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萤窗小语(全新珍藏)
45168100000026

第26章 快乐是最美的化妆品(7)

你自认年轻、聪明、词锋锐利、反应灵敏、冲劲过人吗?如果是,你一定要检讨自己是否曾经在志得意满时做得过火,在高谈阔论间伤及他人,在万丈豪情中失之马虎。你也应该常常向老一辈学习呀!

无违与无劳

某日我到朋友家做客,主人夫妇和他们七十多岁的母亲,一块儿陪我聊天。谈话不久,我这位朋友突然起身到老夫人面前,低声问:“娘!您是不是能为我们煮壶咖啡?”老夫人毫不犹豫地点点头,就转身进去了。

这时我觉得很不安地说:“劳伯母为我们煮咖啡,这怎么好意思呢?还是不要了吧!”

“我想你嘴上不讲,心里一定觉得奇怪。”朋友看着我,“你八成责怪我放太太在旁边,为什么反而劳驾年老的母亲,对不对?”

我点点头。

“我这样做,在外人看是不够孝顺,岂知这正是我尽孝的一种方法。”他笑道,“古人讲孝,要无违、无劳。这当然对,但是而今却有许多人把无违和无劳的意义弄错了。譬如‘无违’,是顺从的意思,不违背父母之命,有人固然在家里能做到‘父母说什么,是什么;要什么,有什么’;晨昏定省、甘旨无缺。但是在外面却不行正道,与人争凶斗狠、花天酒地、贪污渎职。一旦出事,不但自己倒霉,还殃及子女,祸延父母,这怎能称得上‘无违’呢?

“再说‘无劳’,有些子女,双亲年岁虽不大,就派专人伺候,使父母出门必有车,下车必有扶,落座必有茶,伸手必有烟,可以说真正做到了无劳。但是他们是否想到,不使父母有丝毫劳动,反而使老人家的筋骨软弱,抵抗力更差了呢?

“相反,有些夫妇二人都在外工作,又雇不起人,而将家庭和幼子交给父母照顾,使得老人家忙里忙外,非但谈不上‘无劳’,反而是‘有劳’了。但是父母因为家庭和乐,既见子女在外面事业顺利,又见孙子女在自己手中成长;既不因年老而自觉无用,反因充满盼望而益发硬朗,这结果岂不更好吗?

“所以,‘无违’不单在消极方面,要不违背父母的意思,在积极方面,更当做令父母高兴的事。‘无劳’不单要避免父母做太重的工作,更当使他们不劳心、不劳神,乃至不觉其劳、自信能劳。

“既然如此,‘无违’就成了‘如愿’,使父母事事合意,且对子孙的未来充满希望。‘无劳’则成了‘无老’,使父母毫无年老无用之感,而能长寿不老。这岂不就是孝的最高目的吗?”

“你的这番话,真是太有道理了。”我说,“可是,这与你请伯母煮咖啡有什么关系,大嫂现在没事,你何不劳驾大嫂呢?”

我这位老友神秘地笑了笑,低声道:“你应该问我为什么不爱喝太太煮的咖啡,而只欣赏母亲的手艺!她老人家把我从小带大,在她心中,我永远是个孩子,就算而今成家立业,还是离不开她。但我外面的事业,她老人家帮不上忙,所幸我还有两件事情,谁也无能为力,非求她老人家不可,这正是她高兴和得意的地方啊!所以就算我太太会钉扣子,我还是请母亲缝,并说她老人家缝得结实;就算我妻子会煮咖啡,我还是要请母亲出马,并表示只爱喝她老人家做的……”

这时,老太太在媳妇的协助下,已经端着咖啡出来。我这位朋友赶紧趋前接过,并赞叹地说:“娘煮的咖啡,不必尝,只要闻一下就知道不同,真是太香了!”

“我这个宝贝儿子,讨了媳妇,还非得喝老娘煮的咖啡,真是从小惯坏了啊!”老太太对我笑着说,笑出满脸的皱纹和深深的母爱。

评书法

少数作品看来横涂竖抹、漫无章法,但是细细品味,却能见出不凡的气魄和风骨。

当我在高中教书时,常听见导师们说:“学生的书法是最好改的了,因为好坏只要一眼就能评断,不像周记得逐句看。”

对于这番话,我不敢苟同,我认为书法是很难评阅的,有时一篇字看许久都无法决定。因为学生各有各的体气,劲挺的可以写瘦金,浑厚的适合写颜鲁,险峻的可以写欧阳询,雄健的可以走《石门颂》,洒脱的可以练王羲之的《兰亭序》,奇峭的可以试黄庭坚的《松风阁》。学生选的碑帖与他个人体气是否配合,应该加以审度,必要时则建议他更改。

