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好孩子就这么简单
45171400000005

第5章 父母要学会欣赏孩子

学会欣赏孩子,就是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源于一位伟大的父亲——周弘。周弘利用传统教育中赏识的巨大能量,把女儿周婷婷由一个令人同情的聋哑孩子培养成为我国第一位聋人大学生。他在《赏识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赏识教育”的概念。他在书中说:“准确地说,我们称它为‘赏识——成功教育’。说白了,就是教孩子说话走路的教育,孩子学说话,说得再差再迟,我们会说‘贵人语迟”父母从不会抱怨,只会不断鼓励赞赏;孩子学走路摔跤再多,父母从不会嘲笑他,只会坚持不懈地帮助他,结果,每个正常的孩子都学会了说话走路。赏识的实质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

的确,当自己的婴儿呱呱落地时,父母是多么欢喜地看着自己创造的小生命。到了孩子学说话的年龄,父母不因别家的孩子早已叽叽喳喳而抱怨自家的孩子开口迟,他们承认每个人是不同的。终于有一天,当孩子发出一句含糊不清的“爸爸”“妈妈”时,父母又亲又抱,给予无限的赞赏。于是,孩子的话越讲越多,越讲越好,学会了人世间最难学的口语。

同样,当孩子姗姗学步时,父母都允许他跌跤,并鼓励他勇敢地爬起来,有的还夸孩子的跌跤姿势优美。孩子坚信自己是个成功者,由不怕失败到不甘心失败,跌倒了爬起来,最后由爬到走、由走到跑……

然而,当孩子走大以后,出于“望子成龙”心理,许多家长抛弃了教孩子说话、走路的那种赏识心理,开始攀比孩子的分数、本领,对成绩不理想的孩子抱怨、打骂,甚至由恨铁不成钢到拔苗助长。这种否认差异、不允许失败的做法使许多孩子丧失了自信、自尊、自爱,导致越来越失败和两极分化。有许多孩子由害怕失败,到甘心失败,跌倒后再也爬不起来。一些孩子虽然在学习上取得成功,也是经不起任何挫折,自私到不允许任何人超过自己。

每一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每一个父母都会相信孩子的身上有着巨大的潜能,可是潜能的开发需要家长像教孩子说话、走路那样给予无尽的赏识,如果赏识给了孩子“我能行”的强烈自信心,那么就会帮他在舒展的心情中踏上成功之路。

赏识教育,归根到底就是要让父母感悟到“赏识导致成功,埋怨导致失败”这一道理。它的育人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导向功能

赏识教育可体现在对孩子实施激励性评价上,肯定孩子的长处,挖掘孩子的亮点,否定孩子的不足,寓批评于表扬之中。教育学告诉我们:孩子有比较强的自尊心、荣誉感和积极向上的心理,教育过程中应以表扬为主,对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因为赏识教育能使孩子正确认识自己,能促使孩子自激自励,互激互励,不断地去追求成功。

(2)评价功能

积极的评价具有激发孩子的表现欲,发展他们良好个性的作用。实施赏识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积极评价应有的作用。期待的目光,赏识的话语,能使孩子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

(3)激励功能

心理学家特别强调成就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动机,包括认识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从这个角度看,赏识教育就是通过赏识孩子,使孩子感到自己的行为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和赞扬,因此,它具有鲜明的激励功能。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正是在赏识教育下,在赞许和认可中,孩子增强了一种自信心,增强了一种成就动机,可以满意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对孩子实行赏识教育,归根到底是为了最大效益地培养孩子健康成长,它的实质在于:

(1)抓住孩子渴望被关注的心理

赏识教育,就是让孩子在“你能行”“你是好孩子”“你真棒”“你很出色”“这办法真妙”“我真为你骄傲”的感觉中走向成功,它符合孩子那种希望得到他人肯定和欣赏的心理。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孩子都需要不断地激励。

