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鬼谷子商学院
45154100000034

第34章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原典〉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货财之有无,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君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之知睿,孰少孰多?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侯之亲,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去就变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侧孰便?能知如此者,是谓权量。

〈释义〉

古时候,善于治理天下的人,必然会审慎地把握国家的发展趋势,揣度各诸侯国的具体情形。如果不能周密切实地审时度势,权衡利害,就不会知道诸侯国的强弱情况。如果不能周密地揣度形势,便不知道其中隐蔽的情况的发展变化。什么叫权衡得失呢?就是能准确揣测(对方)大与小,明察多与少,衡量财货有与无,预测百姓众与寡,丰足与贫乏,不足与有余各有多少?(在战争中)分辨山川地貌的险要与平易,哪处与己有利,哪处与己有害,(研究计策时)哪个是长策,哪个是权宜之计。在君臣亲疏关系中,要知道哪些人贤德,哪些人不正派;在谋士与宾客中,哪个足智多谋,哪个是平庸之才。考查命运的福祸时,什么是吉利的,什么是凶险的;与诸侯交谊中,谁是可以效力的,谁是不能效力的;在判断老百姓的心理趋向时,哪种是平安的,哪种是具有危险的,什么是老百姓喜好的,什么是老百姓厌恶的;不顺从者,哪些要审察,哪些可相契。以此明察百姓心理变化的趋势。在准确地把握上述事态发展变化之后,才能称为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得失。

古为今用

鬼谷子认为自理天下的人必须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得失,他列举了若干个需要了解的信息,告诉国家的决策者从这些方面下手去权衡,从而更好地管理国家。对企业管理来说,为了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胜出,企业需要及时掌握市场动态、 随时了解竞争对手的信息、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和国家最新政策,这同样需要大量收集相关的竞争情报。

竞争优势取决于决策能力,而决策能力取决于情报资源。任何科学的企业决策都必须依赖于足够、及时、准确的情报信息和规范的情报管理体系。

实施竞争情报收集的第一个步骤就是确定目标。在确定目标时,应该以市场和顾客为导向。首先,应确定市场目前的状况:这个市场是不是一个开放的自由竞争市场;这个市场处于其市场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然后再确定市场中的竞争者,包括现有竞争者和潜在竞争者,最后根据市场和竞争者的情况确定实施竞争情报研究的目标。

这时需要针对该竞争情报项目列出尽可能多的影响因素,将其中不可测量的因素转化成可测量的参数,再从中选择对此项目影响最大且最经济有效的几个参数进行测量。在选择参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全面性。不能只是因为数据容易获得而选定一个参数,也不能只是因为一个参数在测量时成本较低而做出选择。

一般来说,应该由企业的竞争情报部门、与此项目相关的职能部门和该产业的专家共同确定需要测量的参数。 这些可测量的参数包括:价格、市场规模、市场占有率、市场饱和度、产品更新率、性能—价格比、客户态度调查、市场增长率、潜在市场容量、产品生命周期、销售强度、产品使用量分析、客户统计、公司内部销售分析、市场集中度、客户回忆与认知率、销售渠道和客户不满意度等。

总体来说,确定收集竞争情报的目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定上述参数中哪些是需要重点监测的。在技术占有重要地位的市场上,如信息产业市场,则应监测竞争对手的研发情况。而如果竞争对手有进行价格竞争的习惯,则应监测其产品的价格走向。

情报收集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决策人员必须对情报进行分析,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做出正确的决策。这要求决策人员学会选择懂得放弃,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衡量问题的轻重时,80/20法则是决策人员必须掌握的原则。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偶然注意到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的不平衡性。他在研究中发现,大部分的财富流向了小部分的人一边,被小部分的人占有。财富分配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的模式会重复出现,具有可预测性。如果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由此可以预测,10%的人所拥有的财富为65%,5%的人所享有的财富为50%。于是帕累托提出了“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原理,大意是:在任何特定的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占多数,因此,只要控制重要的少数,即能控制全局,这就是80/20法则。80/20法则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发现哪些是给企业带来大部分利益的重要因子,哪些是次要的因子。

同时,在做出决策时,要考虑到行动的计划性,一件一件要逐渐升级,如登台阶,低的台阶是高的台阶的必要铺垫。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办事沉稳的人最忌好高骛远,心浮意躁。强行实现过高的目的是不可能的,所期望的局面不会由于草率的行动马上就来临,“心想事成”只是神话。

