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作者2001年12月5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业经济系博士生班学术讲座上作的报告。
一、为什么要研究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和不可持续的社会主义
这里讲的社会主义,是指社会主义制度。现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主要是用来研究生产力持续发展即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问题的,用来研究生产关系和制度问题的也有,但不多见。而我认为在重视生产力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十分重视研究社会主义制度如何持续发展的问题。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存在了几十年,有的国家有过辉煌的成就,曾被看作世界劳苦大众的希望。但先是1989年东欧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剧变,接着苏联也在1991年发生剧变。这些国家尤其是苏联的剧变是出乎一般人们的意料的,也出乎中国人的意料。但这却是严酷的事实。苏联为什么发生剧变?理论界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是由于戈尔巴乔夫的叛变,有人认为是斯大林模式的必然结果。俄共中央书记久加诺夫认为,苏共的垮台是由于三种垄断制度,即垄断真理的意识形态制度,垄断权力的政治法律制度,垄断利益的封建特权制度。最近国内有篇文章认为苏联解体有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经济方面的原因有:排斥市场经济,在所有制问题上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而忽视农业、轻工业,低效率。政治方面的原因有:过度集权,缺乏权力制约机制,大搞个人迷信,垄断真理,违背巴黎公社精神,扼杀民主和自由,形成特权阶层,知识分子政策严重失误,等等。我为什么把苏联剧变提到社会主义可持续和不可持续的角度进行研究呢?因为我认为我们不仅要研究苏东剧变的原因,而且要研究如何使社会主义持续发展,这两个题目的研究任务是有所不同的。要使社会主义持续发展,防患于未然,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不仅需要从苏联东欧事件中认真研究和吸取经验教训,还要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已经面临的和将会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
现在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更需要重视社会主义的持续发展问题。按照马克思的设想,社会主义是要建立在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基础上的,他曾设想当时英国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可以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但后来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则大都是生产力不发达的国家。中国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和解放前相比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生产力水平仍是很低的。邓小平在1987年说:“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这个观点现在依然有效。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主义制度要持续发展就更加困难。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那些生产力不发达而实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封建主义复辟的情况并不是个别的,英国、法国都有过这种现象。这是因为,在一种社会制度建立的初期,由于原来的统治阶级不会甘心退出历史舞台,要千方百计企图复辟;由于新的统治阶级缺少经验,工作中难免失误;还由于遇到的新问题没有先例可资借鉴。这些都使新的社会制度不断巩固和持续发展必然是非常困难的。而建设社会主义是比建设资本主义更为复杂艰巨的事业,现在我国社会是稳定的,但也存在不稳定的因素,敌对势力仍在处心积虑地反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这就更增加了社会主义持续发展的难度。
不仅生产力有持续发展问题,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也有持续发展问题,就是说,它们可能持续发展,也可能不持续发展,因此成为“问题”。生产力的发展总是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发展联系着的。中国现在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但是,怎样才能使生产力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呢?包括怎样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实现现代化,使经济增长持续保持较高速度、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这些都会遇到社会制度问题,要求有一个好的社会制度并使之能持续发展。所以,我们面临的不仅是生产力持续发展问题,而且是社会主义制度持续发展问题。不论从中国看还是从世界看,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健康、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才能解决生产力持续发展中许多难题。生产力持续发展中的有些问题在原先那样的资本主义制度下是难以彻底解决甚至难以解决的,如共同富裕的问题。当然,也要看到资本主义制度也在变,有远见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也在设法使资本主义适应持续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有趋同的方面,而从本质上看,社会主义制度更有利于生产力持续发展。
现在社会主义前途问题还存在着争论。例如,美国人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一书中认为苏联的变化意味着社会主义历史的终结。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认为,社会主义注定要失败,后资本主义社会决非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思想已存在了几千年,只要存在着穷人和富人的对立,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社会主义思想就会继续存在。说什么社会主义历史终结了,这只能是剥削阶级的一厢情愿和痴心妄想。至于德鲁克(还有别的人)说的后资本主义社会,即使这个概念可以成立,那么这也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将会消亡。而在新的社会里,他们也都承认,生产力将迅速发展,知识的作用大大加强,公有制大量出现,人与人的关系会发生很大变化,国家的作用会发生很大变化。这不也就是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因素将大量出现吗?还有一位美国人里夫金写了一本名为《工作的终结》的书,作者认为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生产的日益自动化,前景将是“工作的终结”。但作者认为由此将使广大工人包括蓝领、白领工人和管理人员在内的极大多数成员失业,形成贫穷社会和加剧两极分化。其实,如果生产力的发展真的将导致“工作的终结”,那么所以会出现里夫金说的失业增加、社会贫穷、两极分化加剧等现象,乃完全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如果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那就会大大减少人们的劳动时间,使人们得以全面发展,共同富裕,因为那时已为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创造了充分的物质技术基础条件。我认为,德鲁克、里夫金等人的书不是证明了社会主义没有前途,而是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和洞察力,即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这样人类也才有光明的前途。当然,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各国以及每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会有区别。中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别国也会有别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人说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说“四项基本原则并不只是中国的特殊条件的产物。它表达了社会主义的共性,是任何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必须坚持的,不能有丝毫动摇。”我认为这种说法至少是过于简单。因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邓小平同志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提出来的,我怀疑世界上所有国家的社会主义都会这样做,而且决不能把不这样做的国家都排斥在社会主义之外。所以,我不赞同这种似是而非的说法。中国由于已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已经带给中国人民比过去美好幸福得多的生活,还会继续带给中国人民更加美好和幸福的生活,人民是希望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持续发展的,解决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也要靠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持续发展。因此,解决社会主义前途的争论问题,也要求重视对可持续社会主义和不可持续社会主义问题的研究。应该说,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界许多理论和政策问题的争论,都应该提到如何保证社会主义持续发展的高度来看待,以保证我们的社会能够长治久安。
