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萤窗小语(全新珍藏)
45168100000015

第15章 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上(6)

生命原是一个危险的旅程,当我们跨出生的第一步,也同时迈向死亡。意外、疾病、战争随时可能夺去我们的生命,我们能不努力,掌握这有限的人生吗?

回声

你只管喊你的吧!何必求那些回音呢?

仰天长啸,一吐胸中的块垒,

不就已经足够了吗?

你曾经在野外呼喊过吗?那应当是一种很特殊的经验。有时你喊一声,有一声回音;有时喊一声,却仿佛有千百人和你呼应;又有时你的声音只是逐渐消失,杳然不知去向。

你曾经为有许多回音而雀跃吗?你曾为没有回音而怅然吗?那是大可不必的,因为纵然有千万回响也不是别人对你呼喊,没有回响,也不表示别人的冷落,因为你面对的根本就是无人的野外。

你只管喊你的吧!何必求那些回音呢?仰天长啸,一吐胸中的块垒,不就已经足够了吗?

后顾之忧

装东西之前,先要封好箱底,没有后顾之忧,做事才能成功。

有一天我把许多书放在大纸箱里,准备拿去寄。当我正封箱口的时候,母亲走过来问:“在你装书之前,有没有先封好箱底?”

“没有。不急嘛!等封好箱口,再翻过来封底也不迟。”我说。可是话才说完,当我把箱子抬起来的时候,由于底没封好,装妥的书竟全从箱底漏出来了。

“这下子你该知道了吧!”母亲说,“记住!装东西之前,先要封好箱底,没有后顾之忧,做事才能成功。”

松树的团结

有一天我到丹维尔美术馆馆长詹宁家做客,发现他院子里许多松树干上都绑着红色的绳子,我就好奇地问:“那些松树上为什么绑着红绳子啊?”

“因为它们就要被砍了,过两天砍树的人会来,我们不必再跟他讲,只要是绑红绳子的树,他们就会砍掉。”

我举头看看那些繁茂的松树,不解地问:“为什么要砍掉它们呢?那些树不是很高大吗?”

“不错,可是你要知道,它们虽然看来高大,但是根却不深,风大的时候很容易被吹倒,去年对面邻居的房子,就是被自己家的松树压坏的。”詹宁太太叹了口气,“为免遭到意外,我们不得不砍掉这些松树。”

“如果它们那么不稳,又怎能长到今天这么高大呢?”我还是不太了解。

“因为原本附近的松树很多,它们个别虽然不太稳,但是都聚在一块儿,强风来能共同抵挡、互相扶持。不过近几年加建了许多新房子,也砍掉不少松树,使它们无法再互相支撑,而逐一倾斜或倒下;愈是倒,人们愈害怕,也就愈要砍伐,所以只怕几年后,附近再也见不到这种高大的松树了。”

“我过去只晓得人需要互相扶持,现在才知道,原来植物也一样啊!”我感慨地说。

人生的色彩

想要获得最完美的成果,就不能忽略任何细节。

当我教水彩写生的时候,发现如果学生看到的静物是苹果和橘子,很可能他们就只挤一些红、橙和黄色的颜料在调色盘中;如果看到的风景是树林,则很可能只挤一点绿色与褐色。他们这样做,是因为只看到那些明显的主色,却忽略了其他的色彩,当然不可能创造出最好的作品。

同样的道理,许多人在计划工作的时候,常只注意到最明显的事物,却忽略了许多细微的东西,自然也就不可能获得最佳的成果了。

一个好的画家不会放松细微的色彩。

一个好的导演不会忽略配角的演出。

一个好的建筑师不会忘记任何管线。

一个好的主管不会轻视任何小职员。

想要获得最完美的成果,就不能忽略任何细节。

冰雪的力量

我现在就要回家修补裂缝。

纽约的隆冬之后,总看到许多工人忙着修补路面。

“下大雪的期间,应该行驶的车子特别少,为什么路面反倒破了这么多大洞呢?”某日我不解地问一个修路的工人。

“这不是被车子破坏,而是遭冰雪侵蚀的。”工人笑着回答。

“那就奇怪了,你们的工程为什么这么不结实?连冰雪都能将路面损坏呢?”

