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优秀教师最重要的好习惯
45163100000025

第25章 热爱自己的职业

名师之所以能成为名师,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不一而足。那么作为一名普通老师,究竟该学习这些名师的哪些方面呢?我认为,学习名师的敬业精神,是最为核心的。

敬业者,专心致力于学业或工作也。《现代汉语词典》如此之解释正是告诉人们,敬业的真正含义就是专心、心无旁骛。这是一名教师责任心、使命感的最具体、最集中的体现,也是诸多名师之所以成“名”的关键之所在。

忠于事业

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对教育事业情有独钟,对学生充满希望与爱心,这是名师们敬业精神的基矗李镇西老师在他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后面的补言中,在谈到为什么写这本书的时候,有这样一段话,很能让我们感受到李老师对教育、对学生的实实在在的爱:在不少人越发注重功利的今天,我以及许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这种爱,在不少“成熟”而世俗的人看来是多么“幼稚可笑”而不可思议,简直就是“乌托邦”一般虚无缥缈。但这爱心与爱心之间的共鸣,却实实在在是我们每天充实的生活。同时,在他的引言里,也同样有这样的一段话,让人深思:素质教育绝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它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颖的活动。正是这些对教育事业的钟情,对学生的爱心,成就了名师们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的事业。前一段正好阅读了由教育部教育司组织编写的教育家成长丛书,其中包括像《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窦桂梅与主题教学》、《韩军与新语文教育》等一系列名师成长的专辑。读完这些名师的著作,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的敬业精神让人敬佩。无论是窦桂梅老师的主动请缨要求试讲公开课,还是于漪先生“语文教育:为伊消得人憔悴”,还是韩军先生的“从人文精神”到“新语文教育”的构建,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这些名师们为了自己的责任,为了自己心中真正的“语文”而做出的超出一般人的努力,体现了他们执著的敬业精神。还记得李镇西老师参加全国公开课大赛的一个故事,在要不要一等奖面前,李老师能够坚定地选择,他宁可放弃那些忽略学生主体意识的一等奖,也不愿失去自己心中语文的真正要义,失去学生的学习主体。如果没有一颗良好的责任心,没有良好的敬业精神,谁又会在全国大奖赛上情愿自动舍弃第一而取其第二?如果说当初作为一介书生的李镇西的一切努力都是想让自己成为一名“名师”的话,那么现在作为一名已经功成名就、光环绕身而且又身居校长职务的李镇西,为什么依然能够每天坚持到深夜完成几千字的反思笔记,在教育教学这条道路上做着比以前更为刻苦的探索和努力?这就是对教育事业的深情,这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这就是敬业精神的核心!

执著追求

执著追求,以顽强的信念,超人的毅力守护着自己的理想,守护着自己的事业。这是名师敬业精神的又一具体体现。为了更好地学习名师,我从北京邮购了几本肖川先生和余映潮先生的书。在认真学习了《听余映潮老师讲课》这本书后,我同样为余老师的执著精神深深感动着。余老师说过,在目前的中学语文界,他是一个特例,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是在50岁以后才走向讲台的。那么,是什么动机、什么原因竟然让余老师有着这样的执著,在知天命之年还能够从教研岗位走向三尺讲台,亲自掌起课堂教学的大旗?我想,看一看余老师在这本书前面的一段话,也许会让我们明白很多。在余老师的自序里,有这样一段文字:在我的日常工作中,我要长期深入基层,要听大量的课,要送课下乡,要连续20年参加中考的语文命题工作。我还要组织主题鲜明的语文教研活动,要从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论文写作研究、中学生文学社团工作研究、试题研究等几个方面培养年轻的,优秀的语文教师,我必须在这所有的方面都做到“先行”。

什么是要,什么是必须?全国像余老师这样的研究员数量之多,难以统计,可是能做到像余老师这样的“要”字当头,“必须”在心的又有几人?这就是责任、这就是执著,也许这就是余老师之所以能够成为“名师”的奥秘所在。

在这本书的后面,有余老师做的一个跋。在这篇文章中,余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97年,武汉市教研室在武汉14中召开著名特级教师胡明道老师的教学艺术研讨会。在这个会上,余老师作了一个两万字左右、长达两小时的发言,题目是“胡明道老师教学生动的艺术”。胡老师认真地听了记了,并在余老师发言结束后立即发问:“余映潮,你讲话的这些资料是从哪来的呀?”余老师回答:“我有专门研究您的卡片呢1事后,余老师给胡老师开了一个长长的“书单”过去,那上面有胡老师40多篇文章的目录及出处,这份目录就连胡老师自己也没有。余老师不仅有胡老师的专题目录卡片,还有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宁鸿彬、张建华、章熊、洪镇涛、陈钟梁、蔡澄清等几十位名师的专题研究。特别是上海的一批名师,用余老师的话说就是都被他“尽收眼底”。执著不是空谈,执著不是懈怠,更不是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执著是落实,执著是行动,执著是一种对事业的赤诚,更是一种身体力行的积累与实践。余老师就是这样以自己坚实的行动诠释着执著的要义!

超越自我

不甘平庸,追求卓越,超越自我,是名师敬业精神的最高体现。在这一方面,著名的“新语文教育”代表人韩军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我们不妨透过他的文章发表历程,来看一看韩军先生在自己的教育事业上,在语文教育这一天地里,自我挑战,追求卓越的精神。1993年,他发表《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一文,在中国语文教育界第一次呼唤“人文精神”。1999年,他参与语文教育大讨论,发表《反对伪圣化》《中国语文教育的十大偏失》《中国语文教育的两大痼疾》等著名文章,激起热烈反响;2000年,在语文课程标准出世前,他发表《新语文教育论纲》,第一次系统阐述了“新语文教育”;2004年,他发表《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引发了百年来又一嘲文言与白话”的热烈争论。从上面的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韩军老师对新语文教育的不断追求,由表象到实质,从零散到系统,日臻完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使自己的新语文教育更具有理论性,韩军老师在40多岁的时候,在外人看来已然是功成名就,没有必要再去做什么努力的时候,在人们不太理解的目光中,经过认真地思考,毅然再次走入大学的校园,师从朱永新先生,踏上了博士生的学习征途。如果没有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没有追求卓越的执著,没有自我超越精神,又怎能有新语文思想的诞生?前一段时间,正好韩军先生到濮阳讲学,我也有幸再次聆听他谈新语文教育。韩军先生对新语文教育充满了热情,精神饱满,神采飞扬,激动时甚至拍案而起,其冷峻的反思、愤激的批判、热情的呐喊,无不体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拳拳真情。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是为语文教育寻根求本,呼唤中国语文教育返本归根的。”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水平有高低,我们不可能奢望每个人都能成为名师,不过,如果我们能拥有这种敬业精神,就能够克服自身的懒惰和缺点,就能够在现在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走近名师!

(郭力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