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六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是黎汝清的力作,它以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为小说描写的主体,以新四军的著名将领项英和叶挺为小说的主人公,展开了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宏观描述,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历史的分析和认识。小说分为三卷:事变前、事变中、事变后。第一卷主要描写新四军领导阶层对部队转移路线的选择过程。作为新四军政委兼副军长的项英,是我党资深名高的将领,在红军长征时,他曾留在中央苏区领导过3年的游击战争,积累了丰富的游击战争的经验,成为名震中外的英雄人物,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和史沫特莱都曾拜会过他。斯大林也给予他很高的评价。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又组织了南方八省的游击健儿,创建了新四军,被任命为副军长、在军长叶挺的领导之下。实际上他是政委,是新四军的最高领导。但是,由于他多年独当一面的工作和成绩,也使他滋生了傲慢自信的情绪和家长式的独断专行的作风,因此他和叶挺军长的关系始终不够和谐,也影响了他对1940年前后的国际和国内政治及军事形势的看法。当时英、法等国对希特勒的侵略行径采取姑息态度,日本帝国主义者对国民党改变策略,采取诱降的诡计,致使蒋介石强化了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的作法,在1939年冬到1940年春天,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
不久,又以新四军侵占友军阵地,进攻友军为借口,命令驻扎在皖南的新四军撤到长江北岸。党中央从抗日的大局出发,为了维护国共两党统一抗战的局面,对蒋介石的这一要求作了让步,命项英率军北移。但是中央的这一主张与项英一向的想法完全不同,他一直希望日军进攻浙江和江西,届时国民党军队必然撤退,新四军即可乘机南进,恢复当年的中央苏区,发展实力,壮大革命队伍。他的这一想法使他对中央的指示采取了拖延的举动,因而中央于1940年12月26日来电,批评项英行动“迟疑、犹豫无办法无决心”,“毫无定见,毫无方向”,又电告他将机密文件“统统销毁,片纸不留”,这使项英陷入极大的痛苦和矛盾之中。他反复思考着北移、南进的利弊得失,总是对自己南进的固有的想法留恋难舍,“他用想象去虚构、去补充、去美化这个目标”,同时,他对中央让他在北进后去延安接受新任务,新四军的工作交由叶挺、陈毅负责的命令很不满,所以他仍然决定南进。12月27日午夜,他先后找来新四军副参谋长兼教导总队总队长周子昆、新四军司令部参谋处处长赵令波,向他们渗透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周子昆态度暧昧,赵令波随声附和项英,使项英很高兴,立即命令他“着手制订向南开进的实施计划”,并在明天以前搞出个“略图”。12月28日,项英作为军分会的书记,召集军分会会议,讨论新四军转移路线。会上,叶挺提出东进方案,被项英否决。作战科长林志超摆出大量事实,慷慨陈辞,直言抗辩,说明南进方案不可行,前往茂林是自杀,只有东进才是安全出路,符合了叶挺的主张。赵令波主张南进,符合项英的主张。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和周子昆在两者之间游移。观点难以统一,项英终于以书记的身分确定了南进的方案,并阐述了南进的好处。1941年1月1日,项英给中央毛泽东、朱德、王稼祥打了措辞含糊的六点内容的电报,致使中央在3日就批准了项英的南进方案。然而在即将行动之前,赵令波却中了敌人的美人计,把新四军的行动方案,向国民党派驻新四军军部的联络副官闻瑷全部泄露无遗。蒋介石得到情报,立即命令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调集军队,在茂林一带摆开包围的阵势,准备伏击新四军。