此外有些学生选碑奇特,譬如《天发神谶碑》①和《爨宝子》、《爨龙颜》②,非下功夫,不能欣赏。

至于最难的,则是少数作品看来横涂竖抹、漫无章法,但是细细品味,却能见出不凡的气魄和风骨,仿佛未琢之玉,表面粗粝,但是内蕴奇才。这种学生若为他选择适当的范本并给予鼓励,常能有特殊的成就。相反,如果随意评个“大丙”,掷在一旁,恐怕学生一辈子都会认为自己毫无书法细胞,而永远被摒在书家的门外了。

聪明的学生

好奇但不爱发问,怀疑但不爱辩论,

勇于让座,而吝于让路,

乐于说谢谢,而怯于说对不起,

是中国学生的通病。

有位外国朋友,应邀到台湾做一年的客座教授,在他期满返国之前,我问他对教中国学生的感想。

“好奇但不爱发问,怀疑但不爱辩论,勇于让座,而吝于让路,乐于说谢谢,而怯于说对不起,是中国学生的通病。”他简要地回答。

“那么贵国学生呢?”我问。

“正好相反。”

“为什么?”

“中国学生有问题往往拿去问同学,却不去问老师,因为他们怕自己的问题幼稚,惹得老师笑话;又怕问的东西简单,显得自己浅薄;还怕问得太多,让人觉得爱表现;更怕得罪了老师,倒霉的还是自己。”外国教授笑道。

教授接着道:“至于敝国学生,他们觉得交钱上课,就是为了买知识,不问白不问,不问是自己吃亏。老师讲的东西不对,更该公开讨论,如果老师辩不过学生,老师应该检讨。所以,某些学校有学生给老师评分的制度,老师必须不断充实,才能站得住脚。”

教授话锋一转:“谈到让座,我真是赞赏中国学生,即使在长途客车上,也可以看见学生们给老弱妇孺让座,敝国学生则很少这样做。可是说到让路,中国学生又比较差了,他们常抢在老人家前面走,进出门也很少为不认识的妇女和长辈开门,大概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小事情,没有必要讲究吧!至于中国学生怯于说对不起,则是因为没有养成习惯,他们脸皮薄,觉得说对不起是令人害羞的事,而且认为不是故意的错误,没有必要说抱歉。所以,在车上踩到人,只当不知道,也就过去了。相反,敝国社会根本把对不起当饭吃,说对不起成了一种反应,稍有错失,‘对不起’就会脱口而出,连咳嗽一声,都要来个对不起。”

“还是贵国学生好。”我说。

“不!应该说敝国学生比较聪明。”他笑道,“上课少发问,车上让座,这些对自己损失较大的,敝国学生不做。至于让路、开开门、说声抱歉,于自己没什么损失的,敝国学生则乐于为之。两相比较,当然敝国学生比较聪明。”

尼加拉瀑布

美的东西,不一定要占有;

从另一个角度看别人的美,可能更有味道。

当我游完尼加拉瀑布返回纽约的时候,我的美国学生问我:“教授,你有没有去加拿大那边?”

“没有!”我回答。

“那真是太可惜了,美国这边不漂亮,加拿大那头才美呢!”

“你这句话讲错了。”我纠正他,“你应该说由加拿大看比较漂亮,因为美国和加拿大在那里有一河之隔,虽然真正拥有瀑布的是美国,可是由于站在美国的土地上,只能看瀑布的侧面,反不如对岸的加拿大,能够见到瀑布的全貌。这就好比一个人面孔长得美,自己只能在镜子里看到,反而别人能够欣赏。所以,美的东西,不一定要占有;从另一个角度看别人的美,可能更有味道。”

名利之心

争逐名利之心在作祟,此念一生,则风流尽去!

美国已故总统肯尼迪在位的时候,曾经极力提倡步行运动,标准是要在二十小时之内,走五十英里。当时新闻媒体竞相报道,一下子变成热门话题,连议院的女秘书都群起响应。

但是另外有些人却表示不满,理由是——

标准的订立,破坏了人们原有的散步情趣。

这件事情使我有个感触,我发现原本以绘画为乐事的学生,听说同学参加展览得奖,心中便若有所失;原来以集贝壳为嗜好的,看到别人因为寻获珍奇贝壳而成名的时候,很可能感到失落;原本沉醉于考古的学者,听说他人发现了古墓珍宝,也可能不是滋味。

凡此种种,都因为争逐名利之心在作祟,此念一生,则风流尽去!

