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全集
45161200000143

第143章 有想法,也要有胆量

古时候,在某地一条大河边,住着一户以经营草织品为生的商贩,他们每天把岸边人家用篙草织成的草箱收购运到城里去卖,以此赚钱养家,尽管做不大,但也能勉强维持一家老小的生计。

有一天,商贩的儿子纬萧在河里游泳,偶然从河底捞得一颗价值千金的龙珠。

一家人十分高兴,纬萧对父亲说:“你成年累月卖篙箱,纵然是累断筋骨也只能吃糠嚼菜,还不如到大河深处去捞龙珠,拿到市场去卖,必定发财!”

但商贩不同意儿子的意见,并对儿子讲了一通道理。他说:“做生意如同做其他事一样,不能‘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只看到暂时的利益而忽略潜在的危险。一分生意三分险,对每一种生意,我们既要考虑到赚钱的结果,也要考虑到赔钱的下场,即使在眼前效益十分诱人的情况下,也必须从坏处打算,掂量一下该不该冒这个风险。倘若觉得某一笔生意赚钱的可能性很大,而且有一旦失败全盘皆输的风险,则绝对不可冒险,况且你所得到的那颗龙珠,含在大河深渊黑龙的嘴里,你能够得到它,是因为黑龙在‘沉睡’时不小心把它从嘴里掉出来了。一旦再下河去捞珠,黑龙看见偷珠的人时,必然把你连骨头带肉吞到肚子里去,不仅捞不到宝珠,还会把性命赔进去。”

当然,这仅是一则故事,在商战中,从来就没有“搏到尽头”的可能,聪明的商人既能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能估计到不利的一面,作为商品,不可能一成不变。今天赚钱的东西,说不定明天就赔;今天热销的产品,说不定明天就会变成“死货”。人,要有见识、有胆量,也要敢于拿主意、定政策、担风险。但是,千万不能做那种脱离实际的“砸锅”生意。

三国时期的曹操对这一策略可谓运用得得心应手。董卓收服猛将吕布后,威势更盛,废汉少帝刘辩为弘农王,而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然后,董卓自任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第二年,董卓又派部下鸩杀少帝,绞死唐妃,甚至夜宿御床,篡位之心毕露无遗,他的行为激起了朝臣的普遍愤恨。

渤海太守袁绍与司徒王允秘密联络,要他设法除掉董卓。但文弱书生出身的王允面对骄横的董卓无计可施。思来想去,实在想不出什么办法,他便以“庆祝生日”为名,邀请群臣到自己家中赴宴,商讨计策。

席间,酒过数巡,王允突然掩面大哭。众官惊问:“司徒贵诞,为何悲伤?”王允说:“今日其实并非我的生日,因想与诸位一叙,恐怕董卓疑心,所以托言生日。董卓欺君专权,国将不国。想当初高皇帝刘邦诛秦灭楚,统一天下,谁想传至今日,大汉江山即将亡于董卓之手!”

王允边说边哭,众官也皆相对而泣。唯骁骑校尉曹操于座中一边抚掌大笑,一边高声说:“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吗?”王允闻言大怒,对曹操说:“你怎么不思报国,反而如此大笑呢?”曹操回答说:“我不笑别的,只笑满朝公卿无一计杀董卓!我虽不才,愿即断董卓之头悬于国门,以谢天下。”王允肃然起敬说:“愿闻孟德高见!”曹操说:“我近来一直在奉承、交好董卓,就是为了找机会除掉他。听说司徒您有宝刀一口,愿借给我前去相府刺杀董卓,虽死无憾!”王允闻言,即亲自斟酒敬曹操,并将宝刀交付曹操。曹操洒酒宣誓,然后辞别众官而去。

次日,曹操佩着宝刀来到相府,见董卓在小阁坐于床上,吕布侍立于侧。董卓一见曹操,便问他为何晚来。曹操回答说:“乘马羸弱,行动迟缓。”于是,董卓即让吕布从新到的西凉好马中选一匹送给曹操。吕布领命而出。曹操觉得机会来了,即想动手,但又怕董卓力大,难以制伏。正犹豫间,董卓因身体胖大,不耐久坐而倒身卧于床上并转面向内。曹操见状急忙抽出宝刀,就要行刺。不料董卓从衣镜中看到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道:“干什么?”此时吕布已牵马来到阁外。曹操心中不免暗暗发慌,他灵机一动,便表情镇静地双手举刀跪下说:“今有宝刀一口,献给恩相。”董卓接过一看,果然是一把宝刀:七宝嵌饰,锋利无比。董卓便将宝刀递给吕布收起,曹操也将刀鞘解下交给吕布。然后,董卓带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趁机要求“试骑”一下。董卓不假思索便命备好鞍辔,把马交给曹操。曹操牵马出相府,加鞭往东南而去。

吕布见曹操乘马远去,便对董卓说:“刚才曹操似乎有‘行刺’的迹象,及被发现,便佯装献刀。”在吕布的提醒下,董卓也觉得曹操刚才的举动值得怀疑。正说间,董卓的女婿李儒来到。李儒是董卓的谋士,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一听董卓介绍曹操刚才的所作所为,便说:“曹操妻小不在京城,只独居寓所。今差人请他来,他若无疑而来,便是献刀;若推托不来,必是行刺,便可逮捕审问。”董卓即依照李儒的主意,派遣四个狱卒前去传唤曹操。良久,狱卒回报说:“曹操根本不曾回寓所。他对门吏声称丞相差他有紧急公事,已纵马飞奔出东门去了。”李儒说:“曹操心虚逃窜,行刺无疑。”董卓大怒,便下令遍行文告,画影绘形,悬赏通缉曹操。

可见,曹操在行动前早已想到失败后怎样全身而退。见机行事最关键的是在紧急关头灵活机智,使自己得以保全性命。由此可见,曹操是一个全身成事的英雄,而不是一个舍生取义的莽汉。事情的成败,都有主客观许多因素,只有把握住最有利的条件和机会,选择最恰当的方式,才能成功。

想与做的智慧

成大事者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遇到比自己力量强硬的对手时,采用“斗智不斗力”的策略,而不是硬拼、硬撞。硬拼、硬撞是一种不明智的行为,一步到位的思想不仅起不到收益的效果,还会把事情越搞越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