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获取成功的资本全集
45175800000192

第192章 姜太公巧求职

姜太公原名吕尚,又称姜尚,又名姜子牙,号飞熊,又号太公望。究其源,姜尚是炎帝的后裔,伯夷之后,历史研究证明,是山东日照人。

吕尚是建立西周王朝的第一位功臣,又是齐国的始祖。他的军事谋略与治国思想对后世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传说吕尚是显贵之后,后家道中落。至吕尚这一代已经沦为贫民了。为了维持生活,少年时他曾在商都朝歌宰牛卖肉,也曾到孟津做卖酒生意,不过生意极差,连维生都成了问题。吕尚虽然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孜孜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国之道,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效力于祖国。

但要想成就大事业,没有权力不行,可是像他这样出身卑微的社会底层之人,要爬上去简直是天方夜谭!他在朝廷试探过,但纣王昏庸无能,没有成功。老年时,他决心入周寻找机会,选择了距离周的都邑仅几十里的磻溪垂钓为生,等待时机来。这里离都城不远不近,恰到好处,风景又秀丽,好山好水,符合高人逸士的生活情趣,能够借山水之助加强人格的感染力。

至于吕尚怎样从一个平民老者到西周第一功臣呢?这里就有众人皆知的典故——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而吕尚当时所希望钓的这条“大鱼”,就是周文王。

周文王,姓姬名昌,纣王时被封为西伯,又名伯昌,是周族首领王季的第三子,有雄才伟略,善良仁慈,被誉为“圣人”。其父被商纣王杀后,西伯即位号文王。他以岐山下的周(今陕西岐山北)作为基地,继承祖先的事业,尊老爱幼,礼贤下士。

一次,文王在野外行走,见路上枯骨累累,心里很难过,马上吩咐把枯骨好好掩埋。随从告诉他:“这些都是无主之尸。”文王说:“统治天下的就是天下的主人,治理国家的就是一国之主。我就是主,怎能说这些尸骨无主呢?”此事传出去后,各地的人都称赞道:“西伯对枯骨都这样爱护,何况是对人呢?”于是,一大批人才,如散宜生、闳夭等都来投奔他。在散宜生、南宫适等大臣和儿子武王、周公的帮助下,文王将周族的势力进一步向东发展。

商纣王深感焦虑,就把文王召到朝歌,关进监狱,将其子伯邑考醢尸,强迫文王食之。散宜生等人为救文王,除贿赂纣王宠臣外,还送给纣王大量珍宝、美女,纣王被这些礼物弄得眼花缭乱,加上宠臣为文王说情,消除了对文王的疑虑,便把他放了回去。这一抓一放,暴露了纣王的昏庸,更加坚定了文王讨伐商朝、取而代之的决心与信心。回国后,他积极发展经济、训练军队,更加注意搜罗人才。一经发现,就想法罗致,并予以重用。

话说姜子牙在渭水之滨,天天到磻溪垂钓,他一面耐心等待,一面把自己的志向和对世事的分析编成歌谣,教渔人、樵夫等传唱来引起文王的注意。

冬去春来,春草萌生,花红柳绿,景色宜人,正是游玩的好时节。一天,文王带着散宜生、南宫适等人来到渭水之滨游玩,君臣游兴非常高时,一伙渔民作歌而来。这伙人如此唱道:

忆昔成汤扫桀时,十一征战自葛始。

悬肉为林酒作池,鹿台积血高千尺。

今经六百有余年,祝网恩波将歇息。

内荒于色外荒禽,可叹四海沸呻吟。

我曹本是沧海客,洗耳不听亡国声。

日逐洪涛歌浩浩,夜观星斗垂孤钓。

孤钓不如天地宽,白头俯仰天地老。

一听歌词饱含着商朝将要灭亡、乾坤必定更替与隐者避世之意,文王非常惊奇,命南宫适叫来这伙渔民,问道:“请问,这歌是你们所编唱的吗?”一个渔民答道:“我们是打鱼的,不识字,哪会编歌呢?是一个叫姜子牙的老翁在磻溪垂竿钓鱼时唱的一首歌,他每天都唱歌,还教我们唱,我们听久了,也便会了,其实并不解歌中之意。”文王听了,立刻前往磻溪,寻找姜子牙。

来到磻溪边,只见一棵柳树下,在一块平洁的大石头处,有鱼竿漂在水面,姜子牙却无影踪。求才心切的文王耐心地等到夜幕降临,仍不见人影。散宜生一语提醒文王:“求贤聘杰士,理应心诚,今天我们突然闯入,说明心意不诚,行为不恭敬,因此,贤人才故意避开,我们应当另择佳日专程拜访才是。”文王认为言之有理,只好不舍地离开了磻溪。

回宫后,文王令文武大臣不得回家,都住在官里,斋戒三日。第四天,大家洗浴整衣,抬着礼品,前往磻溪。途中惊动了无数百姓,扶老携幼,都来观看迎贤这一盛况。队伍行至树林边,文王命令队伍停下,不准大声吵闹。

文王下马,同散宜生步行入林,只见一老翁坐在溪边背对着大家,文王猜想此人一定是姜子牙。两人悄悄来到老翁身后,不敢惊动。的确,文王猜得不错,此人就是姜子牙。其实,姜子牙早就发觉了他们,而且,前几天他也是故意躲开的,他想考察文王,看看他是否是真正的慧主,是否真正求才若渴。

今天,他还想考察一次。他明知文王已站在身后,却视而不见,自言自语道:“世人垂钓以诱饵,老夫泪眼视空钩;王公卿士无人知,面对流水度春秋。”

文王听罢,更觉得姜子牙是个奇才,再定睛一看,又发现了奇怪的事:姜子牙的鱼钩并不在水中,而是高出水面三尺多,钩是直的且无鱼饵。文王不忍低声问道:“先生可就是隐士姜子牙?”姜子牙故意装作不认识文王,慢慢扭过头来说道:“小民确是姜子牙,但不过是一介村野匹夫,并非隐士。”文王想了一下,又问道:“别人垂钓均有诱饵,钩入水中。先生如此钓法,能钓得住鱼吗?”

姜子牙借题发挥:“莫言钩离奇,自有负命者。大家皆知纣王无道,可是,伯邑考就甘愿上钩;纣王自认为才智过人,能识破一切谎言,可偏偏是让散宜生的奇钩钩住,放跑了有取而代之之心的文王。”文王听了,更加敬佩,诚恳地说:“不瞒先生,我就是您说的文王。祖父老太公生前就盼望我得到一个协助我兴邦立国的贤臣,现在我得到了,您就叫太公望吧。请先生收拾行装,随我进宫。”

姜太公见文王确实是谦虚待人、礼贤下士的君王,便同意前往。文王非常高兴,立即将他迎上马车,姜子牙于是永远离开了磻溪。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姜子牙终于钓到了“大鱼”,等到了赏识自己的明君。此时,姜子牙年已80岁。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渭水垂钓”,其钓者醉翁之意不在酒也。

在中国封建历史中,每朝每代的官位是有限的,但想做官尤其是想做大官的人却是无限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是何等激烈的竞争。要想做大官,能有别人引荐固然是好事,怕只怕没有提拔自己的人,此时就要等待伯乐去挖掘、发现自己。

成功箴言

姜子牙韬光养晦,暗藏力量,终获成功,这在世人看来,也是识得千里马的伯乐周文王的成功。古代政治便是这样,彼此为取相互所需,投其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