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作者在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1年12月6日。
参加WTO就是主动地参加经济全球化,其目的是使我国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和利用,同时利用国外资源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就是市场经济全球化,这是生产社会化和高科技迅速发展的结果。市场经济是全球化的基础。工业革命开创了生产社会化的道路,当代高科技产业则把生产社会化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使经济的发展超越国界,形成了全球经济。
经济全球化集中体现在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经济单位之间经济和金融活动越来越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①国际贸易迅速增长,全球出口占全球生产比重大幅度提高,出口商品结构发生变化。②跨国公司数量增加,影响范围扩大。③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④经济金融化过程加快,程度加深。
经济全球化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依据市场规则配置经济资源,这是经济分工的深化和发展,将促使经济发展和福利增长。但它带来的全球福利增长在不同地区之间、不同国家之间以及在各国内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并不是公平和平均分配的。它不但带来经济增长,也带来经济风险甚至经济危机。因此,经济全球化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且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
经济全球化要求经济运行规则的一致性,因此需要WTO。在当代世界,在全球占支配地位的经济运行规则,特别是国际贸易规则,主要还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行的规则。发展中国家加入经济全球化会面临两方面的挑战:一是发展差距的挑战;二是制度差异的挑战。发达国家也会面临某些挑战。有些人对经济全球化及其发展产生疑虑,是可以理解的。
在当代世界上,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和必然趋势。任何国家只要实行对外开放,就必然要进入全球化过程,而拒绝对外开放,就是拒绝现代化,拒绝人类文明的进程,甚至是拒绝在这个地球上继续生存。因此,我们对经济全球化必须抱而且只能抱积极主动的态度。
还要看到,WTO的成员都力争做到利大于弊和利多弊少,其间充满着复杂的竞争和合作的关系。而究竟谁能得利多,则决定于它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条件和主观努力。从中国目前的主客观条件看,参加WTO有利有弊,而经过努力,是可以做到利大于弊和利多弊少的。
为了能更好地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使参加WTO的国家和地区都能获利,有一个使国际贸易规则更加公平合理的问题。因此,中国参加WTO后,支持在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合理要求的基础上,启动新一轮多边贸易体制。其目标应当是:有利于建立公平公正和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贸易投资便利化,有利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平衡。
中国参加WTO面对着多方面的竞争,包括国际贸易的竞争、吸引投资的竞争、吸引人才的竞争。如何在竞争中取胜是参加WTO面临的最大挑战。除了在新一轮谈判中发挥作用,中国应对参加WTO挑战的关键,是要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就是要在全球产业分工与市场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比较优势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例如好的自然条件、丰富的矿藏、廉价的劳动力给市场上产品和服务带来的优势。竞争优势主要是指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政府、企业的其他经济活动对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容易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比较优势也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
加入WTO从总体上看有助于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强的产业可以更大规模地进入国际市场。中国有些产品和产业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尤其是具有劳动力富裕、劳动成本低、市场广阔等优势,对这种优势应充分利用和发挥。但是也要注意,现在中国工业产品的档次与其他工业国家已逐渐接近,加上科学技术成了第一生产力,中国工业的上述比较优势有减弱的趋势。入世以后,中国除了要继续发挥而且更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外,还必须通过深化体制改革、进行结构调整、加快技术进步、改进经营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等措施,不断增强竞争优势,把发挥比较优势和增强竞争优势结合起来,这是中国增强产业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战略。参加WTO后中国工业能否抓住机遇获得更大发展,关键也要看它能否立足在中国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大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