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建工作实务丛书: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常识
45171800000002

第2章 马列主义哲学思想

世界观

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整个世界最根本的观点。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就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世界观的基本问题。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立场、利益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在阶级社会中,世界观的鲜明特点是具有阶级性。世界观多种多样,但基本上可以分为剥削阶级世界观和被剥削阶级世界观。不同世界观之间的斗争,归根到底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怎样的世界观就有怎样的方法论。世界上没有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不同的阶级和人们都是在一定的世界观指导下行动的,都是按照一定的世界观来改造世界的。世界观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方法论

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和世界观是统一的。用世界观去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一般说来,对世界的基本观点怎样,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也就怎样。用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世界观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方法论,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物质的,它在普遍联系中有规律地运动和发展着,其根本原因在于事物自身的内部矛盾性,矛盾是客观的普遍的存在的。这就要求客观地、全面地、发展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事物的内因去揭露矛盾,这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方法论。它为无产阶级提供了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唯一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人生观

是对人生问题的基本看法。关于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和道德等观点的总和。它包括幸福观、生死观、苦乐观、荣辱观和恋爱观等,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具体表现,为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方法论上受世界观的指导。由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地位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文化素养不同,物质与精神的需要不同,形成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生观。封建地主阶级的人生观,或者崇尚物质生活的享受,或者维护宗法等级与特权,或者悲观厌世;资产阶级人生观,从个人主义出发,一切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把剥削他人、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和追求享乐腐化生活视为人生的根本目的,无产阶级人生观从集体主义出发,一切为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视为人生的最高目的,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人生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为人类做出的贡献的大小。无产阶级人生观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最进步的人生观。

唯物主义

是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是可知的一种哲学学说。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唯物主义是由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来规定的。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不依赖于精神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大脑的机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就是唯物主义。它是在人们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在主观和客观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在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般说来,它是社会进步阶级和势力的世界观,代表它们的利益和要求,反对反动阶级和反动神学,保护科学发展,推动社会进步,随着社会实践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它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其发展经过三个主要阶段:古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心主义

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对于哲学的基本问题,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世界是精神的产物,世界统一于精神,从而根本上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意识看成是世界的本质,认为客观世界是主观意识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把精神客观化,认为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质,把物质世界看成是客观精神的产物。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则在于把意识和物质形而上学地割裂开来,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从而否定意识的物质基础。列宁说:“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主观和客观

是认识论中的一对重要范畴。主观指人的意识、思想或精神;客观指人的意识以外的物质世界,或指认识的一切对象。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认识论上的表现形式。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对立统一。客观不依赖于主观而存在,客观决定主观,主观能动地反映客观,并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在一定的范围内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主体和客体

是认识论中一对重要范畴。主体指认识者即进行实践活动的人,客体指和主体相对立的客观世界,即主体的认识和改造对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即认识和客观对象的关系,也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种表现形式。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对立,只有在认识论范围内才有绝对意义。客体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但是同客体相对的主体,并不是消极地适应客观世界,而是通过实践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自身。唯心主义者以不同方式颠倒了主体和客体的真实关系,夸大主体的作用。机械唯物主义者只承认客体不依赖于主体,不了解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两者都是错误的。

辩证法

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哲学学说,是同形而上学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dialektiketéchē,原意是对话、辩论。古代哲学家把揭露和克服对方议论中的矛盾而求得真理的方术叫做辩证法。后来,哲学家把用矛盾即对立统一观点研究世界称为辩证法。辩证法是在同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有三种基本形式:古代的朴素的辩证法、近代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现代的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在哲学史上,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辩证法有时与唯物主义相结合,有时又与唯心主义相结合。就其本性而言,它同唯物主义有密切关系,辩证法往往反映社会进步阶级和势力的要求,推动科学和社会的进步。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人类辩证思想,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创立的,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客观事物是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发展表现为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量变的过程;发展不是直线进行的,而是沿着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螺旋式道路前进的,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其自身内部的矛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