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全集
45161200000202

第202章 不要盲从权威知识

任何知识都是相对的,它们具有先进性,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有些人虽然知识不多,但初生牛犊不怕虎,思想活跃,敢于奋力拼搏,反而增加了成功的希望。权威人士常因为头脑中有了定型的见解和习惯,甚至是自己苦心研究得到的有效成果,因而紧紧抱住不放,遇到同类事项总是以习惯为标准去衡量,而不愿去思考别人的意见,哪怕是更好、更有效的办法。结果,曾经先进过的东西或习惯有时反而会成为创新的障碍。

将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哪一杯水先结冰?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冷水先结冰了!”非常遗憾,错了。发现这一错误的是一个非洲中学生姆佩姆巴。

1963年的一天,坦桑尼亚的马干马中学初三学生姆佩姆巴发现,自己放在电冰箱冷冻室里的热牛奶比其他同学的冷牛奶先结冰。这令他大惑不解,他立刻跑去请教老师。老师则认为,肯定是姆佩姆巴搞错了。姆佩姆巴只好再做一次试验,结果与上次完全相同。

不久,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主任奥斯玻恩博士来到马干马中学。姆佩姆巴向奥斯玻恩博士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后来奥斯玻恩博士把姆佩姆巴的发现列为大学二年级物理课外研究课题。随后,许多新闻媒体把这个非洲中学生发现的物理现象,称为“姆佩姆巴效应”。

很多人认为是正确的,并不一定就真的正确。像姆佩姆巴碰到的这个似乎是常识性的问题,我们稍不小心,便会像那位老师一样,做出自以为是的错误结论。

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谈过那些从来没有发现他们自己的人。他说一般人只发展了10%的潜在能力。“他具有各种各样的能力,却习惯性地不懂得怎么去利用”。

告诉自己:你是独一无二的,你是最棒的,做最独特、最棒的自己才是我们的选择。

洛威尔说:“茫茫尘世、芸芸众生,每个人必然都会有一份适合他的工作。”

在个人成功的经验之中,保持自我的本色及以自身的创造性去赢得一个新天地,是最有意义的。

有一名酷爱文学的学生,苦心撰写了一篇小说,并请一位著名的作家指导。可是这位作家当时正好眼睛不适,于是学生便将作品读给作家听。

读完最后一个字,学生停顿下来。作家问:“结束了吗?”听语气似乎意犹未尽,渴望下文。这一问,可能写得不错,学生心中暗喜,马上回答说:“没有啊,下部分更精彩。”他以自己都难以置信的构思叙述下去。

又“念”了一会儿,作家又似乎难以割舍地问:“结束了吗?”

小说看来写得真不错,学生心中暗想着,于是他更兴奋、更激昂、更富于创作激情。他不可遏止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接续、接续……最后,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打断了学生的思绪。

有人打电话找作家有急事,作家匆匆准备出门。

“那么,没读完的小说呢?”学生问。

作家回答:“其实你的小说早该收笔,在我第一次询问你是否结束的时候,就应该结束,没必要画蛇添足。看来,你仍然还没能把握情节脉络,尤其是缺少决断。决断是当作家的根本,拖泥带水,如何打动读者?”学生追悔莫及,自认性格过于受外界左右,作品难以把握,于是放弃了当作家的梦想。

多年以后,这名年轻人遇到另一位非常有名的作家,羞愧地谈及那段往事。谁知这位作家惊呼:“你的反应如此迅捷,思维如此敏锐,编写故事的能力如此出众,这些正是成为作家的天赋呀!假如能正确运用,你的作品一定能脱颖而出。”

年轻人盲目迷信权威,结果白白辜负了自己的大好才华。可见,权威的意见固然有他的缘由所在,然而权威只能作为我们人生的参考,却不能取代我们对于自己人生的独立思考。权威可能今天是权威,不代表永远是权威。更何况,权威有很多,你是听信哪个的呢?权威不代表真理!如果你多问几句,这是真的吗?如果你改变一下,这次不这样做,结果会是怎样?如果你说不,又会是怎样?不要害怕自己的决定会是错的,因为权威们也不知道真正的事实到底是什么,他们也是以自己的经验做判断。相信自己的决断是正确的,你就实现了自我突破。自我突破能使你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是面对权威做出的正确选择,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出路所在。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谈到科学家的胆魄时曾说:“当你老了,你会变得越来越习惯于舒服……因为一旦有了新想法,马上会想到一大堆永无休止的争论。而当你年轻力壮的时候,却可以到处寻找新的观念,大胆地面对挑战。”为什么有些大人物成名之后辉煌难再?其重要原因之一恐怕就在这里。反对研制飞机的那些科学大师们就是这样。因此,我们应该不向习惯低头,敢于挑战权威。想与做的智慧

崇拜权威,他们会禁锢你的头脑,束缚你的手脚。不要照搬权威的意见,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坚持并创造出一条权威之外的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生活中有很多权威和偶像,他们会禁锢你的头脑,束缚你的手脚。如果盲目地附和众议,就会丧失独立思考的习性;如果无原则地屈从他人,就会被剥夺自主行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