同样是借,却大有轻重之别,

小的只需报以一笑,说声谢谢,

大的则唯有结草衔环才能还报。

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经常用到“借”这个字。借的意思是“暂取于人”,由于它不像买卖行为必须银货两讫,而是建筑在彼此的信任上,所以更具有一分情意。

借与送不一样,借是暂时的取用,而非永久的占有。因此,借的另外一个意思,是需要还的,所谓“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但是在中国社会,借常被用得非常抽象,譬如“借路”、“借光”、“借问”、“借个火”。虽然都是借,却不必像“借钱”、“借书”一样地原物奉还,而属于情感的沟通。予者有情,借者领情,就在这“借”“予”之间,增进了彼此的情意。

当然也有一些非常糟糕的借,不但在借之前未征求物主的同意,而且在借之后,还有害于人,譬如“借刀杀人”、“借尸还魂”。

至于最伟大的借,则不但借出了东西,而且借出了情义,譬如战国时孟尝君的舍人魏子和冯谖,受命为孟尝君收租税,竟将收到的钱转借给贤者,甚至烧掉了借据。也正因此,当孟尝君被诬告的时候,才有人以身为盟,为他向齐王辩白,而自刭于宫门之前。

所以,同样是借,却大有轻重之别,小的只需报以一笑,说声谢谢,大的则唯有结草衔环才能还报。

清洁巷

陶侃搬砖,固然锻炼了自己,却无益于邻里。

离我家不远有一条巷子,附近的人都管它叫“清洁巷”,因为那条巷子总是非常清洁,即使旧历年的时候,也难得看到一点爆竹屑。

起初我以为清洁巷之所以干净,只是因为居民特别守公德,或是清洁队格外照顾,后来听邻人解说,才知道清洁巷的由来,主要是因为住在巷里的一位老人,每天清晨就出来扫街,从巷头扫到巷尾。

起初巷里的居民看到,都劝老人不要这么辛苦,但是老人依然每天定时扫街。邻居们心里不安,所以再不敢随便丢果皮纸屑,有些人甚至傍晚还要到门外检查一遍,唯恐自己门前不干净,即使老人不骂,其他邻居看到也要责怪。每个家庭更叮嘱自己的孩子,千万不可给扫街的爷爷添麻烦,所以连上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不可乱丢脏东西。大家这样维护,加上老人每天把仅有的一点尘土都扫去了,自然使得那条巷子成为“清洁巷”。

有一天早晨我经过清洁巷,正好看见老人在扫街,就趋前问道:“老先生,我早就听说您为社区服务,您是否能告诉我,是什么动机,使您开始每天扫街的工作,您不觉得辛苦吗?”

“怎么会辛苦呢?这一方面服务了社区,一方面对我自己也有好处啊!”老人笑着说,“第一,家庭是在社区当中,有了干净的社区,才能有健康的家庭,所以我为别人洒扫,也等于为自己服务。第二,扫地也是运动,它不激烈,却能活动筋骨,不是很好吗?”

“在这方面您真是比晋朝的陶侃更伟大。”我说,“陶侃在广州做官的时候,曾经以搬砖来锻炼自己,但是据说他搬砖只是在自己家里搬,而且搬的是同样几块砖,所以陶侃固然锻炼了自己,却无益于邻里。至于您老人家,则不仅运动了身体,而且有利于社区,更收到了端正风气和教育的功效,岂不更伟大吗!”

居高位

居高位,要想看得清楚、活得快意,真不容易。

某日,我访问一位资深飞行员,请他谈谈工作中的感触。

“高空和地面相差得真是太远了!”他感慨地说,“当我飞到三万英尺以上的高空时,因为大部分的云层都沉在下方,所以眼前总是朗朗晴空。但是降落时穿过云层,看到的却可能是雨雪风霜和阴霾的天气。此外,同样是云,由高空俯视和自地面仰观,也大有差别。阳光直射时,比较薄的云,因为可以透过光线,所以从地面看,是白云。但是从高空看,由于薄云受光小,却是灰云。相反,比较厚的云彩,因为阳光不易穿透,自地面看是乌云;从高空俯视,反成了最美的白云。此外高空虽然没有雨雪和云层的困扰,却另有它可怕的地方,也就是晴空乱流。它会在你毫无预感的情况下来临,使飞机一掉就是几百英尺,造成许多人受伤。再有一点,是高空空气稀薄,必须靠舱压空调才能呼吸,不像驾小飞机,可以享受开着窗子吹风的惬意和洒脱。一朝喷射引擎故障,更不能如单螺旋桨的小飞机一样慢慢滑行。总之,有一得,就有一失,在高空飞行,固然有它的好处,却也有许多要戒慎的事啊!”

“居高位,要想看得清楚、活得快意,真不容易。”我也感叹地说。

圣人无常师

今天我们虚心向别人学,明日别人可能就得来跟我们请教;今天我们抱残守缺、故步自封,明天就只好瞠乎其后。

在报纸上经常看到洋人来我国拜师学国画、国术和中文的消息,许多人因此说:“你看!洋人又来拜师了,他们的艺术、体育和文学显然不如我们,我们又何必去留洋呢?”

这句话乍听是不错,而且颇能建立民族自信,问题是“民族自信”不是“民族自大”,我们为什么不说:

“洋人的艺术、体育、文学已经不错,尚且要来中国研究,我们当然也该去吸取洋人的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