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好孩子就这么简单
45171400000048

第48章 把爱心教育放在第一位

孩子可以被看作是一面镜子,给他们爱,他们会报之以爱;无所给予,他们便无所回报;无条件的爱得到无条件的爱的回报,有条件的爱得到有条件的爱的回报。

因此,不管你怎样把净化和丰富精神世界的活动引入家庭生活,记住,有一点是最重要的:如果你的内心没有爱,就不可能给别人爱。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要让内心世界充满爱,这样你才有多余的爱给别人,才能培养引发你们的孩子来自内心的爱。

你应该让孩子理解,无附加条件地服务于他人,就是不要任何回报的服务和爱的给予。学会把孩子看作是与你脱离的、独立的人去爱他们,你的职责是把他们变成与你一样的人,即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力成为最好的人。

通过对物质东西的淡化,你就能更加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使其成为一个更加完美的人。有一个家庭建立了一种“拾到钱上缴”的制度;一位美国妇女总是教她的孩子把自己所有的东西与别人共享;另一位母亲教她的孩子把食品分给陌生人吃,照顾陌生人,让陌生人感觉到他们是受欢迎的;总是这样教孩子说一切都得大家享用,既不要重视物质第一,也不重视东西的所有者是谁,而是应该尊重所有的人。

你要教育孩子在过日子时要心里装着世界上的人民。要让孩子清楚与世界上其他人相比,我们是如何利用自己的自然资源的,我们的消费量是多少,属于我们的那份自然资源有多少,人们可以提醒自己和孩子,在每座城镇,每天在本国公民和其他国家的公民之间都存在着数不清的联系。我们大家彼此是互相依赖的。如果我们记住了这些,在进行消费和生活方式选择时,就会更加负责任地约束我们的行为。

有一位母亲讲了这样一件事情:

有一次我带孩子去公园玩,坐下来休息的时候,我给孩子买来一些果冻。这时,我注意到身旁有一个小女孩,也坐在那里休息,她妈妈可能有点事儿暂时离开了。我看到她用渴望的眼睛看着我的孩子吃果冻,于是我就对孩子说:“莎莎,给这位小妹妹吃点果冻好吗?”

“不,我自己要吃。”莎莎不同意。

我只好继续耐心地对她说:“莎莎,要是妈妈有事情不在你身旁,而这位小妹妹在吃果冻,你想不想吃呢?”

“想。”莎莎毫不犹豫地说道。

“这就对了,现在你把果冻给这位小妹妹吃,等到下次妈妈不在你身旁的时候,那位小妹妹也会把东西给你吃的。”

莎莎看看我,又看看那位小妹妹,终于拿了一些果冻给那个小女孩吃。

这位母亲很好地对孩子进行了爱心教育,使孩子学会了体贴别人,关心他人。有了这种爱心,孩子将来就能够成为受人喜欢的人。

你还可以促使孩子所在学校发起志愿者活动;你可以通过一些途径找到帮助他人的机会。可以让孩子们用夏天放暑假时间从事志愿者工作。年轻人和儿童要获得这种亲身经历的一种方法,就是参加一个当地或在全国或世界范围内组织的助人为乐活动,没有比这种亲身经历更能促使孩子产生爱心了。一个大学生作为志愿援外工人,参加了儿童安居工程建设后说,她真地学会了在购物,甚至在买口香糖之前先问问自己“我真需要这个吗?”她弄不懂为什么在美国有那么多人拥有很多财富,而另外一些人却一天几乎吃不上一顿饭,她希望志愿者的工作会使她所帮助的孩子们享有多一点的童年生活,会使他们有权拥有更高的目标。

家长在对儿童教育的过程中,应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正面事物,培育儿童的爱心,这样才有利于德商素质的提高。

(1)热爱动物,热爱生命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些情景:孩子逛街时,迎面过来一只小狗,孩子情不自禁去抚弄小狗,眼里流露出爱怜的神情。动物园、公园里,往往是孩子们的天下。孩子们和小动物们嬉戏,快乐异常,显现出爱的天性。

相反,我们也看到一些搞恶作剧的孩子,抓住小猫、小狗的尾巴,听到它们悲惨的嚎叫而开心不已。

西方国家大多制定了法律,禁止虐待小动物,目的是用法律抑制残忍。英国有句名言:“爱我者爱我的狗。”把狗等同于人,借用小动物启迪孩子的爱心,最直观和便捷。现代社会掀起“宠物热”,并非全是精神空虚,它也是人类在人情淡薄的后工业社会中,借用宠物培育爱心,最终仍是呼唤美好人性的一种表现。

精神病学家主张:对患有精神障碍症的人来说,喂养猫狗为伴,能疗治心理残缺,缓解病症,增强患者的信心和爱心,从而热爱生活,恢复健康。同样,为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借用小动物活泼可爱的天性,来唤起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2)帮助孩子克服自私自利的性格

“我的,给我,我要!”这是小孩子最常说的几个词。可见,小孩子的自我意识很强烈,这往往被用来证明“人生来是自私的”。

诚然,人有自私的一面,属于动物的普遍共性,但并非不可改变。婴儿学会的语言中,最早还有“爸爸””妈妈”这些词,说明婴儿最早感受到的他人便是父母。父母的爱是无私的,父母精心呵护孩子,让婴儿最先感受到人间的温暖。

父母之爱是无私的奉献,历来为人们讴歌,但切不要把它当作对孩子的馈赠,否则便成了溺爱,反而会助长孩子的自私心理。

家长千万不要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应让孩子懂得,除了“我”,还有其他人。在家中,应教育孩子尊敬父母、爷爷、奶奶,形成“长辈先用,最后轮到我”的意识。中国古代有个“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的是排行最小的孔融让哥哥姐姐先选大个的梨,可见古人早有教育孩子避免自私行为的范例。

父母亲是孩子最直接的教育者,应该注意把父母的辛劳告诉孩子,让孩子明白父母之爱的伟大,懂得父母为了自己的成长作出多么大的牺牲。这样,孩子便会体谅父母,不再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的伺候。有机会也让孩子学习照顾父母、长辈,明白爱心是相互交流的,不只是单方面的索取。创造一个富有爱心的家庭气氛,能克服孩子的自私心理,养成关心别人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