二、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
什么叫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和不可持续的社会主义?我认为:可持续的社会主义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①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因为社会主义是社会发展的结果,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是符合科学的社会主义,而不是空想社会主义。②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同志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发展。不具备这个条件,社会主义是难以持续的。③有实现的可能性。有些社会主义理论是不可能实现的,当然不能属于可持续的社会主义。例如,认为在落后的中国不经过暴力革命也可以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而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又如,认为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只有经过暴力革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我认为,这都不是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因为不可能实现。④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能够持续发展,例如经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走向社会主义中级阶段再走向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然后向更高级的社会发展。也就是不能让社会主义事业半途而废,不能让它夭折。
实现可持续的社会主义,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系统工程,其中任何一个重要环节出了大错而又不及时改正,就有可能成为不可持续的社会主义。而且,社会主义是一个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其中一些重大问题必须正确及时地妥善解决,否则也会使社会主义受到挫折甚至不能持续。所以,社会主义持续发展要研究的问题是很多的,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法律、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而且有的问题已经暴露了,有的还没有暴露。下面我就经济方面提几个问题,谈点看法:
(一)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要使社会主义持续发展,最根本的问题是使方针政策和理论实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这就涉及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苏联剧变,是同这方面的认识错误有密切关系的。例如,苏联长期搞计划经济,排斥商品经济,认为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只能搞公有制,把国有制看成是公有制最高级最优越的形式,力图消灭私有制经济。当计划经济优越性难以发挥,国有经济的缺陷越来越暴露的时候,生产力发展受到阻碍,人民生活难以提高,因而引起广大群众不满,社会主义也就持续不下去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挫折,也同这个问题上的错误有关。例如,把阶级斗争看成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追求一“大”二“公”等等。所以,邓小平多次提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弄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件十分复杂艰巨的事情。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只有研究现象才能掌握本质,而现象不仅是变化的,而且现象中还有很多不能正确反映本质的假象。社会主义本质还可以从多方面来观察和表述。例如,可以从生产力方面,从生产关系方面,从上层建筑方面,从人民生活方面,以及从这些方面的结合上进行观察和表述。这里也有一个表述是否正确深刻的问题。加上前人对于社会主义本质已有不少研究和论述,例如政治经济学中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和经济规律就有不少说法,其中有科学的成分,也有不科学甚至反科学的成分,它们都会影响我们的认识,增加了问题的难度。
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表述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表述主要是从经济上着眼的,坚持了马克思经典作家的科学理论,总结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经验(包括教训),针对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这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科学概括。
过去曾经把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概括为计划经济、公有制、按劳分配。当时所说的基本特征也有本质的含意。实践证明这个概括有片面性,有的内容还被证明是错误的。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克服了这种片面性的错误。
为什么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的本质中没有提公有制?我认为,这不是偶然的,因为过去把非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完全对立起来的理论已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允许非公有制存在和发展,这就说明非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容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不等于公有制。有人说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以公有制为前提条件的,社会主义本质不能不包含公有制。这种说法也值得斟酌。因为存在非公有制并不一定导致剥削,更不一定导致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包括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而不是完全的公有制。至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如此。
上面曾说,邓小平说的社会主义本质主要是从经济上着眼的,而社会主义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文化问题。这里应该指出的是,从政治上着眼,民主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说过:“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而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达到上述三个要求,时间有的可以短些,有的要长些,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我们能够也必须达到。”《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2~323页。他还说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8页。说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有充分根据和重大意义的,对此将另文论述。
(二)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是社会的经济基础,而所有制又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我们要始终并经常注意和处理好所有制结构问题。