“你一定是初到有冰雪的地方吧?”工人放下铲子,指着远方的山头说,“如果有空,你可以到山上去看看,那里有许多比路面结实几十倍的岩石,都因为冰雪的侵蚀而崩裂了,所以你不要以为冰雪算不得什么,只要有一点小缝,被它渗进去,就可能制造大麻烦。它能够在结冰时膨胀体积,然后一分分地移动岩石,再一块块地将碎石推下山头。渗透、侵蚀、瓦解、崩溃,都是从那些小裂缝开始的,都是由那些看来不怎么稀奇的雪水推动的。”

“谢谢你给我的启示。”我说,“我现在就要回家修补裂缝。”

憧憬与反省

向前憧憬,回顾反省,任何人能如此,都比较容易成功。

我有许多习画的学生,由于他们程度不一,画龄也不相同,所以我起先把学生分为高、中、初三级,分班上课,但是后来因为某些学生时间无法配合或补课,造成高、初级班学生同时上课的情况。令我惊讶的是:这样的效果反比分班上课更好。因为高级班的学生看到初级的东西,常能温故知新,再作些反省;初级班的学生看到老学生已经能创作大张的作品,会更加强他们的信心与兴趣。

向前憧憬,回顾反省,任何人能如此,都比较容易成功。

为了谁

当你觉得政府的通知惹人讨厌,交通的信号标志过于繁杂的时候,也当好好想想,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谁。

上飞机的时候,常听乘客抱怨安检人员检查得太严,认为没有必要给大家制造这种麻烦。

其实登机前的检查完全是为了乘客的安全,检查得愈严,劫机或被炸的可能性愈小,乘客非但不该抱怨,还应该感谢安检人员。

同样的道理,当你觉得父母师长的叮嘱有点啰唆,政府的通知惹人讨厌,交通的信号标志过于繁杂的时候,也当好好想想,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谁。

表面功夫

只知赶时髦、慕虚名,却一知半解,这种人真是太多了。

听说劳力士表可以防水,又是自动的,某人存了几十万,终于买了一只。

号称“蚝壳”的金表,每个数字下都镶着一颗钻石,某人觉得风光极了,戴着金表去海边度假。为了避免海水损伤他的“宝贝金表”,下水前,特别把表摘下来。

游完泳,某人回到他在沙滩上的座位,咦,金表呢?金表已经不翼而飞。

听说出国旅行,带旅行支票比较保险,遗失二十四小时之内就能补发,某人特别把现款都换成美金支票。

果然才到国外,旅行支票就被偷了,某人赶快申请补发。

“你的支票号码多少?”发票银行问。

“我没记下。”

“你总在上面一栏签名了吧?”

“什么?”某人一怔,“不是用的时候才签吗?”

“你一定先要在上面一栏签名,用的时候再签下一栏,别人无法仿冒你的签名,那支票才管用。”银行人员说,“现在人家上下一签,就都能用了,你的支票早成人家的支票了!”

听说数码相机好用,某人特别去买了一架最贵的数码相机。

相机上有“逆光”键,某人不会用,在雪地拍摄出一个个黑黑的脸孔。

相机可以删除不满意的照片,某人也不会用,所以印出来一堆模糊不佳的照片。

相机可以调整解析度,某人不会调,结果拍摄的照片比用胶卷多不了几张。

相机可以当作录像机,某人更不会用,只好另外提一架老式的摄像机。

相机电池需要充电,某人没带充电器,带出国没多久就“当机”了。

明明买劳力士表,最大的好处是防水,某人却不敢戴着游泳;明明旅行支票因为签名而安全,某人买了之后却不立刻签;明明数码相机有比传统相机好的功能,某人却不看说明书。

只知赶时髦、慕虚名,却一知半解,世界上这种人真是太多了。

抓住自己

作为艺术家的第一步,不是掌握外物,而是抓住自己。

我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马丁斯维尔教课时,曾经与几位当地著名的舞蹈家举行有关艺术的讨论会,记得其中一位舞蹈教师曾说:

“当我训练学生的时候,学生常说他们没有舞蹈的感性与动机,我则给予一个建议,教他们抓住周遭的一切音响,如钟的嘀嗒、雨的淅沥、鸟的呢喃、虫的啾唧,当每个声音传来时,都配合着给予一个舞蹈动作,而当这样训练久了之后,即使寂静无声,舞者们也能找到舞蹈的感觉,因为他们抓住了自己心灵的律动。”

他的这段话讲得真是对极了,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感性与心灵节奏,只是不一定能感觉与表现罢了。所以作为艺术家的第一步,不是掌握外物,而是抓住自己。

老师像导游

既要引起学生的动机、兴趣,指点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又要留些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品味。

旅行团都有导游。导游是一项特别的工作,他们仿佛博古通今,对每个名胜古迹的历史都倒背如流,而且待人诚恳、言语幽默,使游客在他们带领之下,不但能饱览风景名胜,更能进一步了解那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史实典故。

我见过的导游,有相当杰出的,他能掌握在车上的时间,为游客介绍将前往的地方,使人们心里有个准备。到达目的地之后,他则指出旅游的重点,使大家能在预定的时间当中自由欣赏,而在游客有问题的时候,他又能跟在旁边随时解说。

但是我也碰到过一位最差的导游。他的口才及学问不是不好,但是该讲的时候不讲,不该说的时候却很啰唆。在车上,他一声不吭,到了名胜古迹之后,却把大家聚集在门口,像开演讲会似的大吹一番,等他说完,旅游的时间也只剩五分钟了,结果听是听了不少,真正旅游的却都是那些名胜古迹的大门。相反,如果想自己去玩,则听不到他所讲的,很多东西也不易了解。

从这些导游身上,我领悟了教学的道理——

导游引着旅客去风景名胜游览,教师何尝不是带着学生去知识的宝库参观?

