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好孩子就这么简单
45171400000035

第35章 让孩子在考试中保持好心态

考试焦虑又称为考试恐惧,是指因考试压力过重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迎考及考试期间出现过分担心、紧张、不安、恐惧等复合情绪障碍,还可能伴有失眠、消化机能减退、全身不适甚至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一系列症状。这种状态影响考生的思维广度、深度和灵活性,降低应试的注意力、记忆力,使复习及考试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无法参加考试。有的考生因此反复逃避考试,严重者可发展为精神障碍。但是,虽然我们今天已经不主张应试教育了,但是在工作学习中还是会经常要经历考试的,因为考试毕竟是选拔人才的一种客观手段。如果自己的孩子因为不能摆脱考试焦虑、难以达到良好的心态而失去种种机会,与大好前程失之交臂,岂不是可惜?父母一定要指导孩子在考试时保持良好的心态。

(1)考试焦虑的原因

考试焦虑的产生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来源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内因主要与个体的个性、抱负、认知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有关。考试焦虑是后天形成的心理障碍,是个体在不良的教育环境下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研究表明,考试焦虑与下列因素有关:

多数是因为家长和老师有意或无意对孩子的考试成绩提出过高要求,超越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因此形成了过度的心理压力。

考试焦虑程度与自身能力水平呈负相关,即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或学习效果较差的孩子更容易产生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程度与期望值呈正相关,即要求自己成绩过高的孩子更容易发生焦虑的状况。

考试焦虑程度与竞争水平呈正相关,即考试意义越重大、将要遭到淘汰的人越多、竞争越激烈越易产生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程度与考试失败经历呈正相关,即经历过重大考试失败的孩子容易产生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程度与心理、生理状态呈负相关,即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容易发生,且生理状态不佳的话,也会产生因考试而不安的状况。

(2)帮助孩子在考试中保持良好心态

因为考试焦虑是一种心理障碍,父母只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其产生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治,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减轻压力,放下包袱。有效地降低考试压力是防治考试焦虑的首要措施。考试焦虑常常随着考试的结束而迅速消失。但由于对学生来说不能避免考试,因而应优先考虑在不影响正常学习情况下减压。考试压力是考生主观认知在客观条件下作用的结果,老师,特别是父母负有相当的责任。教师和父母应该对考生的学习能力、自觉性和心理承受能力有一个恰当的估计,改变“压力越大,效率越高”的错误观念。引导孩子恰当地估计自己的能力,降低过高的学习目标,让他们保持恰当的压力就可以了,要学会重视学习过程而不要太计较考试的最终成绩。可以通过养成将考试当作业、作业当考试的习惯来减轻压力。

端正动机,改变认知。考试焦虑是孩子对考试这件事在认知上的歪曲,导致情绪上的紊乱和行为上产生的异常现象。他们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且常常绝对化,即认为考试失败会导致可怕,乃至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对这样的孩子,父母要帮助他们改变对考试的错误看法,使他们意识到自我认识和评价才是造成压力的关键,帮助他们分析为什么在同样的迎考中,其他学生没有过高的考试焦虑,通过改变其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放下包袱,端正考试动机。要相信只要平常自己努力了,考试结果就不会差的。

考试焦虑常常随着考试的结束而迅速消失。教师和父母应该对考生的学习能力、自觉性和心理承受能力有一个恰当的估计,改变“压力越大,效率越高”的错误观念。引导孩子恰当地估计自己的能力,降低过高的学习目标,要学会重视学习过程而不要太计较考试的最终成绩。劳逸结合,有张有弛。大多数患有考试焦虑的孩子在处理学习与休息的关系上存在缺陷。他们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太多,且生活安排单调,不注意休息和文体活动,即使在娱乐时也在想着学习,使自己的大脑总是处于紧张状态,不能通过文体活动,达到生理与心理上的完全放松,导致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调节机能紊乱。因此,对这样的孩子,父母要指导他们合理用脑,注意营养,劳逸结合,维护神经系统的正常机能,能够有效防治考试焦虑。

学会放松,保持平常心。多数患有考试焦虑的孩子缺乏在特定情景下控制自己的能力,因而父母们有必要帮助他们进行这方面的行为再造,使他们在紧张时能够运用意念控制、调整呼吸等多种方法松弛躯体,转移注意力,抑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以达到调整心理状态的目的。有必要的话,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放松训练更为有效。

大多数患有考试焦虑的孩子通过上述措施是能够明显好转的。但是,对少数严重者需要进行专门的心理治疗或配合药物治疗。由于考试焦虑发生率很高,对父母来说,注意从小培养孩子健康、正确的应试心理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