苏联解体和所有制问题上的失误有密切关系。我国建国以来在所有制问题上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有很多的经验教训值得吸取。党的十五大总结了我们自己的经验教训,也总结了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制定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问题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对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问题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不过,为了保证这些规定的贯彻执行,为了应对面临的新情况和解决今后会出现的新问题,还是需要认真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问题的。
邓小平说我们搞社会主义“事实上不够格”时,实际上也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问题。他这段话的全文是:“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困,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可见,不够格主要因为我们生产力不发达,没有摆脱贫穷。为什么说生产力不发达因而搞社会主义不够格呢?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社会主义是要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基础上的,而中国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阶段。那么为什么我们在生产力不发达没有摆脱贫穷的情况下就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呢?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在处理所有制以及生产关系问题上犯了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急性病的错误。
毛泽东曾设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性质,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但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还十分落后的缘故。”《毛泽东选集》,第671页。在《论联合政府》中又说:“在中国的条件下,在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下,除了国家自己的经济、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之外,一定要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毛泽东选集》,第1061页。他在《对论联合政府的说明》中还说:“这个报告与《新民主主义论》不同的,是确定了需要资本主义的广大发展。”《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275页。《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中他又说:“我们这样肯定要广泛地发展资本主义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在这个问题上,在我们党内有些人相当长的时间里搞不清楚,存在一种民粹派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农民出身的党员占多数的党内是会长期存在的。所谓民粹主义,就是要直接由封建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经济,中间不经过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322~323页。不幸的是,后来他自己也受民粹主义的影响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了损失。
社会主义能否彻底消灭私有制,这个问题也涉及社会主义能否持续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在不具备条件时消灭私有制,可能把社会主义也连带消灭掉。从现在人们可以看到的和有把握设想的情况,很难得出结论,说社会主义有必要和有可能彻底消灭私有制。
1.马克思曾经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规模将越来越大。这是马克思主义主张消灭私有制经济的重要理论依据。而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并未证实马克思的预言。实际情况是,生产规模的发展既有大的趋势,也有小的趋势。例如,计算机可以使人在家里工作,即从事个体经营,而与生产社会化不相矛盾。
2.从当代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看,它们即使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也不能消灭私有制经济。例如,个体农场能适应现代生产力,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强使它变为公有制经济,岂非又要破坏生产力。
3.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极度提高,有些人为了自由和方便,可能更乐于搞个体经营。这既有利于自己,也无损而有利于社会,没有充分的理由不允许这样做。事实上,马克思也没有说过要消灭个体经济,不过他认为个体经济要被资本主义消灭,因而主张要用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但历史表明资本主义社会也决不可能消灭个体经济。
4.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不同于资本家的企业家的作用。即使是私营企业,企业家的存在和发挥作用也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的。社会主义不仅不应消灭个体经济,而且不应消灭不同于个体经济而又适应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私营经济,这样才能有利于企业家的成长和发挥作用。
人们担忧的是:社会主义允许私有经济存在会不会导致两极分化和资本主义复辟。这种担忧不无根据。但认真的思考一下答复不能说绝对不会,但可以说不一定会,而且只要做好工作,可以做到不会。因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私有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私有经济有如下的根本区别:①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私有经济是从属于公有制经济的。②私有经济的业主是可以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③私有经济的业主的收入是受到限制的,如受到政府规定的所得税、遗产税等的限制。④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权是由人民掌握的,而且中国还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要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腐化,不变质,实行正确的方针政策,社会主义社会允许私有经济存在就不会导致两极分化和资本主义复辟。当然,如何正确引导私有经济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面而克服其消极方面,以保证社会主义社会持续发展,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总结经验教训,为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规律的要求办事,这就要求贯彻“三个有利于”标准尤其是其核心生产力标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衡量改革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还要求把所有制和生产关系看作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的手段。有的人反对把所有制看成发展生产力的手段,认为公有制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还说所有制手段论“必然滑向私有化道路”。这种主张公有制是目的的理论实质上是继续坚持苏联“一大二公”的所有制模式,而实践证明这样做必将葬送社会主义。
(三)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和市场经济
实践也充分表明,社会主义不搞市场经济,是难以持续发展的。这对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能否相容这个长期争论的问题作了结论。不过也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只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必要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市场经济是要取消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的中级阶段乃至高级阶段,能否取消商品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不是市场经济呢?
