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古文观止上
45143700000044

第44章 诸稽郢行成于吴

《国语》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江①。大夫种乃献谋曰:“夫吴之与越,唯天所授,王其无庸战。夫申胥、华登②,简服吴国之士于甲兵③,而未尝有所挫也。夫一人善射,百夫决拾④,胜未可成。夫谋,必素见成事焉⑤,而后履之,不可以授命。王不如设戎,约辞行成⑥,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吾以卜之于天,天若弃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将必宽然有伯诸侯之心焉⑦。既罢弊其民⑧,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乃无有命矣。”越王许诺,乃命诸稽郢行成于吴曰⑨:“寡君勾践,使下臣郢,不敢显然布币行礼,敢私告于下执事曰:昔者越国见祸,得罪于天王⑩,天王亲趋玉趾,以心孤勾践,而又宥赦之。君王之于越也,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孤不敢忘天灾,其敢忘君王之大赐乎?今勾践申祸无良,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边陲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执事?勾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于边。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

越国固贡献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勾践请盟。

一介嫡女,执箕帚以姓于王宫;一介嫡男奉盘匝随诸御。春秋贡献,

不懈于王府。天王岂辱裁之?亦征诸侯之礼也!夫谚曰:‘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今天王既封殖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虽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敢使下臣尽辞,唯天王秉利度义焉!”

【注释】①逆:迎。②申胥:即伍子胥,名员,申是伍于胥封地。华登:宋人,因避祸奔吴,作吴国大夫。③简服:训练。④决:用象骨做成,射箭时套在拇指上钩弦。拾:用皮革做成,射箭时套在左臂上。⑤套:预先。⑥行成:请求讲和。⑦伯:同“霸”。⑧罢:同“疲”。⑨诸稽郢(yǐng):越国大夫。⑩天王:京畿外诸侯称天子为天王,这里指夫差之父吴王阖庐,为讨好之词。孤:怜悯。吴越槜李之战,阖庐大败而回,称“怜悯勾践”是婉词。申:再次。老:家臣,对越卿大夫的卑称。顿颡(sáng):叩头而以额触地。(gāi)姓:纳女于天子。盘匝(yí):洗手、洗脸的用具。搰(gú):掘出。封殖:封,给草木根部培土。殖:同“植”。所谓培植越国隐指槜李之战中吴国大败,越国安然无恙。

【译文】吴王夫差出兵攻打越国,越王勾践出兵在江边迎战。大夫文种献计说:“吴国和越国,胜败只看上天保佑谁,君王不用交战。申胥和华登训练吴国的士兵,还没有打过败仗。一个人擅长射箭,就有一百个人拿弓张弦向他学习。我们要想获胜,是没有把握的。对一件事情的谋划,必须能预见到成功,然后才能实施,才能去拼命。君王不如设防自卫,同时卑词求和,以使吴国百姓欢喜,并且膨胀吴王的骄傲心理。

我可以向上天卜问,上天如果抛弃吴国,吴国一定会允许我们讲和,不把我们放在眼里,并且一定会产生称霸诸侯的野心。到吴国百姓已被搞得疲惫不堪,上天剥夺他们的禄位时,我们就可以安然收拾残局,吴国也就灭亡了。”

越王同意了,派诸稽郢去向吴王求和,说:“我们国君勾践派遣小臣郢,不敢公然陈列礼品,行聘问之礼,只是冒昧地私下禀告贵国下属臣僚;从前,越国遭受祸害,得罪了天王,天王带兵驾临我国,但又怜悯勾践,于是赦免了他的罪过。天王对于越国的恩德,真是使死者复生,使白骨长肉。既然勾践不敢忘记上天所降的灾祸,难道还敢忘记天王的大恩吗?现在勾践自作自受,再次遭受祸殃。我们这种边远地区的草野之人,怎敢忘记天王的大恩,而对边境上的小怨耿耿于怀,以致再次得罪您的下属呢?因此勾践领着几个臣子,亲自承担重罪,在边境上叩头。如今君王您不了解此情,盛怒之下率领大军,准备打垮越国。越国本来是向君王称臣纳贡的城邑,君王不用鞭子来驱使我们,却使军队屈尊讨伐我们。勾践请求缔结和约。献上一个嫡妻所生的女儿,让她拿着箕帚,在王宫事奉君王;还献上一个嫡妻所生的儿子,让他捧着盥洗用具,跟在那些仆役背后听君王使唤。春秋纳贡进献,不敢对王府稍有懈怠,难道还要天王来屈尊处理吗?这也是天子向诸侯征税的礼节啊!俗话说:‘狐狸埋好东西又刨出,因此事情做不成功。’如今天王既已培植了越国,天下诸侯都知道了,现在又铲除它,这是天王前功尽弃呀。就是四方的诸侯,今后凭什么去事奉吴国呢?因此,越国冒昧地派遣小臣说完这些话,请天王权衡其间的利与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