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真好
平淡真好!平平的,不令我们颠簸;淡淡的,不让我们昏醉;使我们坦坦荡荡地处世,明明确确地看人。
徐志摩说:“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是何其平淡、何其洒脱、何其豁达啊!
我喜欢平淡,因为平淡正是深沉。平淡不是平,反而在它的平中有醇美,淡中有深情;正如平淡的香水,在似有似无之间,给人一种飘逸;正如平淡的画,在简简疏疏之中,予人一种幽远。
能饮平淡的酒的人,不显得他没酒量,却显得出他的雅兴,浅酌半杯不是比酒气熏天地拼斗更有味吗?
能听平淡的话的人,不显得他浅薄,而显示出他的修养;从平淡的言语中找寻哲理,不更能引起会心一笑吗?
能过平淡的日子的人,不显得他平凡,而显示出他的恬适;从蔬果瓜豆中找滋味,不也是一种享受吗?
能写看来平淡的诗,不显得他词量不足——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这些诗,十岁的孩子也懂,不是意味无穷,且成了千古名句吗?
平淡真好!平平的,不令我们颠簸;淡淡的,不让我们昏醉;使我们坦坦荡荡地处世,明明确确地看人。
所以平淡也就是最美的“真”。
心扉
假使心有扉,这心扉必是随着年龄而更换的。
假使心有扉,这心扉必是随着年龄而更换的。
十几岁的心扉是玻璃的,脆弱而且透明;虽然关着,但是里面的人不断向外张望,外面的人也能窥视门内。
二十几岁的心扉是木头的,材料讲究,而且雕饰漂亮;虽然里外隔绝,但只要爱情的火焰,就能将之烧穿。
三十几岁的心扉是防火的铁门,冷硬而结实;虽然热情的火不易烧开,柔情的水却能渗透。
四十几岁的心扉是保险金库的钢门,重逾千斤且密不透风,既耐得住火烧,也不怕水浸;只有那知道密码、备有钥匙的人,或了不得的神偷,才能打开。
砂纸
一群爱家、爱国的人民,团结在一块土地上,不论那块地有多小,都能成为坚强而受举世尊重的国家。
如果将“纸”比喻为“土地”,“沙”比喻为“人民”,“胶”就是“爱国心”。一群人民居住在一起,却不爱那个国家,犹如一盘散沙倒在纸上,纸稍震动,沙就掉了。但是如果在纸上先涂一层胶,再把沙铺上去,使沙跟纸粘牢,则变成一张有用的砂纸。
纸是何等脆弱的东西,它一撕就破。
沙是何等松散的东西,它一吹就去。
胶是何等平凡的东西,动植物中都可以提炼。
但是只要它们合在一起,就能成为足以磨铁锉钢的砂纸,如同一群爱家、爱国的人民,团结在一块土地上,不论那块地有多小,都能成为坚强而受举世尊重的国家。
得意事
得意人前勿谈得意事,免得毫无反应。失意人前勿谈得意事,免得予人伤害。
得意事,最不堪谈论。
得意时,勿谈得意事,以免给人骄傲的感觉。
失意时,勿谈从前的得意事,以免落人讪笑。
得意人前勿谈得意事,免得毫无反应。
失意人前勿谈得意事,免得予人伤害。
得意事,仿佛一瓶好酒,不宜拿出来给不嗜酒的人喝,因为他不懂得欣赏;也不宜给醉了的人喝,因为他已不能欣赏;更别给酒鬼喝,因为他会一饮而尽;尤其不要给病人喝,以免病况加重;只适合找个安静的地方,一人独酌,陶陶然乐在其中,醉了也不怕失态。
凋与萎
有人凋而不萎,有人萎而不凋;有人退而不休,有人休而不退。各有各的人生观,各有各的处世论。
有些花是凋而不萎,有些花是萎而不凋。凋而不萎的,譬如樱花、桃花,花瓣还晶莹鲜丽,就落英缤纷。萎而不凋的,譬如绣球、雏菊,花瓣已经干枯朽烂,仍赖在枝头,不愿凋落。
凋而不萎的花,欣欣地来,明丽地去,或是点整枝的火焰,或是落满地的花雨,不论花开还是花落,都美得艳、艳得凄。
萎而不凋的花,欣欣地来,却不爽朗地去,来时固然明艳照人,去时却引人怨叹;只见颜色渐退,芳姿渐损,残破凄凉。
人也如此,有人凋而不萎,有人萎而不凋;有人退而不休,有人休而不退。各有各的人生观,各有各的处世论。
尾牙
尾牙辞退人,真是既不合理,又不尽情,且伤人自尊的做法啊!