从历史、现状和趋势看,似乎得不出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可以取消的结论。
1.取消商品经济就是搞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因为现代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只有两大类: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或者是市场经济,或者是计划经济。而根据苏联东欧及我国搞计划经济的经验,计划经济制度决不是一种好的配置资源的办法。在这种制度下,企业没有积极性、主动性,政府包办了企业办的事情,民主难以发扬,腐败难以减轻(更不用说根除),生产力发展必然受到阻碍。
2.很难设想社会主义社会能够消灭非公有制经济,而能够设想它是一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混合经济。这种所有制格局的经济,是只能用市场经济而不能用计划经济的机制和制度来调节的。
3.马克思分析过市场经济的缺陷,想用计划经济来克服这种缺陷,而事实上计划经济并没有消灭市场经济的缺陷,也不能消灭这种缺陷。任何制度都有利有弊,而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相比,前者利多弊少,后者弊多利少。
4.建立在高度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经济,为了进一步发展,既要开展竞争,又要进行宏观调控。这也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做到和做好。
5.即使在当前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果它们经过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也仍是只能搞市场经济,而不能搞计划经济。现在还不能说没有人会去搞计划经济,但是如果搞了计划经济,这些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生产力必然要受到破坏,不再能是最发达的国家了。马克思设想当时发达国家可以搞计划经济,现在看来似乎这也带有空想的因素。
应该指出,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有所区别的。作为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有共同点的。但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必然会有自己的特点,例如应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如果理论和方针政策失误,弄得不好,也可能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样也就谈不上社会主义持续发展了,完全违背了改革的初衷,这也是我们应该经常警惕的事情。理论界曾经争论过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谁服从谁的问题,还有如何处理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关系问题,市场和国家的关系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四)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和企业活力
社会主义社会的企业是否是真正的企业,有没有活力,这也是社会主义能否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解体,同它们企业不是真正的企业因而长期缺少活力有内在关系。因此使企业成为真正的企业和增强企业活力也是社会主义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如何才能使企业有活力?一种相当流行的观念是靠加强企业管理。我也发表过这种看法。1979年我参加以马洪为团长的中国工商行政管理代表团访问美国,着重考察美国管理教育,访问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单位。回国后写了几篇访问稿,第一篇的题目就是《企业经营好坏决定于管理》。文章中说:“我们访问麻省理工学院的斯隆管理学院时,院长庞兹着重介绍了管理的重要性。他说,企业经营好坏,管理人要负主要责任,这似乎是常识,但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则。他还说,企业经营好坏决定于管理。任何一个组织都需要管理,其经营效果主要决定于管理人员应付外界影响和组织内部工作的能力。根据美国最大银行美洲银行的资料,经营失败的企业,大多数是由于缺少管理的经验和知识,因而管理不善造成的。”去年,我重读这篇文章,感到这个观点对美国是有根据的,但未必适合迄今为止的中国的情况。因为美国早已建成了比较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和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制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营好坏确实主要决定于管理。而中国在我们访问美国时还在实行计划经济,后来通过改革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是到目前为止国民经济的市场化改革还远未完成,企业改革也还在进行过程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企业管理的考察、宣传、教育、研究以及实践上做了大量工作,虽有成绩,但不显著,根本原因就是还不完全具备改进管理的制度条件。因此,为了增强企业活力,当前最主要的也还是深化改革。这决非是说管理不重要,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在改革中必须加强管理。但是与改革比较,改革重于管理。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的,这样做是符合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要求的。那么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形势如何呢?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是非常乐观,认为国企改革搞得有声有色,使国企实行了一次战略升级,能以新面貌进入新世纪。一种是非常悲观,认为国有企业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对进一步改革有畏难情绪甚至失去信心。一种是认为改革取得了成绩和实质性进展,但现在国有企业的形势仍很严峻,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我赞同第三种看法。我们一定要把国有企业改革进行到底。
有的同志提出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应该转移了,不能再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了。我不赞同这种意见。因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尚未完成,还有不少关坎要过。例如,要实现产权多元化,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使国有资本的出资人到位,真正实现政企分开,等等。在没有跨过这些关坎以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对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发展仍有多方面的影响甚至举足轻重的作用。
什么时候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可以转移?我认为,要到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取得成功的时候。国有企业改革成功的主要标志是:①国有经济布局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的部门结构趋于合理。②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达到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做到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③建立了竞争有序和发达的市场体系。④包括私营企业在内的非国有企业有了平等竞争的地位和快速发展的机会。显然,当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之时,又会面临着新的搞活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任务。
除了以上四个问题,需要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和劳动就业,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和居民收入分配,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和地区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还有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和民主法治,和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科学发展,和民族团结,和共产党领导等等问题。
研究这些问题要进一步贯彻邓小平同志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此,要认真研究苏联的经验教训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要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教训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分析,对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思想理论依据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继续清除那些不符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错误观点的影响。还要深入实际多作调查研究,一切从事实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要提倡讲真话,讲实话,开展百家争鸣。通过认真求实的研究和讨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统一认识。要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当前尤其要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七一”讲话依据实践经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贯彻江泽民同志倡导的“三个代表”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