困难和比较深奥、学生很难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深题浅问的处理。如:

鲁迅的《风筝》是一篇发人深省的散文,文中写到的温馨的手足情,玩具对儿童的重要启蒙作用等内容,学生都不难理解,而文中蕴含的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麻木状况的思考,却是学生难以把握和理解的。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处理的时候要先从浅处进行提问:“通常我们在见到风筝的时候都会感到开心和快乐,可是作者却从小就不喜欢风筝,当他长大之后见到风筝,内心涌起的感情会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呢?”学生读书,略做思考,便得出结论:“我们是高兴、快乐,他却是惊异、悲哀。”老师接着问:“他为什么惊异呢?”“他悲哀的又是什么呢?”教师一边引导学生读书,一边疏理鲁迅“悲哀”的原因,教师由浅入深一步步追问,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在故乡放风筝的时节,我干着‘虐杀’兄弟精神的事,在那个封建教育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年代里,精神‘虐杀’者到处都有。被‘虐杀’的不可能仅仅是小弟一个人的精神,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

这种连续提问,意在化难为易。

2.拓展,提供话题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好的课堂提问固然能够有助于将学生的思维激活,但是学生回答问题却总是以教师为中心来进行的,学生仅仅是被动地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表面上看着是思想活跃,而事实上学生学得很被动。因此,教师除了重视问题的设计外,更多的是提出一些“话题”,与学生一起围绕话题平等地“交谈”。话题不同于问题的主要特点是:思维空间大,学生只是围绕话题发表意见而不是回答老师的问题,所以“答案意识”淡化,交谈获得的认识往往是多元的。教师和学生在话题的情境下是平等的,彼此之间的教学资源是共享的,在共享当中又会体现出教师“导”的作用。

例如:教《伟大的悲剧》,在学生学完全文以后,教师提出一个话题:“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最后两句话:“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变得无比的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让学生们围绕着关键的句子开展不断的讨论,将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抒发出来。交流互动达到高潮时,教师可顺势一点,拓宽话题:失败英雄知多少?“壮士一去不复返”刺杀秦王失败的荆轲;一腔热情乘氢气球横渡海峡葬身大海的罗泽尔……伟大的悲剧知多少?伽利略备受教会打击,科学沉冤300年;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毁于一旦,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这样,在话题的情境之下,学生们将“牵”的处境摆脱了,思维的空间也拓宽了,学生们的主体意识以及独立思考受到了很大的鼓舞,“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策略得到贯彻实施。

3.注重问题的语言表达

如果教师让课堂上的提问表达清楚,就能够将学生正确回答问题的可能性提高。提问的语言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清晰,避免不规范、冗长或模棱两可的提问。尽量避免反问,因为反问的问题,往往要求学生直接说出结果。避免将答案包含在问题之中。教师要避免重新表述,有的时候,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随后又进行表述的时候,会将学生的思路打断,有的时候重新表述的问题和最开始提出的问题不同,那些有经验的教师不会出现提问之后为帮助学生理解而重新措辞加以说明的情况。教师可用语言提醒学生注意即将提出的问题,如:“我提出一个问题请你思考”“我提出一个问题,看谁答得好”,激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问题的思考活动中去,最终做出正确的回答。

4.处理好因人施问

因材施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教学原则,当应用到课堂提问中时,则应当是因人施问。教师在将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之后,要善于进行察言观色,教师需要根据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们不同的面部表情来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

5.把握提问的时机

在课堂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在提问的时候将时机把握好。如果时机得当,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时机不当,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如果把课堂提问加以分类,似乎更容易把握住提问的时机,使提问更加科学。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可以分为课前的复习提问、过度提问,讲授过程中的突出重点的提问,化解难点的提问,小结中对知识总结的提问,还有,为了能将学生的兴趣激发而设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提问,应用性的提问等等。这些提问应用得及时,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6.要注意发问的方式

教师发问时,应当先向全体学生发问,等全体学生思考一遍之后,再指定学生回答。这样能够令全班同学注意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令全班同学都在自己的心目中尝试拟定一个答案,并且还能够更好地对某一个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发问不宜依照一定的次序,有些教师往往依照学生的座号、点名册上的顺序依次发问,这种机械的发问方法,虽然可以使发问的机会平均分配于全体学生,但是因为发问既有一定的次序,学生就知道这个问题应该轮到哪位学生解答,其余的学生就可以不注意了。所以,当教师进行提问的时候,不要有一定的次序,要使学生们没有办法对这一问题进行推测,应当轮到谁进行解答,因此全班的同学就一定要集中注意了。但是教师发问的机会也要平均分配在全班同学中,教师不能只向一少部分聪明的学生进行发问。教师把问题说出之后,需要停顿,有等待时间,等待时间与问题的难度相匹配。

7.及时做出评价

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当中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及时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不拘一格,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现状注重激励,要肯定学生的努力与潜力。当学生自信地回答正确时,说明这个问题对他来说挺简单,加以肯定,可用“正确”“不错”等评价语言,不要做过多表扬。当学生感到不自信,犹豫回答正确的时候,教师应当给予积极的肯定,可以用“完全正确”,“非常好”,“太棒了”等积极的评语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得学生以后有更大的积极性回答问题。当学生充满自信但是回答错误的时候,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的积极思考做出肯定,引导学生最终得出正确的答案。或者可以叫另一个学生回答这个问题,使得他受到挑战,会更努力。当学生不自信回答错误,这时教师不应马上叫学生坐下,可以再复述一遍问题鼓励学生回答,也可改变提问的角度或添加辅助性的问题引导回答,即使多次启而不发,也可请学生先坐下,让他听别人的回答。有经验的教师总不放弃任何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因为我们强化的是学生的参与与努力。“教师的评价应当是永远更好地帮助学生们不断成长和进步,这比起将学生的错误进行归类更为重要。”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只有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引发出学生积极思考的意志,深化学生对于自己所学知识的理解,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进行很好的培养。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情境,将提问的技巧运用好,这样才能够取得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玲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