“尾牙”是我国古老的习俗之一。在腊月十六,雇主照例要宴请伙计,一方面对整年的辛劳表示谢意,一方面借机辞退不中意或不再需要的人。这辞退的方法十分特殊,全以鸡头端上桌时所朝的方向来决定:鸡头朝老板,表示大家都要留任;朝向伙计,则正对的人将被辞退。这样做,看来很含蓄,所以被许多人赞扬,只是大家好像忽略了其中不合情理的地方。
一、吃尾牙既然有年终犒赏之意,理当宾主尽欢,轻轻松松、高高兴兴地聚会,何必在这一天辞退人,让大家在心理上有压迫感呢?
二、当鸡端上桌,没被鸡头对着的人固然庆幸,那被辞退的人,却多么下不了台。有道是“失意人前勿谈得意事”,何必在欢乐的众人面前,制造那最失意且尴尬的场面?
三、尾牙已近春节,临过年突然被解雇,住在东家的,得卷铺盖走路;成了家的人,则在迎春纳福的时刻,带回失业的坏消息,使全家在春节前夕,蒙上一层阴影,是多么可怜。
什么时候不好辞退人?要辞退人何必在尾牙表示?
老板早一点私下告诉不打算续用的人,使他能及早准备,并找个台阶,说是另有打算,自己请辞,不是彼此面子都好看吗?
等过了新年再辞退伙计,使他能过个快乐年,再于天气暖和、万物萌发时,生气勃勃地寻求新工作,不是更合理吗?
让大家好好享用尾牙,感激老板一年的照顾,谢谢伙计终岁的辛劳,宾主尽欢,不是更合情吗?
尾牙辞退人,真是既不合理,又不尽情,且伤人自尊的做法啊!
自思自立
“自私自利”是不好的,但是“自思自立”、“自力自司”,不但好,而且必要。
“自私自利”是不好的,但是“自思自立”、“自力自司”,不但好,而且必要。
“自思”是自己思考,“自立”是自己独立;“自力”是自力更生,“自司”是自己管理。
不自思的人,凡事跟着别人想,必无法自立;不自立的人,总是靠他人,必无法自司;不自司的人,虽有才力,却常假手于人,称不上自力;不自力的人,虽能思考,却不力行,也是枉然。
所以自思、自立、自力、自司,缺一不可。
伟大的胶条
一个人帮助你,却从不表现他自己,使你保持自尊;而且在帮助你之后,便悄悄地隐退,一点都不要你报答,一丝痕迹都不留下,他不是太伟大了吗?
“我们公司制造的胶条种类真是太多了。”一位在胶条工厂做事的朋友对我炫耀。
“布的胶条可以包扎伤口,宽的胶条可以封闭纸箱,透明的胶条能够粘贴文件,双面的胶条适于黏合物品……”
“在这许多胶条中,你们公司最得意的是哪几种?”
“当然是不反光和不黏伤的胶条了。前者不像一般玻璃透明胶条反光,所以粘贴在文件上不太看得出来,同时因为不是十分光滑,而能在上面书写。后者虽然可以粘贴,揭下来时,却不会伤害物品,所以能用来固定纸张,甚至在油漆窗子时,贴在玻璃上作为防止污染之用。”
“这有什么稀奇呢?”我说。
“当然稀奇!而且可以说是伟大极了!”他理直气壮地说,“你想想,如果一个人帮助你,却从不表现他自己,使你保持自尊;而且在帮助你之后,便悄悄地隐退,一点都不要你报答,一丝痕迹都不留下,他不是太伟大了吗?不反光和不黏伤的胶条正是这样啊!”
“你不但介绍了胶条,更给我上了很有价值的一课。”我说。
不困而学
困而学是最快的,不困而学是最难的。
刚到美国的时候,一位朋友对我说:“你来的前两年,英文会进步特别快,之后就会慢下来。”当时我不以为然,认为他太武断了。但是而今已经旅美多年,确实感觉后来在英文方面的进步不如头两年。所以,当我又碰到那位朋友时,特别赞美了他几句,说他料事如神。
“这有什么好佩服的嘛!”他笑着说,“又不是你一个人如此,大家都一样!刚来的时候,英文捉襟见肘,时时都在接触新词语,刻刻都在吸收,不学根本没法过日子,当然进步快。但是两年之后,一般的会话都能应付了,别人讲话也差不多听得懂,看报纸广告、商品说明更不成问题,当然因为需求降低而自满,因为自满而松懈,也就难有大进步了。”
学习就是如此,困而学是最快的,不困而学是最难的。
强者乐山健者乐水
登山,是为了征服山,还是看更多的山?戏水,是为了征服水,还是对语江河?