这时,叶挺分析敌情,觉得敌军南去,东西空虚,新四军应当向东迸发,然而项英固执己见,不肯接受叶挺的建议。而且坚持于1月4日召开与群众告别的大会,贻误了宝贵的时间。又在行军中遇上暴雨,虽然项英亲自指挥,但部队仍然在5日才到达茂林。第二卷主要描写项英和叶挺指挥上的失误及其严重后果。新四军的三个纵队五日下午全部到达茂林,但是由于休整,特别是开了各种与群众的联欢会,演出节目,再次拖延了时间,贻误了战机,致使敌人完全做好了包围新四军的态势:敌五十二师、一〇八师在新四军左翼,七十九师在右翼,新七师和一四四师在侧后,四十师在正前面,形成前堵,后进、两翼夹击新四军的局面。在6日下午的紧急军事会议上,叶挺做出左路纵队出球岭,中路纵队出丕岭、博道岭,右路纵队出高岭,三路会攻星潭,打开缺口以便突围的决定。但是项英开始以为友军发生误会,才来进攻,因而不愿轻装突进,希望小打或不打,直到得到蒋介石向顾祝同所下“一网打尽,生擒叶、项”的手令后,才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知道自己陷入了敌人真正的包围之中,而且目前的战斗已经失利,他这才决心轻装打仗。
但他反对叶挺攻打星潭的主张,一则攻星潭伤亡大,再则星潭东边是平原,不易打游击。他主张向西南方向的高岭进军,避实就虚,另选突围点,而且这一带是山区,易于打游击。正在这时,毛泽东、朱德来电,命项英、叶挺率军早离茂林,东进突围。项英扣下这份对他的主张不利的电报,公然抗拒中央,而坚持自己的决策。叶挺虽然愤怒已极,林志超坚决反对,也无可奈何。在执行项英的后撤命令时,左路一纵队傅秋涛、赵令波部失掉联系,二三纵队没有攻下高岭,伤亡很大,敌人得势,收缩包围圈,新四军被逼进狭小的石井坑一带,无法突围。项英陷入极大的痛苦和矛盾之中,他感到惆怅、空虚、孤独和绝望,他想自杀,但又不甘心,却采取了临阵脱逃的办法,带领周子昆、袁国平等十七人悄然逃走。中央得知此情,迅速命令叶挺和饶漱石主持新四军的军事和政治工作,指挥大军脱离险境,挽救覆灭的厄运。中央对中原局刘少奇要求撤项英之职的请求,没有批准。恰在这时,项英逃跑未成,又回到军部。这时叶挺已奉命指挥全军,他决定从茂林突围,打回云岭根据地。但是敌情没有摸准,叶挺没有选准突围的方向,部队遭到李宗仁、白崇禧的宠儿和王牌部队新七师的顽强阻击,受到极大伤亡。于是,叶挺只得命令部队“退到石山阵地、坚工固守”。部队以惨重的伤亡为代价,坚持到元月12日,林志超以为保存实力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因此提醒叶挺应当采取分散突围的办法打出包围圈。叶挺没有这种游击式的战斗经验,没有采纳林志超的主张。但是中央恰在这时来电,命令叶挺最好采取分散突围的办法,叶挺误解了中央的命令,没有执行。项英也让周子昆去向叶挺转达他的主张:分散突围。叶挺已决意与阵地共存亡,没有采取分散突围的办法。但到13日,新四军固守的东流山主峰也将保不住,叶挺只得同意按中央指示精神分散突围。但是良机失掉,分散突围为时已晚,除一纵队因失去联系突围成功外,二,三纵队几乎全军覆没,但是英勇的战士们都表现出崇高的英雄品格。到最后时刻,林志超劝叶挺突围,叶挺却绝不采纳“这种游击方式”的有损身份的突围,说他只能站着死,决心以身殉职。直到饶漱石提出为保全剩余官兵的生命,请他去与顾祝同谈判,并说这是中央的指示精神,他才依命而行。第三卷主要描写新四军将领们的最后结局。叶挺被一〇八师俘虏,又被带到顾祝同的客厅,顾祝同和上官云相本想以老同学的身分诱降叶挺,但是叶挺却岿然不动,唇枪舌剑,义正辞严地揭露蒋介石的背逆行径,斥责他的种种罪恶,决不肯接受蒋介石的所谓器重和高官厚禄,宁死不投降,顾祝同和上官云相只好逮捕了他。在突围中,赵令波投降敌人,供出我皖南地方党组织的秘密。袁国平负伤很重,他知道没有治愈的可能,又怕拖累同志,便自杀身亡。项英和周子昆、林志超突围后来到赤坑山相遇,项、林丢弃前嫌,热心相互关照,项英沉痛地承认自己全错了,他要负这次军事失败的责任。林志超劝项英去江北找陈毅,但项英不肯,却要留在江南打游击。正在这时,中央已重新组建了新四军,由陈毅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委。3月14日夜,项英和周子昆在蜜蜂洞睡觉,竟被平时十分忠诚的项英的副官刘厚忠枪杀了。刘厚忠搜走了项英、周子昆的大量法币和财物、枪支,去投降敌人,准备领赏,但途中被劫,钱财一空,后来他也被当作精神病人弄死。突围出去的林志超等投奔江北,投入了新的斗争。