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古文观止上
45143700000199

第199章 石钟山记

石钟山记①

苏轼

《水经》云②:“彭蠡之口③,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④,微风鼓浪,水石相搏⑤,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磐置水中⑥,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⑦,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⑧,南声函胡⑨,北音清越,桴止响腾⑩,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身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及以父斤考击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①石钟山:在今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畔。文章紧紧围绕石钟山的命名展开叙述、描写和议论,先例举前人对石钟山命名的解释,提出疑问,欲显先隐,引人入胜;次记自己身历其境实地考察的见闻,得出结论,释尽疑案,使人爽心快目,尤其是其中对石钟山的夜景绘形绘色绘声的描写,突现出“石钟”的特色,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末一段深入一层,引出议论,批评了那种对客观事物不认真调查而单凭主观臆测的作风,对今天仍有启迪作用。②《水经》:是我国古代一部记述水流河源的地理著作。③彭蠡(lǐ礼):即鄱阳湖。④郦(lì利)元:即郦道元,南北朝时期北魏人。因《水经》过于简略,郦道元曾为之作注,称《水经注》。⑤相搏:相互撞击。⑥磬(qìng庆):古代一种石制的打击乐器。⑦李渤:唐洛阳人,于宪宗元和年间任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刺史(州的行政长官),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⑧扣:击。聆(líng林):听。⑨函胡:同“含胡”,模糊不清,这里含有浑沉厚重的意思。⑩桴(fú扶):鼓棰。元丰:宋神宗的年号(公元1078—公元1085年),元丰七年,即公元一○八四年。丁丑:记日的干支,六月丁丑,即六月初九,公历为七月十四日。齐安:即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适:往。临汝:即汝州,今河南临汝县。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贬官黄州团练副使,七年(公元1084年)移贬汝州团练副使。饶:饶州,治所在今江西省波阳县。德兴:县名,属饶州,今江西省德兴县。尉:县尉,职位在县令之下。硿硿(kōng空):击石声。莫:同“暮”。莫夜,即夜晚。森然:阴森可怕的样子。搏:扑击。栖鹘(qì-gǔ七古):栖,宿息;鹘,一种凶猛的鸟。磔磔(zhé哲):鹘鸟的惊叫声。欬(kài慨):咳嗽。鹳(guàn冠)鹤:一种形状象鹤的水鸟,但顶部不红,颈和嘴比鹤长,能捕鱼,全身灰白,又称灰鹤。噌吰(zhēng-héng争红):宏亮沉重的声音。穴:大洞。罅(xià下):小洞也。涵澹(hán-dàn含旦):水漩转流动的样子。两山:指上钟山和下钟山。石钟山分为南北两山,南为上钟山,北为下钟山。港(gǎng岗)口:水的分流口。空中:当中是空的。窍:小孔。窾(kuǎn款)坎:击物声。镗鞳(tāng-tà汤榻):钟鼓声。识:懂得,知道。无射(yì亦):钟名。据《国语·周语下》记载,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21年),铸成大钟无射。魏庄子:庄子,魏绛的谥号。魏绛是春秋时晋国的大夫。据《左传·襄公十一年》和《国语·晋语》记载,晋侯曾以郑国进献的歌钟声等乐器的一半赐赠魏绛。殆:大概,大抵。渔工:打鱼的人。水师:船夫。斧斤:斧头之类的工具。考击:敲击。

【译文】《水经》上说:“鄱阳湖的出口,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它下对深潭,微风吹起水浪,水与石相撞击,发出来的声音象洪钟,所以得名。这种说法,人们常常表示怀疑。如今拿钟和磐放在水里,虽说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来,何况是石头呢?到唐朝的李渤,才寻访它的遗迹,在潭边找到两块石头。敲打而听它发出的声音,南边的一块声音浑沉厚重,北边的一块声音清亮高亢,停下棰头,响声还在萦绕,余声慢慢地才消逝,他自认为找到了名为“石钟”的原因。可是这种说法,我更加怀疑。石头经过敲打能发出铿锵声音来的,到处都有,偏偏只有这儿的石山用“钟”来命名,是什么道理呢?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黄州乘船往临汝。大儿子苏迈要到饶州德兴县去作县尉,我送他到鄱阳湖口,所以能来看看那被称作“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命一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堆里择出一两块石头敲打,发出硿硿的响声,我只是笑笑,不相信是这么回事。到了夜晚,月色明亮,我独自与儿子苏迈乘坐小船,来到陡峭的山壁下。巨大的岩石倾斜地耸立着,高达千尺,好似凶猛的野兽、奇异的鬼怪,阴森可怕,象要抓人。山上巢居的鹘鸟,听到人声也惊慌地飞起,在高高的云端里磔磔地呼叫;又有象老人在山谷中又咳又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心里有点害怕,正想回去,却从水面上发出一种很大的声音,轰隆隆地象钟鼓的响声,久久不停,船夫十分害怕。我过细地观察那地方,才发现山脚下都是大小石洞,看不到它们的深浅,小水浪扑打进洞里边,漩转激荡,造成了这种声音。船回转到上钟山和下钟山之间,快要进入湖水的分流口,有一块大石挡在水流中央,上面可坐百把人,中间是空的,四周有许多小窟窿,风和水从中穿进穿出、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与先前听到的轰隆声相呼应,象在那里奏乐一样。我因此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吗?轰隆轰隆的声音,就像是周景王的‘无射’钟发出来的;窾坎镗鞳的声音,就象是魏庄子的歌钟发出来的。古人没有欺骗我们。”

任何事情,不亲眼见见,亲耳听听,便凭主观想象来判断它有或没有,行吗?郦道元见到的和听到的,大概与我一样,可是说得不详细;一般读书做官的人总不肯乘小船夜晚停泊在陡峭的山壁下,所以不能知道底细;而渔人船夫,虽说知道却不能讲个明白。这就是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奥秘世所不传的原因。见识不广的人却拿着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合理”的解释,自认为得知了它的真相。我因此写了这篇文章,既叹息郦道元说得太简略,又嘲笑李渤的见识浅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