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成语故事(第四卷)
45151900000121

第121章 淮橘为枳

“释义”指淮南的橘树移栽到淮北就变成了枳树,比喻人或事物的个性,因为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出处”战国·佚名《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春秋时,晏子是齐国的相国,奉命出使楚国。

楚国在当时是个强国,楚王瞧不起齐国,就想借机好好侮辱晏子一番。

晏子长得并不特殊,但才思敏捷,机智灵异,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他都能巧妙应答,在当时号称天下第一辩士。

晏子到达楚国以后,楚王想借晏子的身材矮小来羞辱他,但被晏子很巧妙地应接过去,楚王不但没有羞辱到晏子,反而使自己吃了哑巴亏。楚王心中不甘,就又想了个办法来贬低齐国。

这天,楚王设宴招待晏子,酒兴正浓之时,忽然有两名武士押了一名囚犯从堂下走过。这都是楚王事先安排好的,他却故意把那两个武士叫住,问道:“你们押的囚犯是哪里人呀?”武士回答说:“这名囚犯是齐国人。”

楚王故作惊讶,他看了晏子一眼,又问武士:“齐国人?他犯了什么罪呀?”武土又回答说:“他犯了盗窃罪。”

楚王示意武士把囚犯押下去了。他看着晏子,脸上露出一丝不易觉察到的得意,道:“你们齐国人很喜欢偷盗吗?”

晏子早就看穿了他们玩的诡计,他微微一笑,说:“江南的蜜橘既圆又大,味道鲜美。可是,如果把这种橘树移栽到淮北,它就变成了枳树,结出来的果实又小又酸,一点也不好吃。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水土不同的缘故。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的时候都是不会偷盗的,可是他们到了你们楚国却变成了盗贼。我想,这大约是因为你们楚国有偷盗的风气,他们也是受到楚国水土的影响而偷盗的吧?”

楚王听了,目瞪口呆,哑口无言,他暗暗佩眼晏子的机智,只好甘拜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