企业经营一定要审时度势,权衡得失,考证行动的现实可操作性,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一个阶段不能干的事就应该不干。

商学案例

1977年4月,李嘉诚投资2.3亿港元,以每股12.45港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财团控制的香港永高公司的股票1048万股,成为其全资公司。

收购美资永高公司之后,李嘉诚把目光和精力投注在雄霸香港的英资财团身上。他把第一个目标对准了香港地王——置地。

当时九龙仓是香港最大的货运港,是香港四大洋行之首的怡和控股的一家上市公司,与置地公司并称为怡和的“两翼”。

九龙货仓有限公司拥有众多产业,历史悠久,资产雄厚,先后建有海港城、海洋中心大厦等著名建筑。

李嘉诚经过一番细心研究,惊喜地发现九龙仓在经营方式上存在着巨大的缺陷,于是决定收购九龙仓。

当时,李嘉诚了解到,一贯被称为怡和“两翼”的九龙仓和置地,在控股结构上并非平等关系。怡和控置地,置地控九龙仓,置地拥有九龙仓近20%的股权。

于是,李嘉诚不显山不露水地采取分散户头暗购的方式,悄悄地从散户持有的九龙仓股中买下了2000万股,约占九龙仓总股数的20%。这意味着,目前九龙仓的最大股东将不是怡和的凯瑟克家族,而是李嘉诚。

20%的控股,无论对李嘉诚还是对怡和,都是一个敏感而关键的界线。鹿死谁手,全在此一“线”之间。九龙仓股成交额与日俱升,自然引起证券分析员的关注。嗅觉敏锐的职业炒家感到其中有戏,立即介入,九龙仓股随即被炒高。甚至各大华资财团、英资财团和一些外资财团也纷纷加入,来分一杯羹。九龙仓股水涨船高,只升不降。1978年3月,九龙仓股迅速升到每股46港元的历史最高水平。这已和九龙仓股每股实际估计值相当接近了。

这时李嘉诚已经成功地控有了九龙仓近20%的股票。为了避免损失和引起庄家反击,李嘉诚十分明智地暂缓再吸纳。此时,九龙仓集团也已察觉是李嘉诚挑起的战火。

九龙仓的老板马上布置反收购,到市面上高价收购散户所持的九龙仓股,以增强对九龙仓的控股能力。但是怡和现金储备也不足以增购到绝对安全的水平。最后怡和走投无路,为保江山,只好打出最后一张王牌,求助于英资财团的大靠山——汇丰银行大班沈弼。

李嘉诚审时度势,认为不宜同时树怡和、汇丰两个强敌。日后自己的发展还期望获得汇丰的支持。不谈长远,就说眼前,如果拂了汇丰的面子,汇丰必然贷款支持怡和,汇丰与怡和联盟,李嘉诚收购九龙仓肯定落空。倒不如卖一个人情给汇丰。李嘉诚遂答应沈弼,鸣金收兵,不再收购。

虽然李嘉诚答应不再收购,但是他也不会将到嘴的肥肉白白吐出。当时,李嘉诚知道正欲“弃船登陆”的船王包玉刚也在收购九龙仓股票,并且志在必得。李嘉诚权衡得失,决定把球传给包玉刚,让包玉刚射门——直捣九龙仓。这样做既避免了与关系密切的汇丰银行的正面冲突,又使包玉刚领导的华资财团能够顺利取得九龙仓的控制权。

于是,李嘉诚又再卖一个人情给包玉刚。他约见包玉刚开门见山地表达了想把手中拥有的九龙仓1000万股股票转让给包玉刚的意思。包玉刚求之不得,自然喜出望外。

这两位华人商界泰斗经过一番秘密协商,达成以下共识:李嘉诚把手中的1000万股九龙仓股票以3亿多港元的价钱,转让给包玉刚。包玉刚协助李嘉诚从汇丰银行承接和记黄埔的9000万股股票。李嘉诚又把手头剩余的九龙仓股全部转让给包玉刚。包玉刚因此得到了吞噬九龙仓的绝对优势。而李嘉诚在这一进一出间,获纯利5900多万港元。从一定意义上讲,商业中的交往实质是一种利益的互换,只有付出,才会得到,这是生意场上千古不变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