(2)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就看你会不会使用“赏识教育”这把开启孩子心灵的金钥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你能行”“你真棒”,在家长的鼓励下,许许多多的孩子在快乐中改变,在快乐中成长。赏识性语言与动作带给孩子们的是一种快乐的动力、一种向上的自信,其奥妙就在于它卸掉了压在他们心上自卑的巨石,于是孩子的潜能就像火山一样爆发了。不少孩子有这样的体验,因为在某次考试中考出了好成绩,从此就爱上了该门课程;反之屡遭失败,就可能引起孩子对该门课程的憎恶。可见,成功意识对青少年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3)承认差异,允许失败

现实生活中抱怨多于赏识的事实比比皆是。从某种角度说,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以及过去的科举制度,都具有淘汰性,每年仅有50%的同龄人考上大学,却有92.8%家长希望孩子读大学,19.3%的家长还希望孩子读硕士,教育几乎成了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要知道,如果家长不承认孩子之间的差异性,不允许孩子失败犯错误,结果使孩子害怕失败,害怕犯错误,扩大差异。

赏识教育,就是对孩子“竖起大拇指”的教育。实行赏识教育,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观念

为什么不竖起大拇指?竖起大拇指,就是赏识教育的重要形式。赏识教育,就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对孩子的进步与成功予以重视和赞扬的教育。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许多与生俱来的特质,比如相貌、气力、智商等,这时候,家长的角色应该是一台独具慧眼的“挖掘机”,时时刻刻挖掘出潜藏在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然而,我们的家长却会经常在不经意间对孩子这样说:“这么简单的题目都要做错,怎么去考重点学校?”“就依你现在的考试成绩和行为表现,将来多半是没有出息,迟早会被社会淘汰的。”也许,家长这样做的目的是想通过揭孩子的痛处,来唤醒孩子那颗上进的心,以此让孩子振作起来。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这样做却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效果恰恰适得其反。

(2)时机

什么时候竖起大拇指?竖起大拇指的时机,存在于实施“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有的家长喜欢对孩子说:“你比某某好”“某某不如你”。采取这种与别人比较的表扬方法,容易使孩子形成自以为是、自满、瞧不起别人等心理,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也有的家长在孩子每做好一件事情后,都要“真乖”“真棒”“真聪明”地赞扬个不停,其实这种无节制的廉价表扬,也会使孩子滋生虚荣、自负、骄傲心理。当然,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鼓励,离不开老师的表扬。夸奖是一种激励,激励比批评的效果要好得多,但也不能走向极端。由于不适当的表扬留下的后遗症,比如备受家长、老师赏识的孩子,往往经不起批评,心理承受能力差。这是为什么?实际上就是家长、教师滥用表扬给“宠”的。

所谓“赏识教育”,就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小题大做、无限放大,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在“我能够成功”的信心中成长。无疑,赏识教育是一种成功的教育理念,它不仅让孩子感到对自己充满信心,也会增强亲子之间的感情,让世界充满爱。(3)方法

怎样竖起大拇指?在教育中,优等生和后进生往往是家长和教师最敏感的话题,说到优等生,无人不识,无人不晓,然而对后进生往往缺乏深入的了解,并且多以轻视的目光对待或者忽略其存在,后进生受到的伤害可能最多,有来自教师的、同学的、家长的,有时是来自自己的(有时他们连自己也瞧不起自己),因此,他们更需要受到公平的对待,也希望自己受到重视与赞扬,找回自我价值,这也正是赏识教育的价值目标所在。教育家卡耐基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与鼓励。”对于所谓的“差生”更是这样,他们更需要建立成功感与成就感。心理学认为:“成功使人愉悦,充满信心。”后进生尤其需要体验成功,这是因为他们所体验到的失败多于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所需要的“成功感”比其他孩子更为强烈。多给后进生取得成功的机会,充分展示其优势,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愉悦,这比苦口婆心地给他们讲道理的效果要明显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