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女人应学点武则天
45145500000002

第2章 武父押宝,投机政治——用长远眼光投资人生

虽然说“时势造英雄”,但具那种有超前意识,能够识别和竭力帮助别人成为英雄的能力,同样重要。武士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智慧不仅能驰骋在商场上,在政治舞台上同样适用。在乱世风云变幻的情势下,他舍弃人人看好的魏公李密,死心塌地地投效李渊,甚至不惜将身家性命和万贯家财投入这场赌局,他的胆量的确不可小视。

结识唐国公李渊,是武士彟改变命运的大机遇。李渊出身关陇世家贵族,其父李柄为北周柱国大将军。隋朝建立后,李渊又与隋室有了密切关系。因他的生母与文帝的独孤后是同胞姐妹,所以李渊成人后就被封为谯、陇刺史。炀帝登基后,又封他为殿前少监、卫尉少卿。

其实,两人先前曾在杨达的府中见过,当时给双方留下的印象都很好。武士彟眼中的李渊是虎姿龙睛,相貌威猛,有帝王之表。李渊眼中的武士彟是一个谦谦士子,儒容雅姿。最主要的是他们双方都有利用对方的企图:李渊深知这位大商人有的是钱财和人际关系,自己要立非常之业就必须借助他的人力、财力;武士彟知道李渊出身关陇世家豪族,祖上为北周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他若不想永做平民商人,跻身仕途,李渊又恰巧是个很好的借助之阶。

隋炀帝征辽,命李渊督运粮草,十分倚重他。礼部尚书杨玄感密谋起兵反隋,被李渊发现后向炀帝告密,因此立功。炀帝便派李渊镇守弘仕郡(治所在今甘肃合水),并令关右(即关西,函谷关以西地区)谷部军队都听从他的指挥。

大业十一年,李渊奉隋炀帝之命讨伐反叛路过文水。武士彟深知李渊为人光明磊落,实力强大,将来肯定能够成就一番伟业。聪明且富远见的他怎能放过这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呢?对于李渊的到来他自然是盛情款待,临别时,还没忘了赠个虎皮靠垫。武士彟的富足和豪爽给李渊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也为能交上武士彟这样的朋友感到高兴。

但凡成功之人,眼光都看得比较长远,从不计较眼前的得失,总是在机会到来之前,做足了准备。李渊和武士彟二人都具备这项要素。

在隋炀帝大业十三年,李渊奉命担任太原留守——太原地区的军政一把手,防守整个北方地区。升官后的李渊并没有忘记武士彟这个朋友,毕竟此人曾盛情款待过自己,应该提拔提拔他。于是武士彟便做了个行军司铠参军,也就是军需官,专门管理武器兵仗。

此时,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各地军阀自立旗号,纷纷起兵叛隋,农民起义军更如燎原之火,处处燃烧。随着武士彟跟李渊的接触逐渐增多,他发现李渊是个胸怀大志、雄心勃勃的人。不仅如此,他还发现李渊早有起兵反隋之心,只不过一直不肯说破罢了。

有了这一惊人发现,武士彟该怎么办呢?经过一番思考和权衡,他决定力挺李渊称帝。为了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武士彟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献福瑞,献兵书。他找到李渊把自己做的“马屁梦”郑重地说了出来:“唐公啊,我梦见你骑着我飞上天了!”言外之意,你只有借助我的帮助才能成为真命天子;并把自己精心编写的那本《兵法典要》献给李渊,劝他起兵,李渊收下了他的兵书,但却向武士彟说:“幸勿多言,兵书禁物,尚能将来,深识雅意,当同富贵可。”

第二,协助李渊发展势力。隋炀帝虽然派李渊当太原留守,可对他还不是完全相信。所以给他安排了两个副手,一个叫王威,一个叫高君雅。这两个人名义上协助李渊,其实是在监视他。很快,他们就发现李渊整天招兵买马,收罗了一些不法之徒,于是起了疑心,想暗中调查一下李渊的用心。不料,被武士彟提前知道了,把他俩找来对他们说:“比皆唐公客,若尔,必有大嫌。”这两个人也是一对草包,没什么心眼,一听武士彟说得合情合理,也就罢手了。这样一来,就为李渊赢得了宝贵时间,得以进一步扩充实力。

第三,举族从军,倾尽家私。武士彟不仅把自己的万贯家产全部献给李渊,还把自己的部属和家门中有才干的人,也拉进李渊的队伍中,李渊对他感激不尽。

李渊太原起兵后,势如破竹,很快攻下了隋朝的都城大兴,推翻了隋朝的统治。而武士彟一直追随其后,忠心为之效力。

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改元武德,历史上称为唐高祖。他下诏书敕封14人为开国元勋,武士彟为14元勋之一,授光禄大夫,加封太原郡公。嗣后又封为工部尚书,加封应国公,还让他负责长安城的军防工作。以后又曾外放为扬州大都督长史、四川州都督。武士彟的政治梦已经基本实现了,地位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武士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商人,成长为朝廷大员,与他的绝高智慧、长远政治眼光,以及在必要时不惜舍弃一切,放手一搏的勇气和冒险精神是分不开的,这些优点日后都将被他的女儿武则天继承和发扬。

“则天上位术”押宝:人生投资法

押宝是根据事物的正确与否,所采取的一种赌博式判定方法。要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变自己的人生,首先,要有足够的积累和过人的智慧,这是押宝成功的关键。

第二,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诸葛亮曾说过“志当存高远”,看待问题不要局限于眼前的得失,要放眼大局,着眼未来。

第三,要有非凡的胆识。一个人的“胆”,需要有足够的“识”去支撑,有“识”才有“胆”否则胆量就变成了冒失和莽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