导游要当说的时候说,当游的时候游;教师则应该当讲的时候讲,当让学生读的时候教学生自己阅读。他既要引起学生的动机、兴趣,指点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又要留些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品味,有问题时再给予指导,这样学生才能获得发掘知识的快乐,也才能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习的方法

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学习。

有四个不同职业的人,包括画家、音乐家、语言学家和医生,在聊天时分别讲述自己的趣事——

“一般人的裤子,最容易破的应该是臀部,可是我因为经常在思考绘画用笔时以指甲划膝,所以总是膝盖先破,不知内情的人,还以为我在家常被太太罚跪呢!”画家说。

“你这还没什么关系,大不了人家以为你怕老婆。”音乐家笑道,“可是我就麻烦了,因为我经常一想到乐曲,就摇头晃脑、手舞足蹈,有时坐在桌前,更把桌边当作琴键,指东画西一番,结果许多人以为我是疯子而远远避开,真要命!”

“你们的情况都还好,毕竟不会真正影响到别人,可是我啊……”语言学家有点不太好意思地说,“当我初到国外学语言的时候,经常从商店的招牌上学单词,由于一边走路,一边抬头看招牌,不知有多少次撞到别人,碰到同性还好,有时撞到年轻的异性,面子实在挂不住。”

“我也有跟你颇为类似的情况。”这时医生发言了,“不过不是撞得不好意思,而是看得不好意思。因为我经常盯着人看,注意对方的骨骼,心里默背骨骼的名称;观察对方的肌肉,心里想着它们的功用。有时我在车上盯着同一个人看,一看就是半个钟头。某次有位小姐被我看火了,居然怒气冲冲地走到我的面前,对我吼:‘你看够了没有?’你们说尴尬不尴尬?”

以上虽然只是幽默的小故事,但由他们的对话,我们知道——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学习。

美好的学生时代

快把握美好的学生时代,多吸收些知识,多聆听些教诲,多留下些美好的回忆吧!

小学时,我总羡慕中学生,因为他们考坏了不会挨打,放学时,更不必排队出校门。

中学时,我又羡慕大学生,因为他们不必每天穿制服、背书包,成绩单发下来,更无须紧张兮兮地拿给家长盖章。

可是到了大学,我又羡慕进入社会的人了,因为他们不必为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操心,更没有教授催他交报告。

而今进入社会,我才发现真正快乐的还是学生,而学生时代最快乐的又是小学阶段。因为那时我背的书包虽然重,却没有生活上沉重的担子;我虽然得排队出校门,但在老师的保护下,过街却非常安全;我虽然常会挨骂,但也很容易就能知道自己的错误。

至于今天,我虽然已经是一个不再会挨打,反而能打自己孩子的父亲,虽然是一个不再有人逼着念书,甚至能写书给别人看的“作家”,我却觉得远不如学生时代好。

因为当我做错事而不自知的时候,很少有人会指责我;当我文章写坏了的时候,很少有人会当面批评我;当我应该多充实、多读书的时候,不再有人指定书目给我。离开了会鞭策我的老师,我必须自我鞭策、自我鼓舞;离开了会责备我的师长,我必须自我反省、自我警惕。而事业、名誉、生活、家庭,更变成比书包还重几十倍的担子,落在我的肩头。

所以我常对学生说:“不要羡慕我,我还在羡慕你们呢!快把握美好的学生时代,多吸收些知识,多聆听些教诲,多留下些美好的回忆吧!”

平凡中的伟大

几畦菜园、半角红墙、一湾清水,同样能成为不朽的作品。

“我母亲最近参加镇农会举办的烹饪比赛,得了冠军。”一个学生兴奋地对我说。

“真是太不简单了,她必定做了一道很名贵的菜参加比赛吧?”我说。

“不!那是别人,几乎每个参加比赛的人都用了海参、鱼翅这类昂贵的材料,但我母亲只用了一些青菜、豆腐和草菇。”

“那么简单的材料,怎能赢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问。

“因为评审说大家做的菜都很可口,但我母亲用的全是本乡出产的材料,物美价廉而且营养丰富,所以理当得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