喜欢游山玩水是人的天性,但同样登高览胜、泛舟戏水,古今却有很大的差异。
古人登山,除了拄杖的长者之外,往往不携任何装备,大家缓步而登,走走停停,目的不在爬多高,而在欣赏风景、开阔胸怀。
近代人登山,则常常缠绳带钩地装备齐全,或悬绳以下降,或攀缘以上升,战战兢兢、一鼓作气地向上爬,目的似乎不在欣赏风景,而在征服高山。
至于戏水,也如此。
古人泛舟,不论一叶扁舟、一棹孤舟、双溪舴艋,或西湖画舫,目的常是赏明月清风、听渔舟唱晚、看江上烟波,在粼粼的波光与潺潺的流水间寻找宁静的情怀。
现代人玩水,则或驰汽艇以疾驰,或驾帆船以破浪;或滑水凌波,或潜水冲浪。似乎戏水的目的不在寻找悠闲,而在制造刺激;不在舒畅胸怀,而在强健体魄。
所以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到了现代,应该改为“强者乐山,健者乐水”。
登山,是为了征服山,还是看更多的山?
戏水,是为了征服水,还是对语江河?
我们很难说古人与今人,到底谁对。
完与美
话到七分,酒至微醺;笔墨疏宕,言辞婉约;古朴残破,含蓄蕴藉,就是不完而美的最高境界。
我们常用“完美”这个词,也就是说完整、完善、完满无缺的美好。问题是:“完”的就一定美吗?不完是否就不美呢?
《米罗的维纳斯》断了双臂①,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像》没有了头②,但仍旧优美典雅,被认为是西洋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曹雪芹写《红楼梦》只到八十回③,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被焚了六分之一①,如今看来仍然是不朽的伟作。
毕加索和马蒂斯的许多作品,连画布都没填满。马远、夏圭的许多名迹,常只简略地带上一角,但是更耐人寻味。这许多旷世的珍品,有哪一个因为曾受毁损,或逸笔草草,而被否定了它们的价值呢?
话说回来,什么叫“完”?实质与感觉上的“完”,何者较为重要?如果一件作品,言未尽而意无穷,笔未周而境无边,是否能以“言未尽、笔未周”而责它不够完美呢?
劝说朋友,话不必说尽,只要心领神会,便当止住,否则就是啰唆。亲朋小聚,饮不必求醉,只要陶然快意,便当知足,否则就是酗酒。
写文章,句子不必太显。诡文而谲谏,寓言以讽喻,点景以生情,意味更见深长。
作画,笔墨不必周。以拙为巧,以空为灵,“含不尽之意于画外”,境界更见幽远。
话到七分,酒至微醺;笔墨疏宕,言辞婉约;古朴残破,含蓄蕴藉,就是不完而美的最高境界。
白发
人难免有些疵缺,不事遮掩小毛病的人,更能显得真。
如果一个中年人,头上不见半根白发,我不敢确定他的头发有没有染过。但是如果他的发间有一两根银丝,我反而能够确认他的头发是天生的颜色。
人难免有些疵缺,不事遮掩小毛病的人,更能显得真。相反,那些被宣传得尽善尽美,仿佛绝不犯错、毫不自私的人,倒有些不真实了。
伤与感
满怀感情的人,情绪变得特别脆弱,外界的一景一物、别人的一言一笑、昔日的一纸一字,都能勾起他无限的感伤。
许多文艺创作者都有相同的经验,就是愈在伤情的时候,愈容易产生创作的灵感。
其实这道理很简单,它好比鼻子敏感的人,对气味和灰尘特别敏感;风湿的患者,对天气晴雨仿佛能够预知;身体衰弱的人,对一点冷暖的变化都难以忍受。
同样的道理,满怀感情的人,情绪变得特别脆弱,外界的一景一物、别人的一言一笑、昔日的一纸一字,都能勾起他无限的感伤,也自然容易在诗文中宣泄出来,成为感人的作品。这也就是杜甫会由于“感时”而觉得“花溅泪”,“恨别”而觉得“鸟惊心”,李易安会因为“旧时天气旧时衣”,而怨叹“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的道理了。
尽信师不如无师
唯有不断检讨自己作品的作者,才能写出以后更多的佳作;唯有不断反省的老师,才能使他的观念不落伍。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讲:“尽信师不如无师。”
因为著书立论的人,在动笔之先总要经过缜密的思考,引用典故章节也常得查证无误,以免书成之后,错误被他人发现而贻笑大方。如此小心作的书,我们尚且不可尽信,何况多半只是口授的老师了。老师们在课堂上背诵的词句难免会有缺漏,一时兴起的论述,也难免不够缜密;即或自成一家之言,且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由于时空的改变,新实验、新资料的出现,也难免动摇。
再进一步,“尽信书不如无书”,不仅是对那些读书人来说,也适用于作者本人。“尽信师不如无师”,不仅是对学生而言,而且适用于老师。因为一个总是坚持己见的人,不可能再有新的创意;一本总不增添新资料的书,难免过时。
唯有不断检讨自己作品的作者,才能写出以后更多的佳作;唯有不断反省的老师,才能使他的观念不落伍。
文章的马车
文章的马车,不能不小心驾驶,更不能不小心搭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